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贰部:文治武功 第9章 洗脑与改革:董仲舒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用脑力(劳心)的人,能够统治或管理他人;而那些使用体力(劳力)的人,则往往会被他人所统治。

    这个观点强调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差异。

    简而言之,思考和学习能力强的人,通常在社会中占据领导地位,而身体强健的人,则可能更多地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俗话说:压死骆驼的,往往都是最后一根稻草!

    一根稻草,没有什么分量。谁也不会把一根稻草放在眼里。

    可是,如果你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起来,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的。

    事情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任何一点点,就会使之崩溃。

    刘彻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窦氏、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

    建元元年六月,刘彻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将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分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

    另一方面,刘彻也分别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

    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

    刘彻很快就派人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召申公,申公见了刘彻后,强调治国需要“力行”而非“多言”,但刘彻喜好文词,故对申公不甚满意,但毕竟已征召而来,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同时议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禅等儒家礼制。

    申培公少时,与鲁穆生,白生及后来成为西汉楚元王的刘交等皆受《诗》于荀子的学生浮丘伯,秦始皇焚书后积压自散去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时,申培等人随师浮邱伯在鲁南宫受到召见。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

    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公。

    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服装颜色等事。

    后弟子赵绾等因事案发而自杀。

    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鲁国。

    几年后,死在家中。申公一生新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为博士者十余人,为大夫、郞、掌故者以百数。著名的有孔安国、周霸、夏宽、砀鲁、缪生、徐偃、庆忌等。

    不过,太皇太后窦氏崇尚黄老之术,阻挠儒学改革。

    同年十月,御史大夫赵绾请求刘彻不要再将政务汇报给太后,窦太后大怒,斥责他又是一个新垣平。

    于是,用自己搜集到的赵绾、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证,要求刘彻将赵、王二人下狱治罪,二人最后死于狱中。

    窦婴、田蚡也被罢免,改以开国功臣后裔许昌、庄青翟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礼制也被废弃。

    另一方面,馆陶大长公主自居拥立刘彻之功,对刘彻各种请求,令刘彻厌烦。

    刘彻按约定娶的馆陶大长公主之女陈皇后起初获得独宠,但她不仅“骄妒”,而且长年无子,使刘彻对她有所疏远。

    此时王太后告诫刘彻说:“你刚即位,大臣还没有完全服从,就先搞明堂,惹恼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长公主,肯定会严重得罪她们。妇人容易取悦,你一定要十分慎重!”

    于是刘彻不得不稍微尊重馆陶大长公主与陈皇后。

    董仲舒,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村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汉文帝前元元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

    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

    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

    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

    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

    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误错。

    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

    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

    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对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

    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蛮横,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对董仲舒非常尊重。

    而且刘非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

    但董仲舒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因此,对于刘非的发问,他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指出“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

    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

    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

    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暗示刘非不要称霸。

    董仲舒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

    汉武帝建元6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

    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

    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

    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孙弘又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刘端的国相。

    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他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

    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端对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到不测,遂于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

    从此以后,也就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涯。董仲舒晚年对什么事情都不过问,只是埋头读书、著作。

    虽然他辞去了官职,但朝廷有大事,还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请教,董仲舒都有很明确的看法。

    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董仲舒虽然养病在家,但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铁官营的政策。

    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

    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什么要诛杀卫氏家族?

    卫青,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也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丈夫。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候。

    卫青屡立战功,他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前124年汉武帝封卫青大司马,后加封常置大将军,节制所有将领,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军政首脑,位在丞相之上。

    卫青以及他的外甥霍去病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加上卫子夫皇后的尊为,卫家达到鼎盛。

    卫青之后,其五人为侯,卫伉、卫不疑、卫登,霍去病及霍嬗。而卫青的姐姐又是皇后,他的妻子还是汉武帝的姐姐。卫氏一族可谓是荣耀直至,力压刘汉皇族。

    如此庞大的外戚集团,有立下如此不世之功,牢牢掌控军权以及朝中政务。

    已经深深的威胁到了汉武帝的地位。

    卫青在世之时,汉武帝倒也没有什么举动。

    元封五年卫青死后,汉武帝还装模作样的为卫青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以示恩宠。

    卫青虽死,但是卫青家族的权势依然稳固,当时朝中丞相还是卫青的姐夫公孙贺。

    随后不久卫氏家族就遭到汉武帝的清算,借巫蛊之祸,卫氏家族遭到屠杀,卫青家族几乎被屠杀殆尽,即便是为皇后30多年的卫子夫也没能幸免。

    卫氏家族的屠杀,牵连甚广,直接动摇了西汉的国本,自此西汉从鼎盛进入衰亡。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的那点伎俩,屠杀功臣的手段更在刘邦和吕后之上。

