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22章 苦难的童年

    人生的道路上,童年时期的苦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回忆童年,那些刻骨铭心的苦难,成就了今天更强大的自己。

    童年的苦难,如同漫长的黑夜,让人感到无助和孤独。

    在那个战乱年代,许多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了匮乏和不幸,许多孩子的童年都变得支离破碎,需要面对饥饿和恐惧。

    童年的记忆,如同凄冷的冬夜,寂寞而悲凉,刻骨铭心。

    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孙述等人利用谶书作为其承受天命的依据,指使他过去的同学强华伪造了一个叫做“赤伏符“的谶语:“光武帝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表示他继承了西汉的火德,是“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真命天子。

    东汉统一全国后,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作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在提倡儒学神学的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载:建武五年,光武帝征召名士周党、严光入朝,想起用他们。

    结果是周党,入见俯伏而不拜谒,陈述自己愿意谨守志向,隐居村野。

    严光不受“谏议大夫“之职,而自愿到富春江去耕地、垂钓。

    对于周党、严光的“狂放“,光武帝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豁达。

    周党,太原广武人。他有千金家产,年少时父亲就去世,被同宗之人收养,但待他不好。

    等到周党长大,这家人又不肯归还他的家产。

    周党前往乡里、县里上告,这家人才把财产归还。

    后来,他把这些钱分给宗族中人,又把家中奴仆全部遣散,只身前往长安游学。

    当初,乡佐曾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周党,周党一直心中怀恨。

    后来周党读了《春秋》,习得了报仇的道理,就放弃学业还乡,给乡佐传话,约时间前来决斗。

    兵刃相交,周党被乡佐击伤,昏死过去。乡佐很是佩服他的侠义,把他抬回去给他养伤,几天后他才醒过来,心里有所感悟后离开了。

    从那以后周党就严格约束自己,修养高洁的志向,州里的人都称赞他的高尚品行。

    等到王莽篡位,周党托疾杜门不出。后来寇贼暴虐纵横,毁灭郡县,唯独到了广武县,过城而不入。

    建武年间,周党被征召担任议郎,因病离职,就带着妻子儿女住在黾池。

    又受到征召,不得已,就穿着短布做的单衣,头上束着谷屑皮做的头巾,在尚书那里等待召见。

    等到光武帝引见他时,他拜伏在地而不递上名帖通姓名,自称想要坚守自己平生的志向,光武帝同意了。

    任延,河南南阳人,东汉官员。十二岁时,他就成了太学的学生,在长安学习。在太学中有名气,在学府中被称为“任圣童”。赶上兵荒马乱,他到陇西避难。当时隗嚣已经占领陇西四郡,派人去请任延,任延置之不理。

    23年,任命任延为大司马部属,授予他会稽都尉一职。

    当时他十九岁,来接他的官员见他年轻,很吃惊。他到郡以后,恬淡无为,只是先派人拿了祭品去祭祀延陵季子。

    当时天下刚刚平定,道路不通,来江南避难的人都没有回中原,所以会稽一带有才能的人很多。

    任延上任以后,对品行高洁之士像董子仪、严子陵等人一概聘请,并以师友之礼相待。部属有贫难,他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救济他们。

    他裁减士兵,要他们耕种公家的田地,以便周济穷困之人。他每次到各县巡行,总是派人慰问孝子,并招待他们吃饭。

    当博士范升上奏对其二人进行贬斥之时,光武帝却下诏说:“自古以来高明之君、圣德之主,必定有不服的人。

    伯夷、叔齐不吃周代的粮食,太原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也是人各有志。

    周党隐居黾池前,光武帝赐予他帛四十匹;

    严光老死家中,光武帝为他哀伤,下诏赐给钱百万,谷千斛。

    光武帝的“谦和“,还表现在他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太学生出身的任延,被光武帝征用。

