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壹部:布衣天子 第9章 制度后的秘密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与广大百姓的民心所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起项羽,刘邦率先一步到达咸阳。刘邦率领部队刚进咸阳的时候,咸阳的百姓夹道欢迎!此时的项羽,深陷与秦将章邯的20万战争中。刘邦采用“约法三章”安抚了千万民众,这就无形之中,给全国的百姓制造了一种错觉:与项羽相比,刘邦才是老百姓心目中最佳帝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邦得到了强大的民众支持,为自己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约法三章”的内容为“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杀人者要被处死以命偿命,伤人者要受到处罚,盗窃者也要被判罪。除此之外,刘邦还下令将秦朝之前所制定的极其苛刻的法制一律废除。

    百姓们听到后,都认为刘邦这一举措切实可行,而且也保障了他们的权利,使得他们能够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先来看约法三章的意义,获取民心支持是约法三章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之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获胜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秦朝灭亡后,刘邦最大的敌人便是项羽了,两人曾僵持多年,直到公元前203年,发生垓下之战,项羽全军覆没,刘邦大获全胜才彻底结束了楚汉之争。

    于同年,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了登基大典,定国号为西汉,汉朝正式建立。但其实,刘邦的获胜还要归功于刘邦之前提出的“约法三章”。

    由于约法三章满足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平等的追求,因此,约法三章一经提出就获得了民众良好的反应和支持,这也为他最终打下江山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

    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

    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

    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

    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佐策入关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已发展壮大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忙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羽。”

    早在下邳之际,张、项之间便有旧谊,因而项梁一口应承。

    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张良“复韩”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复家”的政治夙愿也得以实现,因而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游兵于颍川附近,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取道颍川、南阳,打算从武关进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七月,刘邦率兵攻占颍川。

    韩王和张良便与刘邦会合了。

    刘邦请韩王留守阳翟,而让张良随军南下。九月,军队抵达南阳郡。

    南阳郡守奇退入宛城固守。

    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认为不妥,劝道:“您虽然急于进关,但这一路上秦兵还很多,而且都扼据着险要的地势。

    现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从后面追杀过来,那时,强秦在前,追兵在后,就很危险了。”

    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更换旗帜,率兵乘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接着,刘邦又采纳了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解除了刘邦西进的后顾之忧,刘邦兵威大振,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

    随后,刘邦率军抵达峣关。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想要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张良问计。

    张良向刘邦献了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

    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

    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

    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刘邦大喜,张良却认为不可。他冷静地分析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

    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弃关退守蓝田。

    刘邦乘胜追击,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

    然后,大军继续西进,于公元前207年十月抵达霸上。

    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46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灭亡了。

    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由于他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

    斗智鸿门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

    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

    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

    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

    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

    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

    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

    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

    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

    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

    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汉高祖元年二月,项羽率诸侯兵抵达函谷关。

    刘邦命令守军紧闭关门,阻止诸侯兵进关。

    项羽得知刘邦已攻下咸阳,十分恼怒,正赶上刘邦部下曹无伤密告项羽,说:“沛公要在关中称王。”项羽立即命令英布督军强攻。

    同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要与刘邦决一死战。幸亏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曾有旧交。

    在项羽大军决定进攻刘邦的前夜,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中私见张良,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邀他一同潜逃。

    张良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而今沛公身处危难之中,我悄悄逃走,是不合道义的。

    我必须去向他辞行再走。”

    随即,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帐中,把项伯所说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失色,忙问张良:“这可怎么办?”

