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叁部:妖孽宫廷 第1章 复仇

    武帝时期齐国的国君当公孙弘在世主政的时候,这个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

    齐厉王的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也想学当年吕后那样的做法,把齐厉王的表妹许给了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并不喜欢他的表妹。

    然后,纪太后就想了一个办法,纪太后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他的后宫问题。

    所谓处理后宫问题就是让齐厉王的姐姐到他的后宫去,把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隔绝起来,断绝交往。

    她们这样想的,如果齐厉王和后宫的宫女没有交往了,他身边只剩了一个女人,那他俩的夫妻关系不就好了吗?

    本来是这样想的,结果呢出了一个大事。

    这个大事就是这个齐厉王不遵从道德规范,他姐姐去帮他处理问题,他和他姐姐出问题了,齐厉王和他的姐姐出现乱伦关系。

    这个事情发生以后,绯闻就传开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孙女找一个诸侯王做女婿,想来想去呢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齐国出身的宦官叫徐甲,这个人在王太后身边做宦官,这个人就给王太后建议说,他说我是齐国人,我对齐国很熟悉,你不如让我到齐国去说服这个齐厉王,就把你的外孙女嫁给齐厉王。

    王太后一听当然很高兴了,因为齐国当时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徐甲想通过这件事情在王太后面前邀宠,这个事一说王太后挺高兴。

    这个徐甲就准备动身,但是这个事情做得不甚秘密,被谁知道了,被主父偃知道了。

    主父偃知道了就赶快找这个徐甲说这样吧,假如你这件事办得顺利的话就捎带着把我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

    徐甲听了以后就觉得顺手牵羊的事,就答应了,连眼睛都没眨就答应了,答应得很爽快,主父偃也很高兴,就单等着他女儿的好消息了。

    这个徐甲到了齐国以后就先放了一个口风,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这个口风一放出来,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是勃然大怒,不同意。

    她说齐厉王已经有了王妃,也有了其他的嫔妃,根本不需要什么王后啊嫔妃啊。

    再说了,来提亲的这个徐甲是个什么人?

    是齐国最穷的一个人,最后没有办法他净身做了宦官,他算个什么东西?

    至于那个主父偃还想捎个夹带,把自己的女儿夹带着进来,完全拒绝了。

    这一下这个徐甲的差事就办砸了,办砸了这个差事以后徐甲就觉得没法回话,回去就跟王太后说了一番谎话,他说这个事齐王已经答应了,他说只不过我有点儿担心,我怕出现燕王那样的事件。

    燕王事件是个什么事件呢?

    这个燕王叫刘定国,燕王和他的女儿也是乱伦,这件事情是被主父偃告发的,告发以后燕王自杀,这个燕国被撤销。

    他暗示王太后,齐王虽然已经答应了,但是我担心出现燕王那件事情,言外之意是告诉王太后齐厉王有乱伦之事,所以王太后一听就下令今后绝不要再提嫁到齐国去的事情。

    这个事就了了。

    在王太后看来,外孙女没有嫁给齐王没有关系,皇太后的外孙女肯定是不愁嫁的,但是主父偃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却泡了汤。

    按理说齐王如此淫乱,女儿不能进宫也是免得往火坑里跳,可是主父偃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却偏偏不这样认为,而是从此对齐王怀恨在心,决心一定要报复齐王。

    但是齐王毕竟是堂堂大汉的诸侯王,是皇亲国戚。

    主父偃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小小的臣子,主父偃能够顺利地扳倒齐王吗?

    有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允许主父偃在他的眼皮底下公报私仇吗?

    主父偃就觉得齐厉王很不给面子,他就下手了,他要下手做齐王的活。

    他怎么做呢?他就给汉武帝说了,首先说齐国富有,说齐国的都城临淄这个地方人口众多,每一天光贸易交税税额就达千金,这么一个富庶的地方如果不是皇帝的亲儿子、亲弟兄,不能让他在这里做诸侯王。

    这个是第一点,这是用利来引诱汉武帝。

    接着他又说,齐国这个国君你想想他在吕太后的时候就曾经叛乱,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孝王也想叛乱,现又出现乱伦的事件,说这个事件是非查不可。

    说完以后,汉武帝答应了。

    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查这个案子,主父偃这样一来就得了尚方宝剑到齐国去了。

    主父偃这次去查齐王其实是想报自己的一箭之仇,是想挟私怨报仇,主父偃一到任就查得非常紧。

    他首先查什么呢,查那些领着齐厉王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去的宦官,那个宦官不是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住的地方吗,这样才产生了姐弟恋,就查这个宦官。