    在调任延任武威太守时,光武帝告诫他说:“要好好地对待上级官员,不要损坏自己的荣誉。“

    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随便附和,随便附和的臣子不忠诚,坚持正义,维护公利,是臣子应有的品德。

    上下附和,并非陛下之福。

    要我好好地侍奉上级官员,我不能接受您这个指示。“

    对于任延的“犯颜忤旨“,光武帝并未因此而发天威之怒,他冷静地倾听这逆耳之言,虚心地接受了任延的批评,极有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东汉建立伊始,匈奴、羌、鲜卑、乌桓、蛮(夷)等少数族就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

    刘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少数族,因时因地制宜,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

    这些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

    鉴于王莽的教训,光武帝,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确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从而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比如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从主流上看,光武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

    这些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乐此不疲。

    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范升,东汉山西代县人。他是东汉初年较为著名的经学家。范升幼年时丧失父母,生长于外祖父家中。

    范升的青年时期,正处于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宁的时期。

    其时,青徐一带的农民起义已经发展蔓延,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

    但王莽政权还在力图维护自己的统治,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大批征发兵力,攻打周边少数民族。

    另一方面,为了标榜自己的贤明,还在不断笼络文人学士。

    故此时范升被王莽政权的大司空王邑征用,引为汉曹史,辅佐王邑制定政策。

    范升很了解全国的局势,曾专门写了一份意见书,指出当时的危险不只来自外族,而主要来自国内。

    他指出,当时全国的形势已是田地荒芜,粮价腾跃,吏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烈火已经燃烧起来了。

    他奉劝王莽政权迅速改弦更张,并以十分急切的心情,表示要亲自见到王莽,陈述自己的意见。

    但利令智昏的王莽政权非但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反而认为他在危言耸听,遂把他送上巡视地方的车子,将他送到上党,说是让他到那里巡视。

    其时,刘秀的起义军已经占领上党,范升遂留在了起义军中。

    因为范升枉当时有一定的学术声望,而且颇懂政治,所以东汉建立以后设立经学博士时,他与粱恭等人被刘秀立为《易经》博士。

    他很谦虚,认为自己比粱恭年轻,又不比粱恭经学深明,曾上疏要求更换他人。

    刘秀因此更看重他,多次下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自西汉以来,一些懦生就以讲经为名,把自然界出现的一些怪异现象与人事的安危祸福联系起来,用经学的条文加以解释论证,后人有称这种懦术为“天人之学“的。

    这种风气,在齐地尤盛。特别是对于《易经》的讲究,更把它当作占卜未来吉凶安危以及重大政治变动的卦书来看待。

    刘秀建立后汉后,不少儒生就大言吹嘘,说这是他们早已予料和推断出的事情。

    刘秀虽然不信这种胡说,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很推崇这种君权神授的现点,所以,到东汉时期谶纬之学更盛行起来。

    刘秀还企图把一些专门研究“天人之变“的易学以及与此有关的其它经学抬高到至尊的地位,在中央为之设立博士员位。

    范升毕竟是一位儒生,他大概明于辨事,而不熟悉实际。

    汉明帝永平年间,他曾出任聊城县县令,很快就被免职。

    不久,死在家中。但在中国儒学发展史和政治思想史上,他还有一定的地位。

    从范升的这些议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绝非死啃经书、食古不化的书生,而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相当敏锐的政治见识。

    他善于观察分析形势,也有足够的应对之策,这是他能够受到刘秀的重视和礼遇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从汉武帝把儒学抬到独尊的地位以后,儒家学说就成为一种统治思想。

    这种思想,以讲求忠孝仁义为本,以孔夫子的传教为经,在统治阶级中逐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背离了这些经训,那就会使封建统治的秩序发生混乱,政治思想的统治就会动摇。

    从西汉后期以来,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们十分重视经学的本源和师传,不使异端学说混杂。

    邓禹十三岁时,就能朗诵诗篇,在长安从师学习,当时刘秀也游学京师,邓禹虽年幼,但见到刘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与他亲近交往。