    首先说明的一点是:卫青未死前,已开始受汉武帝冷落。而卫氏家族兴衰与一个人的关系最密切,这个人就是卫子夫。

    还要说明的是:汉武帝非昏君,虽有“巫蛊之祸”昏招,但目的是借此改变汉朝立国后“外戚干政”的传统,对有汗马功劳的卫氏家族没有斩草除根,使卫氏家庭血脉得以延续。

    为什么会受冷落?

    这与霍去病崛起关系密切。

    二人原本为舅甥,卫青用兵持重稳健,霍去病用兵迅猛凌厉,汉武帝从内心来说更欣赏霍去病的用兵策略。

    汉朝用兵日久,国力消耗太盛,汉武帝希望速战速决。而霍去病的用兵思路和自己不谋而合,自然要受到格外的关爱。

    卫青与霍去病性格和用兵大有不同

    这次战争发生在汉元狩四年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步兵等共10万人征伐匈奴,渴望深入敌阵建功立业的“敢死队”跟随霍去病(《汉书》)。

    这次战争卫青所部是主力,由李广、孙贺、赵食其、曹襄等组成强大“将军级团队”。

    结果自然是匈奴大败,但单于逃脱,追击200多里没有追上,杀敌1.9万多人并获得匈奴积蓄的军粮等。

    但这次战役中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获罪,原因是他们从东面进军却迷路,战役结束才与卫青汇合,李广因此自杀,赵食其被贬为平民。

    霍去病带着同样多的军马,手下没有副将,只任用李敢等做副将。率部追击2000多里兵锋直指匈奴左贤王军队,斩杀和俘虏敌人的功劳超过卫青。

    此战卫青虽胜,但折损大将李广,赵食其被贬,追击200里就停步。

    霍去病在没有副将情况下追击匈奴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军队兵锋相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由此上演……

    是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征,带着俘获的敌兵,深入大漠活捉单于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转攻左大将双,缴获军旗战鼓。

    越过难侯山,渡过弓卢水,抓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

    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登山眺望翰海。抓获俘虏70443人,汉军伤亡仅十分之二。

    夺取敌人军粮,行军极远粮草供应不断。

    此战后霍去病获极大封赏,所部官兵升官和受赏很多。

    卫青和手下官兵没有受封。“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

    此后,卫青权势曰益衰落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许多旧友和门客去投靠霍去病,并得到官爵。

    通过本次战争记载,可看出汉武帝面对横空出世的天才将军霍去病宠爱有加,卫青显然受到冷落。

    那么,仅是一场战争就可使对匈奴从无败绩、七战七胜的卫青被冷落吗?问题自然没这么简单!

    卫氏一门荣耀都跟卫子夫有关,可谓汉武一朝卫氏外戚支柱。

    原本是汉武帝大姐平阳公主歌女的卫子夫,因绝色美貌得到宠爱,并且因皇后陈氏(成语金屋藏娇中的女主角)无法生育,而卫子夫被“大幸”、“尊宠日隆”后生下三女一男,最终被册封为皇后。

    卫子夫得宠直接促使卫氏家族兴旺,卫青和长子卫伉、次子卫不疑、幼子卫登、霍去病、霍嬗等6人封侯,卫青还娶了汉武帝同胞姐姐平阳公主。

    卫氏因卫子夫名闻天下,时人唱:“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生儿子的别高兴太早,生女儿的不要生气,你要看到卫家因为一个女人而“霸天下”!

    卫子夫的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后。元朔六年(前123年),王夫人成为汉武帝新宠。

    随后李夫人、尹婕妤、钩弋夫人得到宠爱,卫子夫被遗忘。史书曾记载卫子夫失宠、卫青和霍去病死后也一直受汉武帝信任。

    不过,作为大汉皇帝,汉武帝并非不知道外戚的厉害。

    在冷落卫子夫的同时,是不是也有意同时冷落卫青?