    而且让所有的人在供词中间都要把齐厉王牵扯进去,这样一来齐厉王害怕了。

    他因为知道前面有一个燕王的事件,齐厉王年龄又比较小,才做了五年的国君,胆子又小,又没经过事,这一吓,喝药了,自杀了。

    再加上他当了五年国君年龄小没有后代,没有儿子,他这一死没有后代,齐国被撤销了,就并入了中央政府,这样一来主父偃就被夹在中间了。

    你想想,状是主父偃告的,案子是主父偃查的,人是在主父偃当国相的时候死的,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你怎么推辞都推辞不掉,他成了直接责任人。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间,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啊。

    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会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地方主父偃都没有想到,他只想着去查齐厉王,没有想到齐厉王自杀,齐厉王的自杀就给主父偃带来了一个大麻烦。

    主父偃一心只想着去报复齐厉王,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大汉的一位诸侯王给活活逼死了,主父偃马上被推到了一个很微妙也很危险的处境,他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成了凶手。

    另一方面,齐厉王的自杀也让其他诸侯王人心惶惶,因为当时不仅燕王和齐王有乱伦的丑事,在其他的诸侯王家中也有乱伦的事发生。

    燕王和齐王都是因为主父偃的告状而惨死,其封地也被收回中央,所以其他诸侯王是人人自危,对主父偃是又怕又恨,身处险地的主父偃树敌颇多,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就在主父偃飞黄腾达之后,主父偃就开始揭发燕王,揭发齐王,做了这些事情。

    当然,他做了揭发燕王、揭发齐王这些事情以后,因为主父偃文笔很厉害,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很害怕他,都害怕主父偃的文章。

    但是因为主父偃在朝中,当时也没有人敢告他,其实对主父偃最恨的人是赵王,因为赵王的家里也有乱伦的事。

    这个时候诸侯王中间好像有点道德的沦丧吧,你看燕王是跟自己的女儿、姐妹发生乱伦,齐厉王是跟他姐姐乱伦,赵王的太子呢,也是跟他的姐姐妹妹乱伦,赵王也害怕被揭发,所以赵王想找机会赶快把主父偃扳倒。

    恰巧这个时候,汉武帝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他一离开中央政府,赵王立即告状,因为他在那儿赵王不敢告,他一告主父偃的嘴很厉害的。

    等主父偃一离开,立即告状,这一告状,汉武帝一听说以后立即就把主父偃给抓起来了。

    告什么状呢?

    两条:一条是受贿,再一条谋害齐王。告他两条罪状,但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但是赵王这个告状一下子让主父偃进了监狱。

    其实进监狱这个时候主父偃还是有翻身的机会的,但是主父偃这个人呐有毛病,他人际关系处不好,到哪去都不受人待见,因此前半生一直穷困潦倒。

    他说我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且丈夫就是男人啊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

    这五鼎食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如果不是吃着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的时候就是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所以到了这个程度了,我就不顾一切了。

    而且我这个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

    主父偃这个人在做人上很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他不像公孙弘,但是主父偃这套做派不好,很不受人们喜欢,他和那个社会的主流舆论不一致啊。

    所以主父偃受了四十多年的穷,一旦他得势怎么呢,疯狂地敛财啊,疯啊,谁送他都收,谁送他都敢收。

    再一个,到处树敌,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到处树敌。

    而且还有个很典型的例子,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的时候,因为他当年在齐国很不受重视啊,他后来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齐国有些人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主父偃怎么办呢?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宾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我升官了,你们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这样吧,我们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

    拿出来五百金往地下一洒,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断交。

    散金断交,不再来往,主父偃是给自己一点退路都不留,主父偃是那个得志便猖狂的人,所以啊,人你一旦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命运的轨迹,人还是做得大度一点为好。

    所以齐厉王的自杀,赵王的告状,汉武帝的抓捕,让主父偃一下子变为了阶下囚。

    但是这个时候,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个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毕竟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就在这个时候,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出面了,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御史大夫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公孙弘出来了。

    公孙弘出来说了两句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你没有办法向天下人交待。

    所以,公孙弘的这个罪恶之手,公孙弘的这满嘴毒牙,伸向了主父偃。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众大臣均巴结主父偃,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来者不拒,不加收敛。