    数年后回家。

    等到汉兵起,更始即位,豪杰们多荐举邓禹,邓禹不肯相从。

    后来听说刘秀安定河北,邓禹就驱马北渡黄河,追刘秀到邺县。

    刘秀见到邓禹很喜欢,对邓禹说:“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权,你远道而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说:“不愿做官。“

    刘秀说:“即便这样,想干什么呢?“

    邓禹说:“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哩。“

    刘秀大笑。

    邓禹进言说:“更始虽然定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青犊之流,劫辄以万数,三辅一带,往往群聚假借名号。

    更始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发财,争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

    四方分崩离析,形势清楚可见。明公虽然建立了辅佐王室的功劳,恐怕也难成大业。

    为今之计,不如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

    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刘秀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

    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

    等到王郎起兵,刘秀从蓟到信都,派邓禹征发各郡国的“快速部队“,得数千人,令他亲自率领。

    另去攻拔乐阳县,又跟刘秀到广阿,光武住在城楼上,打开地图,指示邓禹说:“天下的郡国这样多,如今仅得了一个,你以前说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为什么呢?“

    邓禹说:“现在海内混乱,人们思念明君,就像婴儿思慕慈母一样。古代兴大业得天下的,在于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

    刘秀听后很高兴。

    当时任用将领,多访问于邓禹,邓禹所荐举的人才,都能才职相称,刘秀认为邓禹知人。

    派他另率骑兵,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盖延等先到,战不利,退回保城,被铜马军所困,邓禹进兵与贼战,把铜马军打败,活捉了他们的大将。

    从刘秀追击铜马军到蒲阳,连战连胜,北州大致平定。

    更始二年,青州兵西入函谷关。

    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赤眉军人多,王匡等莫能当。

    刘秀估计长安将来必为赤眉所破,想乘机夺取关中。

    刘秀知邓禹沉深有大度,拜邓禹为前将军,行王事,率精兵二万前往,并令其自选偏裨以下的人与其同去。

    邓禹以韩歆为军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愔为积弩将军,樊崇为骁骑将军,宗歆为车骑将军,邓寻为建威将军,耿欣为赤眉将军,左于为军师将军,引兵西进。

    建武元年正月,邓禹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进取山西省南部地区。

    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战十日,大破守军,夺获大批军资粮秣。

    继而又率军围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但数月未能攻下。

    更始大将军樊参率数万人,渡大阳欲攻邓禹,邓禹派诸将在解南迎战,大破敌军,斩樊参。

    于是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

    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

    天黑后双方停战,军师韩歆和诸将见气势已挫,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

    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

    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

    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

    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将其斩杀,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同月,刘秀已在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即帝位,派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

    并说:“诏令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孔子说过:'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日益亲密。'

    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勋尤著。如果百姓不亲,缺少五常的训导,你作为司徒,应对百姓施行五常的教化,五常的教化在于宽厚。

    今派遣奉车都尉授你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

    邓禹这时只有二十四岁。

    河东既定,邓禹又率得胜之师于山西省宝鼎渡河,入陕西省韩城东南。

    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带其部众十万,与左冯翊兵共同拒邓禹于衙县,邓禹再次将其攻破赶走,而赤眉军就进入长安。

    这时三辅的军队接连覆败,赤眉军所过之处残暴掠夺,百姓不知所归。

    听说邓禹每每乘胜独克而部队纪律严明,于是都望风携老扶幼迎接邓禹军队,归从的日以千数,人众号称百万。

    邓禹每到之处,常停车住节,慰劳问好,父老童稚,白发垂髻,挤满在他车下,莫不感激欢乐,于是邓禹名震关西。

    刘秀非常高兴,几次写信赞扬他。

    邓禹部众皆劝入关,直接进攻长安。

    但邓禹却取持重态度,不欲速进,便对众将说“:不然,现在我部众虽多,但能打仗的却少,前面没有可依赖的积蓄,后面也没有可供转运的资财。

    赤眉军刚刚攻取长安,财富充实,士气锐不可挡。

    然而盗贼群居,无整天的打算,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哪能坚守下去呢?