    因此,我们不得不来说一说汉朝外戚的那些事。

    汉朝建国与外戚密不可分,吕后一家始终是刘邦平定天下坐江山的重要力量。

    正是因为忌惮外戚的势头,刘邦曾立誓:“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不是姓刘的不能称王,谁要是以有功为借口提出称王,天下人共诛之!刘邦把刘氏子弟全部封王,封到各地为刘家看守天下。

    但刘邦一咽气,吕后就开始“上位”,临朝称制,行皇帝职权,追封已故的大哥为悼武王,二哥为赵昭王,随后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为鲁王,封二哥的儿子为沛侯,封外甥为扶柳侯,封其妹吕媭为临光侯……大有取代刘氏的势头。

    等到了吕后咽气,吕氏外戚被灭后后众臣议立新帝,都说吕氏有野心、非忠良,刘邦嫔妃薄姬有仁心,所以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尊刘恒生母薄姬为太后,史称薄太后。

    虽然薄太后被后世称“母德慈仁”,没有太过干政,但仍封了自己弟弟薄昭为侯,出任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与三公同列。重要的是掌管着京师卫军。

    史书有个薄昭之死的记载:汉文帝推新政,受到以薄昭为首的皇亲国戚阻挠。

    将军钟毓奉命外出平叛,在太原把薄昭的侄子薄贵斩杀。

    薄昭则把凯旋的钟毓抓捕起来,威逼对方认罪无果而斩于自家屋前。汉文帝下旨处斩薄昭。

    薄太后闻讯后找到儿子,痛斥皇帝无情无义……

    当然,最终薄昭没有逃脱处罚,自杀了事。

    由此看出,皇舅爷的威势有多大,竟可以把奉命外出平叛的将军抓起来私下处斩。

    而薄太后死后又出现一个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女人——窦皇后、窦太后、窦太皇太后。

    熟知汉武历史的人们知道,喜好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在汉武帝初登皇位时没少干涉朝政。

    汉武帝推行新政,一年后窦老太太找借口把新政骨干赵绾、王臧下狱(二人均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新政被废除(《资治通鉴》)。

    这是多大的权威啊!以汉武帝的性格要忍受多大的痛苦!

    因此,改变汉朝立国以来“外戚干政”传统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是汉武帝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专权近半世纪的卫氏外戚,最终因“巫蛊之祸”被拨除。

    “巫蛊之祸”的导火索是公孙敬声引燃的。

    公孙家同属卫氏外戚集团,公孙敬声的父亲叫公孙贺、母亲叫卫孺,而卫孺是卫子夫的姐姐。

    公孙敬声被人诬告与阳石公主私通、行“巫蛊天子”之事。

    随后公孙贺被抓,父子俩死于狱中。

    史载,太子刘据朝堂上再无外家,再没有母亲家的人为他撑腰。

    “巫蛊之祸”涉案人员诸邑公主、阳石公主被处死,卫青长子卫伉连坐被杀。

    卫不疑、卫登等被夺去王侯之位。

    汉武帝宠臣江充构陷太子,逼迫刘据起兵诛杀了江充等人,汉武帝则“发兵讨逆”,刘据兵败自杀。

    在刘据“谋反”中卫子夫曾把皇后玺绶给儿子,助他起兵,此时汉武帝要卫子夫交回玺绶,卫子夫则自杀明志。

    至此,卫氏外戚最大一棵树倒下,让汉武帝耿耿于怀的“外戚干政”烟消云散了。

    汉武帝作为一代明君又远非一般人想像的昏庸和无情。

    卫青长子卫伉虽被杀,但卫伉子孙、卫青次子卫不疑、幼子卫登没有受牵连。

    从汉宣帝开始,卫青后人被“皇帝诏命复家”,卫氏一族得以延续。

    后人猜测这也与同属卫氏家族的霍氏有关。

    虽然卫氏淡出汉朝政坛,同属卫氏一门的霍氏尚在,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在汉武帝死前被指定为辅政大臣。

    由此看来,汉武帝对霍氏的忠诚没有产生怀疑,是不是由此也念及卫氏,为卫氏后人留下一条活路呢?

    最后讲个插曲:霍光辅政汉昭帝后,汉武帝孙子刘贺即皇帝位,但仅27天就被举报1127件“荒淫之事”,霍光把刘贺贬为平民,史称汉废帝。

    随后,他同群臣商议迎来汉武帝曾孙刘病已继承皇位,史称汉宣帝。

    霍光效法殷商的伊尹,废立天子摄政天下,尽管被后人尊称为“伊霍”。

    但其死后一族被满门抄斩,被牵连灭族的有千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