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2章:成家

    很多时候,势力与权力的关系就像是哥儿们,好兄弟,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彼此相存相依,共同进退。有势力的攀上有权力的,如虎添翼,日进斗金,有权力的攀上有势力的,开天僻地,所向披靡。

    你在商界为了挣钱,我在官场为了当官;你在商界需要权力支持,我在官场需要经济支持;我支持你经商,你支持我从政;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钱越挣越多。

    而婚姻就像是一笔生意,它并不能那样侥幸的赚钱。只有你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才有可能不会亏损。当你用心经营的时候就能够察觉到自己的婚姻正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状态。

    男大当婚,刘邦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了。谁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呢?

    但是,有福之人不用忙。单县的吕公,名文,字叔平,是吕雉的父亲,吕雉本来随其父吕公住在山东单县终兴镇潘庄,后吕家因躲避仇家迁居沛县。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极好,沛县的官员为巴结上司,纷纷前去祝贺吕家乔迁之喜。当地一些小喽喽也纷纷带着贺礼前去祝贺。

    吕公善于相人,身怀相学的绝技,用眼瞄人一眼,就知道你这一生的吉凶祸福。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自古历来讲究攀攀关系。有句话叫做“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一天我大富大贵了,不会忘记大家的。比如,在酒席宴上,身旁的高官、大领导、公司高管、土豪朋友...,见面握握手,勾肩搭背,热情拥抱或并行,搂着肩膀寒颤几句,最好加个微信,存个手机号,日后有用得着的,方便联系。古代也一样,沛县中的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县令有位好友迁来,都提着大包小包的前去巴结巴结。

    这天吕家宾客满座,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萧何是县令的僚佐,负责收礼。担任县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根据贺礼钱数的多少,来安排宾客的坐席。

    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去了,萧何性格比较随和,也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友。在地方担任小吏的萧何一看见刘邦来了,心里泛起了嘀咕——刘邦怎么跑来了?

    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两手空空,他却乐呵呵地对负责传信的人说道:我出贺钱一万块!说是贺礼一万块,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

    露多大的脸,丢多大的人。这分明是打肿脸充胖子,但刘邦却不在乎这些。

    在贺喜的礼单上,别人五百、八百、一千不等,刘邦故作镇定,清了清嗓子,声称自己带了一万钱。这个吊儿郎当的家伙什么时候成为暴发户了?大家面面相觑。

    听说有贵客到访,吕公匆忙从屋内出来,热情地把刘邦迎往上座。萧何担心刚来沛县的吕公被刘邦骗了,连忙说:这个人喜欢说大话,从来没有兑现过。

    刘邦在吕公的宴会上表现得很无礼,可吕公对此毫不在意,将刘邦引入上座,还和他推杯问盏、把酒言欢。

    为什么呢?

    按说一个小小的亭长,不过是个乡镇最基层的“村干部”,参加县里头面人物的宴会,又成了座上宾,却一个子儿没掏,内心肯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刘邦没有一点儿这样的表现,跟这位开玩笑,侃侃而谈,跟那位拍肩膀,称兄道弟,目中无人,这样强大的心理素质,谁见过?将来还怕没出息?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几杯烈酒下肚,吕公来了兴头。他告诉刘邦,自己擅长给人看面相。

    他看见刘邦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吕公发现刘邦面相出众,觉得这是一个能干成大事的好苗子,借着酒劲不停地夸奖刘邦。

    刘邦小声透露:吕公有所不知,我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左股有72颗黑子。

    由于吕公是个相士,他认为刘邦是个贵人,所以酒快喝完了,怕他走掉,于是用眼色暗示他留下来。

    如果把自己待字闺中的女儿吕雉,嫁给这个小伙子该有多好,吕公开始这样琢磨着。

    婚姻就好比投资,结婚可以成为某些人一跃龙门的跳板,刘邦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个例。

    选择女婿,无异于是一个投资。席间,吕公试探刘邦:“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把她嫁给你作执箕持帚的妻子!”

    当时吕雉已经二十岁,之所以还不嫁,就是因为没有合适人家。

    吕公这么一说,大家惊了。

    “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发财和被白富美的爹看中,都能改变命运的轨迹!原来,沛县县令求娶吕雉,吕公都不同意。现在,吕公却主动提出把心爱的女儿嫁给游手好闲的刘邦,大家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相貌是天生的资源,就因为吕公看中了刘邦的异相,才主动提出这婚事。

    别人都带着贺礼前来贺喜,而刘邦空手两吊,还要捡走了自己的掌上明珠,吕雉的母亲气不打一处来,和吕公吵了起来: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就爱趁着喝醉了说酒话。吕母气急败坏,指责老公。

    现在人结个婚实在是太麻烦了。又要迎亲,又要摆酒席,忙来忙去,结婚成了最累人的事。很多人觉得传统的婚礼程序繁琐,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婚礼办成西式婚宴、旅游结婚甚至线上婚礼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自由化,婚礼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然而,在古代的传统婚礼中,结婚可是大有讲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都是家长包办式婚姻。古代人结婚讲究的是三书六礼、三媒六聘。