    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谷米牲畜多,我们暂时整军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察赤眉军的弱点,才可以设法进攻他们哩!“

    于是引军北至縌邑县。

    邓禹所到之处,击破赤眉军别将诸营保,郡县都开门归附。

    西河太守宗育遣儿子手奉邓禹晓谕各地的文书归降,邓禹派遣他到国都去。

    刘秀因关中未定,而邓禹又久不进兵,遂下诏催促邓禹进兵长安,诏令说:“镇抚西京,司徒,是尧;亡贼,是桀。

    长安的官吏民众,惶惶无所依归。

    应掌握时机进讨,安定抚慰西京,以维系百姓的心。“

    邓禹仍坚持前意,派军攻取陕西榆林东南诸县,留将军冯愔、宗歆守枸邑。

    自统主力平定甘肃庆阳和宁夏吴忠一带。

    但冯愔、宗歆二人争权相攻,冯愔遂杀宗歆,因而反击邓禹。

    邓禹遣使问计于刘秀,刘秀问使者冯愔最要好的人是谁,使者说是护军黄防。

    刘秀猜冯愔、黄防不能久和,回报邓禹说:“逮捕冯愔的人,一定是黄防。“

    于是派遣尚书宗广拿着符节招降黄防。

    一个月后,黄防果然抓住冯愔。

    率领其部众归罪。更始诸将王匡、胡殷等都到宗广处投降,与宗广一起东归。

    到了安邑,王匡等想中途逃跑,宗广把他们都杀了。冯愔到洛阳,赦免不杀。

    建武二年春,刘秀遣使者改封邓禹为梁侯,食邑四县。

    这时赤眉军西走扶风,邓禹才往南至长安,驻军昆明池,用酒食大宴士卒。

    率领诸将军沐浴更衣斋戒,选择吉日,演习礼仪祭祀高祖庙,收了十一帝的神主,派使者捧到洛阳,因而巡视园陵,特安置官吏士卒奉祀守陵。

    邓禹率兵与延岑战于蓝田,不胜,再就食云阳。

    汉中王刘嘉到邓禹处投降。刘嘉相李宝傲慢无礼,邓禹把他杀了。

    李宝的弟弟收集李宝部众击邓禹,并杀了将军耿欣。

    自从冯愔反叛后,邓禹的威望受到损害。

    这时赤眉军再次还入长安,邓禹与之战,败走,到了高陵,军士饥饿,都吃枣菜度日。

    刘秀于是让邓禹回来,诏令说:“赤眉缺粮,自然会向东而来,我只要折断策马的杖去鞭打他就可把他打败。

    不是诸将值得忧虑的,不要再妄动进兵。“

    邓禹以受任而功不成为惭愧,几次驱饥饿之兵去征战,常不利。

    建武三年春,邓禹率部至陕西潼关东,邀冯异共同迎战赤眉军。

    冯异认为赤眉军尚强,应放其过去,东西夹击才能获胜。

    邓禹及其部将车骑将军邓弘邀功心切,急于迎战。

    邓弘率部与赤眉军大战整日,赤眉军佯败弃辎重退走,车上尽装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军士卒争相取食。

    赤眉军乘机还军猛攻,邓弘军大败。

    邓禹、冯异合兵救之,赤眉军退。

    禹复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

    冯异亦被击败,弃战马徒步逃出,退至回湖县西,坚壁自守。

    邓禹因此战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绶。数月后,拜右将军。

    建武四年春,邓禹与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在邓击败延岑,邓禹追至武当,再破其军,延岑逃往汉中,其众皆降。

    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刘秀加封功臣,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

    后来左右将军的职衔撤销了,按特进朝见皇帝。

    邓禹内尚文明,行为忠厚淳朴而且周密,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天下已经平定,常常想疏远名势。