    主父偃让人去游说齐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

    主父偃为泄私愤,扳倒齐王,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

    后又说自己听说过齐王的丑事,后武帝派主父偃为齐相入齐,监察齐王。

    元朔二年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后将此事故意泄露给齐王,齐王听后恐惧,畏罪自杀。

    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

    这时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

    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

    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他。

    齐王刘次昌跟他的姐姐纪翁主通奸(皇帝女儿称公主,亲王女儿称翁主。这位翁主是纪太后所生,所以按照汉代风俗称纪翁主)。

    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次昌,可是刘次昌和纪翁主的娘亲纪太后拒绝。

    主父偃于是向刘彻建议:齐国临淄有10万户人家,仅租税一项,就有黄金24万两之多,人民富饶,超过长安。

    除非是皇帝的亲弟弟或最心爱的儿子,不应在那里当王。

    而今齐王的血缘关系越发疏远,齐国一任王刘肥是刘邦的儿子,二任王刘将闾,三任王刘寿。

    现在的四任王刘次昌,是现任皇帝刘彻的远房堂侄,又听说刘次昌跟他姐姐淫乱,请乘机整顿。

    刘彻遂任命主父偃当齐国宰相,派往处理。

    主父偃到齐国首府临淄后,霹雳般逮捕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中牵连到刘次昌。

    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

    复仇之手下次可能伸向赵国,赵王刘彭祖大为恐惧,上书刘彻,检举主父偃接受封国贿赂,所以才建议分封亲王的子弟(主父偃用分封手段削弱封国,完全为国家着想,此时却成了罪名)。

    恰巧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认为一定是主父偃胁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监狱。

    主父偃承认接受封国的贿赂,但并没有胁迫齐王刘次昌自杀。

    刘彻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孙弘说:“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遂屠杀主父偃全族。

    公孙弘不久前坚持杀郭解,又坚持杀主父偃。

    此公可是典型的阴险人物。平常日子一团和气,不与人争,却在节骨眼上,使出恶毒一击。

    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

    元光元年,主父偃就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

    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

    于是上书阙下。早上刚刚进奏,到晚上(主父偃)就被武帝召见。皇上对他说:“为什么相见那么晚呢!“

    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郎中。主父偃多次上书言事,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

    主父偃对皇上说:“过去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容易辖制。

    如今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形势缓和了就骄纵奢侈淫乱,形势紧急了就阻断别人的强大并合纵来抗拒京师。

    如果按照法令削割他们的土地,那么就会萌发叛乱,过去晁错就是这样。

    现在诸侯子弟有的数十个,长子代立王位,其余的虽也是骨肉,但没有加封给他们尺寸之地,但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扬的。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

    那人人喜欢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皇上以德施恩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

    一定会渐渐把自己削弱了。

    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议。

    使卫皇后尊立到燕王定国暗中谋事,主父偃对此有功。

    大臣们都害怕他的辞令,贿赂的东西累计千金。

    有人对主父偃说:“你太横!“

    主父偃说:“我从小就游学有四十多年了,自己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处境艰难的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况且大丈夫活着不能用五鼎来吃饭,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我年纪已老而所想做的事还很多,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

    元朔中,主父偃对皇帝报告说齐王有家中淫乱之行,皇上授予主父偃为齐相。

    到了齐国,他派人查问齐王与他姐姐的奸情,来敲打齐王。

    齐王认为最终不能脱身,恐怕会和燕王一样被论死,于是自杀。

    主父偃起初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学于燕国、赵国,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

    赵王恐怕他是国家的祸患,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收受诸侯们财物,因此许多诸侯子弟大多得以分封,到了齐王因为自杀被人知道后,皇上大怒,认为主父偃胁迫齐王令他自杀,于是征派下吏治理。

    主父偃供出收受诸侯重金之事,实际上没有胁迫齐王令他自杀。

    皇上想不杀他,公孙弘争说:“齐王自杀绝了后嗣,封国被废,成为郡县收归朝廷,主父偃是这件事的首恶,不杀主父偃无以给天下之人交代。“

    于是族杀了主父偃。

    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

    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

    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

    最后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

    他去找谁呢,找卫青。

    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

    结果卫青虽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后开始也不顺。

    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

    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

    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

    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

    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而生气,反而召见了他。

    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

    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

    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

    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于是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