    这里的“三媒”,是指的三个媒人。或许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媒人靠着一张巧嘴,为主家说媒,却鲜少知道一场完整的婚礼程序下来,是需要三个媒人的——男方家请来的媒人、女方家请来的媒人,以及专门为双方牵线搭桥的媒人。

    由于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都不好直接出面去谈婚事,所以双方都各请一个媒人作为代表,但要是两个媒人发生争执,谈不妥怎么办?那就再来一个媒人,专门负责两个媒人的牵线搭桥,这种“三方会谈”,才是说媒的最正式模式。

    而“三书”又是什么呢?它是指的聘书、礼书、迎书这三种两家结亲来往所需要用到的正式文书。聘书是用在下聘时的正式文书,是订亲时男方给女方的。礼书是专门记录各种礼品数量和名称的。迎书则是男方迎娶女方时给的,具有证明结婚的法律效果。

    “六聘”和“六礼”只是说法不同,其实是一个意思,具体都是指的结婚流程的那六个环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纳彩——这是结婚的第一步,听起来有点像跟“彩礼”有关,虽然有点关系,却并不完全是一个意思。纳彩分为先后两个环节,提亲和纳彩。如果男方家庭感觉对方可以结成亲家,就会请来媒人前去女方家提亲。

    提亲能不能成,一看男方条件,二就是看媒人的“三寸不烂之舌”了。厉害的媒人,在她嘴里没有差劲的,总能找到优点,一般说成了之后男方家也会给媒人厚礼。

    如果提亲成了,接下来开始正式的纳彩,男方给女方家送大雁。问名——纳彩完了之后,就要随着婚礼程序往后推动,进入“问名”的流程。纳吉——这个流程和问名相衔接,如果问名占卜的结果是吉兆,那么就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女方,同时也对结婚再次进行确认。其实古代婚礼到了这一步,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订婚”。

    纳征——就是送聘礼。最初是男方送衣服被子之类的生活用品,后来由于生活条件变好,再送衣服被子显得有些寒碜,就改送真金白银了。尤其是宋朝“厚嫁风”之下,无论是嫁妆还是彩礼,都讲究一个“厚”字。请期——上面的程序都完成,接下来就该选定结婚的日子了。男方家选择良辰吉日,并且备礼告知女方家,征得同意之后,就可以确定了。亲迎——这是古代人结婚最后的环节,也是最主要的环节,直白点说,就是迎亲举办婚礼了。从古至今,关于婚礼的繁文缛节都很复杂,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拜堂成亲,进行家庭关系的确认。对于古代来说,“娶媳妇”是将别人家的女儿迎娶到男方家中来,是男方家中增添了一员,而不是多了一个小家庭。

    只有经过“三媒六聘”这个流程,才算是真正的“明媒正娶”,才算是真正被世俗认可的婚姻。

    刘帮这倒好,一分钱不花,空手套白狼!因此吕母死活不同意。

    投资女婿,也是投资未来。任凭吕母跳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吕公主意已定,刘吕两家的婚事就这么不费周折地成了。三十有余的大龄单身男青年刘邦,毫不费力地拥有了一位貌美如花、温良贤惠的白富美。

    吕雉早年称得上是贤惠的女人,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刘邦时常为了公务以及与朋友们周旋,三天两头不见人影。

    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同样记载着“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这句话的意思是,刘邦当亭长时经常请假回家种田。很明显,司马迁说他有责任心,当公务员还请假帮家里干农活。

    两相对比,刘邦在婚前浪荡做派,在婚后却是一个既干公务也干农活的有责任心、踏实、肯吃苦的丈夫与父亲,从不事生产到耕种锄草,浪子回头金不换。

    后来,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刘乐。吕雉便亲率子女从事农桑针织,孝顺父母及养育儿女,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一天,吕雉和两个孩子正在田中忙农活,有一位过路老人因为口渴,向其讨水喝,完后吕雉还热情留他吃了饭。

    老人看了吕雉的相赞道:“夫人是天下的贵人啊!“

    吕雉很惊讶!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相,他看了儿子刘盈,说:“夫人之所以能成为贵人,正是因为有这个儿子,母凭子贵啊。“

    他又看了女儿刘乐,也说将来是位贵人。

    老人走后,刘邦从另一间田间房屋回来,吕雉向他详细地述说了之前发生的事情,说那位老人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贵之相。

    刘邦问老人在哪里,吕雉说:“他还没有走远。“刘邦立马一个箭步,三步并作两步,一路小跑,追到老人,求问自己的生相。

    老人说:“刚才说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贵,都是由于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贵不可言啊!“

    刘邦连忙称谢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说,我永远会记住您的指点之恩。“

    之后,这位老人的去向,却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