    有子女十三人,让他们各掌握一门技艺。

    整饬家规,教养子孙,都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

    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

    因此刘秀更加尊重他。

    中元元年,再代理司徒职务。

    从帝巡视山东,到泰山筑坛祭天。

    刘庄即位后,因邓禹是先帝元勋,拜为太傅,朝见时令他东向站立尊如宾客,甚见尊宠。居岁余,卧病,刘庄几次亲临问候。

    永平元年,邓禹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曰元侯。

    吴汉出身贫苦,后来在县中当亭长。

    新朝末年,吴汉因门下宾客犯法,逃到渔阳郡,以贩马为业,往来于河北北部及北京市一带,交结各地豪杰。

    更始元年,刘玄称帝,派使者韩鸿招降河北各州郡。

    有人告诉韩鸿:“吴子颜是位奇士,可以与他计事。“

    韩鸿召见吴汉,对他非常器重,以刘玄的名义委任他为北京市顺义县县令。

    更始二年,王郎诈称汉成帝之子,在邯郸起事,派人到河北招降,而刘秀此时也在经略河北。

    吴汉素闻刘秀有长者之风,决心归附,并对渔阳太守彭宠道:“渔阳、上谷突骑,天下闻名。您为什么不集合二郡的精锐,归附刘公攻击邯郸呢,这是难得的功劳哩。“

    彭宠虽然愿意,但官属都想归附王郎。

    吴汉辞去后,在路上见到一个儒生,儒生认为刘秀所过之处,郡县归心。

    吴汉便诈为刘秀亲笔书信,移檄渔阳,让儒生交给彭宠,令他把所听到的话去说服彭宠,吴汉也跟着到渔阳。

    彭宠深以为然,派吴汉与上谷诸将会师南进。

    吴汉等人沿途击斩王郎将帅,终于在河北隆尧县追上了刘秀。

    刘秀任吴汉为偏将军,使其率骑兵围攻邯郸,攻克邯郸后,赐号建策侯。

    为了补充兵源,刘秀准备到幽州征兵,但又顾虑刘玄任命的幽州牧苗曾从中作梗。

    晚间召见邓禹,询问谁可完成征兵任务。

    邓禹推荐吴汉,并说:“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刘秀乃拜吴汉为大将军,持节征发幽州十郡骑兵。

