道行三界之降魔护道

第二十二章 打了胜仗倒赔钱

    再说辽军这边。

    几十名辽军,护着受了重伤的萧达懒逃回到大本营,见到了萧太后,报告了情况。

    其实他们也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只是知道,殷军有了一种超级武器,可以打到三四里地之外,威力极大。萧元帅就是被这种超级武器所伤。

    萧太后听了,半信半疑,她亲自查看了萧达懒的伤,又有点信了。

    萧达懒这时还能说话,他用他最后一点力气说:“太后,这殷人的神器,太特么神了,隔着几里地,就一下子飞过来了,我躲闪不及,就中枪躺地下了。”

    辽军其他将士又说,不是我们不勇敢,而是漫山遍野,全是殷军。同时,还有很多乞丐,拿着镰刀、菜刀,甚至连要饭棍都上阵了,十分生猛,我们是真的打不过呀。

    萧太后招集文武大臣商议:这是出师不利呀,事情弄成这样了,下一步怎么办?

    有大臣就说了,这还商议个屁呀。分析一下吧:一、殷军有了神器,是对我们的一大威胁;二、以前我们接到的情报,说是殷军怯战。看来那是假情报,是想诱我们深入。

    现在看,不仅殷军不怯战,连殷民都不怯战,连乞丐都上阵了,这大殷国这不是全民皆兵了嘛。如果继续下去,我们势必陷入到大殷国人民战争的海洋之中,无法脱身。幸好我们陷得不够深,还没有被重重包围。所以,现在收手,还来得及。

    最后得出结论,三十六计,走为上。

    就在辽军收拾好东西,连锅灶餐具、帐篷都装上了车,准备撤退的时候,殷国的两位使者骑着快马赶到了,他们高喊:“等一等,先别走。”

    辽军上下一看,心里都是一激灵:殷军这是得势不饶人,要痛打落水狗啊。

    军队在撤退的时候,是无心恋战的,这一下,辽军中有人就慌了神了,说:“这咋还不让走了呢?”

    但是,萧太后毕竟是女中豪杰,沉得住气。她对大殷国的这两位使者说:“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难道还要听你的指挥。你说不让我走,我就不走啊?你算老几呀?你什么意思啊?你说不让走,我偏要走,看谁能拦得住我。”

    使者说:“哎呀,我们身份低,说不清楚。明后天,我们正规的代表团会过来,和贵国谈判的。”

    萧太后说:“好吧,那就唠唠呗。”

    她想,辽国大军一路过来,踏坏了不少庄稼,也顺便杀了不少殷国的百姓,抢了一些财物,可能是殷国君臣想要点赔偿。唉,本来是想到殷国来抢点财物的,现在,真是偷鸡不成还要蚀把米了。没办法,赔点钱就赔点钱吧,谁让是咱先挑事的呢。

    但是,她不动声色,她又吩咐下边搞外交的和搞情报的大臣:两位使者远道而来,一定也累了,先吃口饭,喝点酒,先休息好再说。

    于是,萧太后派了情报部门、外交部门负责人,以及另外两个口才好的大臣,请两位使者一通吃喝。

    席间,大臣就套话问,你们殷国啥意思啊?

    使者说:“我们地位比较低,了解也不多,只知道我们朝廷的意思大概是说,既然贵国军队到我国来了,难道就这样空着手回去呀?我国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准备送给贵国,一定要让贵国满意而归。”

    古人挑战下战书,有时会说得比较委婉,甚至是比较虚,喜欢正话反说。

    辽国大臣一听这话,心说,我靠,这是得理不饶人,要继续打的意思啊。

    但是他们都是朝廷重臣,沉得住气,他们先劝使者多喝点酒,又给了每人一个小金锞子,然后问:“贵国军队配置如何啊?”

    辽国的酒比殷国的酒烈一些,高那么10来度。所以使者没喝几口,就已经喝得五迷三倒的了,就实话实说:“我国军队,我国的军队,是一支热爱和平的军队;我们的皇帝,是热爱和平的皇帝;我国的臣民,是热爱和平的臣民。我们不想打仗。我们是和平的使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两国带来和平。”

    辽国大臣问:“那贵国那个神器是怎么回事?”