    张良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刘邦:“您估计我们的军队能抵挡住项羽的进攻吗?”刘邦有气无力地说:“确实不能。

    可是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张良一想,当务之急是打消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使他放弃进攻刘邦的计划。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项伯是个关键人物。

    审时度势,张良给刘邦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问:“项伯和你,谁的年龄大?”张良说:“项伯长我几岁。”

    于是,刘邦对张良说:“你替我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张良出去,再三邀请项伯入帐见刘邦。项伯进帐后,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祝寿,并结为了儿女亲家。

    当项伯酒酣耳热之时,刘邦委屈地说:“我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吏民都造册入籍,府库财产严加封存,专门等待项将军来接收。

    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宁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并防备有非常的变故发生。

    我守在这里,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请您千万向项将军转达我的心意,我决不敢背弃将军的大德。”

    一席话,说得项伯信以为真,便交代刘邦:“明天一定要早一点亲自来向项羽谢罪。”

    项伯连夜驰回鸿门,把刘邦的话都转告给了项羽,并百般疏通,使原已剑拔弩张的局势有所缓解。

    刘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机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后为难。张良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决心深入虎穴,谨慎而灵活地保护刘邦的安全。

    刘邦仅带着张良、樊哙和百余名从骑来到楚营。刘邦一见项羽,忙上前说道:“臣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不料我侥幸先入关破秦,得以在此复见将军。今有小人进谗,致使将军与我结怨。”

    项羽见刘邦只带百余从骑前来赴宴,而且一副谦恭委屈的样子,不禁动了“妇人之仁”,脱口说道:“这都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我的。

    说你要在关中称王,令子婴为相。

    不然,我何至于如此。”刘邦先入为主,努力从精神上压倒对方,项羽自知刘邦依楚王约,先行入关并无非份之处,自己对刘邦如此这般倒有违约之嫌,顿觉有些理屈词穷。项羽款留刘邦会饮。

    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玦,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

    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

    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

    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项羽不禁骇然,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答道:“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

    项羽说:“一条好汉,赏给他酒!”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再劝再饮,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接着,便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项羽一时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坐在张良身边。

    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

    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暗度陈仓不久,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

    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

    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

    这样,刘邦建都南郑,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俗话说:“黑猫白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福将英将,能打胜仗就是好将。”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

    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

    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

    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

    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

    张良的信从侧面加强了“明烧栈道”的效果,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

    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

    的确,项羽杀韩王成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下邑奇谋汉高祖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得兵56万。

    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此地,赢得人心,反而恶习复发,得意忘形之余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结果,给项羽回军解救赢得了时机。

    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3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连粮饷都筹备不齐,所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至此,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丢下老父、妻子、儿女,只带张良筹数十骑狼狈出逃,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大好的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

    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

    他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利用。

    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

    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听罢,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但它构成了刘邦关于楚汉战场计划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汉高祖三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

    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

    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

    汉王刘邦大为焦急,询问群臣有何良策。

    谋士郦食其献计道:“昔日商汤伐夏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秦王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之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六国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

    德义已行,陛下便能南向称霸,楚人只得敛衽而朝。”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夸夸其谈,当时刘邦并没有看到它的危害性,反而拍手称赞,速命人刻制印玺,使郦食其巡行各地分封。

    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

    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听,并问此计得失如何。

    张良听罢,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给陛下出的计策?”

    他沉痛地摇摇头接着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

    刘邦顿时惊慌失色道:“为什么?”

    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

    他指出: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

    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

    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

    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

    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

    他看到古今时移势异,因而得出绝不能照抄照搬“古圣先贤”之法的结论。

    尤其重要的是,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

    张良鞭辟入里的分析,较之昔日请立韩王,处心积虑地“复韩”的思想认识,显然是一个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难怪1700年之后,还被明人李贽情不自禁地赞叹为“快论”。

    张良借箸谏阻分封,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

    为尔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

    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虚抚韩彭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却在北路战线上顺利进军,势如破竹。

    他先是平定了魏、代、赵、燕等地,接着又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使人禀告刘邦求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

    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一听,不由得怒气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当时,陈平正坐在刘邦的旁边,陈平与张良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

    于是,陈平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亦精明,反应亦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

    刘邦本来就爱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先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

    当年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

    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居然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对此,东汉苟悦曾有一句极为中肯的评价,他说:“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

    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

    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

    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