    苗曾听说后,果然暗中部署,并命各郡不得发兵。

    吴汉率领随从二十人前去苗曾驻地河北蓟县。

    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便亲自出城迎接。

    吴汉乘其不备,令随从将其就地斩杀,夺其兵马。

    幽州各郡震恐,莫不望风服从。

    吴汉征调全部兵员南下,与刘秀会师河北清河县东南。

    诸将见吴汉士马甚为强盛,都认为他不肯分兵给别人。

    吴汉回到幕府,呈上军士名簿,诸将都请求将兵士调拨麾下。

    刘秀笑道:“以前恐怕他不肯与人,现在提出请求的为什么又这样多呢?“

    诸将尽皆羞惭。

    起初,更始派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打王郎,刚好刘秀赶到,共同平定邯郸。

    谢躬裨将抢劫虏掠,刘秀深为憎恨,虽都在邯郸,还是分城而处。

    后来,谢躬率兵数万,还屯河北磁县南。

    刘秀南击青犊农民军,并请求谢躬挡住尤来农民军。

    青犊军被击破后,尤来军果然进犯,北走隆虑山。

    谢躬留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守邺城,自己率诸将军攻击尤来军。

    结果,尤来军奋力死战,谢躬大败。

    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之后,实行苛政,致使天下大乱,各地义军四起。

    地皇四年,各路起义军共立刘玄为皇帝,定年号为更始,建立更始政权,史称更始帝。

    更始元年十二月,邯郸算命先生王郎冒充是汉成帝刘骜之子刘子舆,在邯郸自立为帝。

    更始二年,更始帝派遣时任尚书令的谢躬率领振威将军马武等六位将军攻打王郎,但未能攻克。

    恰逢刘秀援军赶到,谢躬与刘秀共同平定邯郸,王郎被杀,谢躬与刘秀都率军开进邯郸。

    而谢躬的副将抢劫,不听命令,所以刘秀非常恨他。

    谢躬与刘秀进入邯郸后,谢躬和刘秀多次发生冲突对立,谢躬时常想袭击刘秀,却因为畏惧刘秀兵力强大而不敢发动。

    当时谢躬与刘秀两支部队,虽然都在邯郸,但却分城而居,然而刘秀不时对谢躬军慰问安抚。

    谢躬自从进入邯郸,在周边地区为更始帝布恩施惠,与刘秀争夺民心,引起刘秀的极度不满,更始帝和刘秀两人的矛盾极其尖锐。

    刘秀很看重谢躬的才能,想收服谢躬,转而为自己效力。

    刘秀多次试探谢躬的口气,委婉地表示希望谢躬协助自己,却屡遭拒绝。

    刘秀多次碰钉子,知道谢躬不能为自己所用,留着他也是祸害,所以只能除掉他。

    有一次,刘秀邀请谢躬与马武等赴酒宴,准备暗中加害谢躬,但因无机可乘,并未达到目的。

    谢躬对于自己执掌的行政工作非常勤奋,刘秀表面上经常夸赞他说:“谢尚书是真正的官吏!“

    因此谢躬并没有怀疑刘秀深藏的险恶用心。

    不久,谢躬率领他的数万部队返回邺城驻扎。

    当时河北、山东地区有铜马、青犊、尤来、高湖、重连、五校、富平、获索等多股草莽势力,兵众达数百万人,对更始帝的统治产生极大的威胁。

    刘秀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剿灭并收编这些武装,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刘秀向南攻打青犊军,派人对谢躬说:我追击青犊军到射犬城,一定能打败他们。

    尤来军在山阳的人马得知后,势必因此惊逃。

    如果凭借你强大的兵力,攻打这些逃散之敌,必能使之束手受擒。

    谢躬很认同刘秀的建议,于是同意。

    等到刘秀击败青犊军后,尤来军果然向北逃到隆虑山,谢躬于是留下大将军刘庆、魏郡太守陈康驻守邺城,自己率领各路将军攻打尤来军。

    然而陷入困境的尤来军奋力死战,其势力锐不可挡,谢躬的军队于是大败,阵亡的将士有数千人。

    刘秀利用谢躬领兵在外、邺城空虚之机,派偏将军吴汉和刺奸大将军岑彭袭击邺城。

    吴汉派遣能言善辩的辨士,前去劝说陈康开城投降。

    陈康于是将刘庆和谢躬的妻子儿女一同拿下,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吴汉等人进城。

    当谢躬从隆虑回到邺城,却不知陈康已经叛变投敌,就率领数百名轻装骑兵入城。

    结果被吴汉所埋伏的士兵擒获,吴汉亲手杀死谢躬,并收降他的全数部众。

    刘秀乘谢躬北征,令吴汉、岑彭袭取邺城。

    吴汉派人劝降陈康,陈康乃开城投降,并献谢躬妻子。

    谢躬兵败而回,不知陈康反叛,入城之后,被吴汉杀死。

    此后,吴汉随刘秀北上进攻铜马、重连、高湖各支农民军,常率突骑冲锋陷阵。

    刘秀平定河北后,吴汉又与诸将一同劝进。

    刘秀即位后,根据谶语任命孙咸为大司马,导致群臣反对。

    刘秀只得让群臣推举,群臣都推选吴汉与景丹。

    刘秀认为吴汉有“诛苗幽州、谢尚书“的功劳,封其为大司马,统帅全军,更封舞阳侯。

    不久,吴汉率朱祜等十一将讨伐朱鲔,围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