    使者:“那是一个乞丐和一个小道士,他们搞的鬼。那个小道士,有点邪门,他能射下天上飞着的老雕,而且是一箭四雕。真正的神器,光有张图纸,还没批量生产呢。”

    辽国大臣问:“那贵国朝廷倒底是什么意思?”

    使者是:“你们大老远的,兴师动众来到这儿了,不就想抢两钱吗?我国没别的,就是有钱。缺钱了吱一声,不用抢,我国给你们钱。”

    ……

    大臣向萧太后一汇报,萧太后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两个2B使者说的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殷人是要开打,还是真的送钱。

    她想,殷人初战告捷,还要给我们送钱?没这个道理呀!

    但是,如果仓皇撤退,会不会中了殷人的埋伏?

    萧太后不愧是女中豪杰,她吩咐全军上下稳住,先头部队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主力部队几十万大军,还是可以和殷人一战的。先稳住,不要乱了,看看情况再说。

    第二天,正式的使臣曹史奂来了,萧太后接见了他。双方客套了一下,就直奔主题。

    萧太后说:“我军遭到了贵国的伏击,受了点小小的挫折。不过,贵国如果不肯罢手,还要开战的话,那咱们就拉开阵势,大战一场。我们辽国人,天生就是战士,是不怕打仗的。”

    曹史奂说:“谁跟你说要开战了?谁?你说出来,谁要跟你们打仗,我们皇上肯定剥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

    萧太后问:“那你来是啥意思?”

    曹史奂回答:“我们皇上的意思是,我们两国是友好国家,过和平日子,共同致富不好吗,打什么仗啊打仗,没事闲的呀?”

    萧太后有点听明白了,不过她还要试探一下:“我们的军队在来的时候,踏坏了你们不少的庄稼,我向你们道歉。那个啥,你看看吧,要赔你们多少钱?”

    曹史奂说:“大部队行动,踩坏点庄稼也是避免不了滴,你的道歉我接受了。至于你说要赔钱?你说啥呢?你瞧不起谁呢,我就问你瞧不起谁呢?我大殷国国富民强,差你那点钱?你不是给我讲笑话吧?”

    萧太后明白了,殷国人是不想打仗,昨天那一仗,肯定是哪个楞头青私自出战。

    她就说了:“那我们已经到这儿了,人吃马嚼滴,花费不少,你们不能让我白跑一趟吧?你们给我们点钱吧。”

    曹史奂说:“你的意思不就是要俩钱吗?开个价。”

    萧太后说:“我不是要这一次就拉倒,我每年都要。不然的话,我们就盯吧来骚扰你们。”

    曹史奂说:“丁把来是谁,没听说过。无名小辈,就别拿来吓唬人了。萧达懒还有点名,我们知道这个人,不过怎么样呢,嗝屁朝凉了吧?”

    头天夜里,萧达懒已经伤重去世。

    萧太后说:“操,为人不懂东北话,怎能仗义闯天下?丁把来,就是经常来的意思。”

    曹史奂说:“哎呀,跟老娘们说话就是费劲,国际间的交流,要说普通话嘛。你这人真特么磨叽。行,年年都给你,快开个价吧。真是磨叽。”

    萧太后说:“我每年要500万两白银、800万匹绢。”

    曹史奂说:“操,狮子大开口啊。你咋不去抢呢?”

    萧太后说:“我这不是带兵来抢了吗?”

    曹史奂说:“结果怎么样呢?还没正式开战,你们的主帅就哏屁了吧?告诉你,我们最近发明了一种神器,能打个十里地八里地不成问题。要是不信,咱再打一场试试。谁抢谁还不一定呢。”

    萧太后说:“那就300万两白银、700万匹绢。”

    曹史奂说:“那也没差多少啊。那咱还是开打吧。”

    萧太后说:“你不同意我开的价,那你倒是还个价呀。”

    曹史奂说:“每年1万两银子、2万匹绢。”

    萧太后说:“你打发要饭的呢?不行,太少了。”

    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每年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成交。

    打了败仗赔钱的,老鼻子了,比如清朝后期,李鸿章代表国家赔了列强不少钱;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战败之后赔了好几十年。

    但是打了胜仗还赔钱的,确实比较少见。

    但这事真就是有,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好事。还这么算账那么算账,说是赔钱总比打仗好。真是太特么仁义思想过分。

    这个,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三观不同,咱不去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