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4章 刘肇是个好同志

    东汉王朝的汉和帝刘肇,他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具备了多才多艺的特质。

    在他的统治下,,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权,包括削弱窦氏家族的权力,清理不忠诚的官员,加强边疆防御,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等。他还注重司法改革,关心民间疾苦,改善百姓生活。

    刘肇的才华和智慧,成为后世的楷模和榜样,为东汉王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窦太后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

    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

    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一人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

    对于伐北匈奴,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等都极力上谏,鲁恭甚至指责窦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群臣也没有挡住太后为袒护窦宪而出兵。

    汉军在经过稽落山之战、伊吾之战、河云北之战、金微山之战四次战役后,重创北匈奴。“

    北单于震慑,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而漠北空矣。“

    北匈奴单于不知所踪,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北匈奴单于,在蒲类海“款塞乞降“。

    蒲类海,毗邻东汉的伊吾。

    窦宪利用这一时机“遂复更立北虏,反其故庭,并恩两护“,群臣对于漠北匈奴是否应该如南单于故事,继续设立匈奴中郎将都护北单于;

    还是让南单于吞并北单于,持有不同意见。

    但由于窦宪奏请设立,窦太后不顾大多数人反对,同意奏请。

    以耿夔、任尚二人为匈奴中郎将,助於除鞬单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东汉都护南匈奴、西域的同时兼任都护北匈奴。

    窦太后还把大批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任为朝官或地方官,从而上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为所欲为。

    其弟弟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甚至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氏为维护专权,安插了大量党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与亲信。

    当初,刘肇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

    这一方面说明窦氏权势的贵盛,另一方面也说明时臣趋炎附势的风气。

    因而,和帝执掌政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太尉宋由因为窦氏党而被罢免,后自杀。

    其他亲朋故旧,凡是依仗窦家的关系而做官的,统统被罢免回家。

    窦宪还养了许多刺客定点清除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见、可能危害窦氏的人。

    在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犯罪,韩纡审理此案,考实窦勋坐狱被诛。

    窦太后当政时,韩纡已死,窦宪即派刺客刺杀了韩纡的儿子,并带回他的首级拿到窦勋坟上祭奠。

    周荣为尚书袁安府吏,袁安上书言窦宪骄纵、窦景腐败、不宜立北匈奴单于等奏议,均出自周荣之笔。

    窦宪门客徐齮非常嫉恨他,于是当面威胁他。

    窦太后刚愎放纵,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

    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仅据《资治通鉴》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

    窦氏父子兄弟同为九卿、校尉,遍布朝廷。

    穰侯邓叠和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邓磊,母亲元氏,窦宪的女婿射声校尉郭举,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结。

    其中元氏、郭举都出入宫廷,而郭举又得到窦太后的宠幸,他们便共同策划杀害刘肇。

    刘肇暗中了解到他们的阴谋。

    当时窦宪兄弟掌握大权,刘肇与内外臣僚无法亲身接近,一同相处的只有宦官而已。

    刘肇认为朝中大小官员无不依附窦宪,唯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慎机敏而有心计,不谄事窦氏集团,便同他密谋,决定除掉窦宪。

    由于窦宪出征在外,怕他兴兵作乱,所以暂且隐忍而未敢发动。

    恰在此刻,窦宪和邓叠全都回到了京城。

    当时清河王刘庆特别受到刘肇的恩遇,经常进入宫廷,留下住宿。

    刘肇即将采取行动,想得《汉书·外戚传》一阅。

    但他惧怕左右随从之人,不敢让他们去找,便命刘庆私下向千乘王刘伉借阅。

    夜里,刘肇将刘庆单独接入内室。

    又命刘庆向郑众传话,让他搜集皇帝诛杀舅父的先例。

    永元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刘肇临幸北宫,下诏命令执金吾和北军五校尉领兵备战,驻守南宫和北宫;

    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将他们全部送往监狱处死。

    并派谒者仆射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绶带,将他改封为冠军侯,同窦笃、窦景、窦瑰一并前往各自的封国。

    刘肇看在窦太后面子上不愿正式处决窦宪,而选派严苛干练的封国宰相监督他。

    刘肇确认窦宪、窦笃、窦景到达封国后勒令他们自杀。

    刘肇成功夺回政权,再现了汉宣帝刘询诛霍禹的故事。

    在一举扫平了外戚窦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理政事,每日临朝听政,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

    刘肇当政时期,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安置流民、勿违农时,并多次下诏纳贤,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在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平定西域诸国,降服南匈奴。

    刘肇深感吏制建设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官吏的选拔任用。

    据统计,他当政时期,曾四次专门下诏纳贤。

    这既反映出东汉吏制的空虚与堕落,也表现出和帝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刘肇当政时期,在法制上主张宽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狱的廷尉陈宠,便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仁爱之人,每次断案,都依据经典,而“务从宽恕“。

    陈宠年轻时即任州郡吏,后被征召到鲍昱的司徒府任属官。

    又转任辞曹,掌管狱讼事宜。

    凡经他处理的案件,无不使人心悦诚服。

    因此,鲍昱让他代为撰写《辞讼比》7卷、《决事都目》8卷(均失传),上报皇帝,获准颁布施行,成为官府办案的法律依据。

    汉章帝即位后陈宠受命为尚书。

    当时,官吏办事多偏严酪,他奏请改变前代烦苛之法,主张在严明之后济之以宽。

    皇帝真诚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诏示司法部门禁用酷刑,解除不合理的禁令,废除苛刻的法律条文,重审案件50余起。

    后来,此诏示被载入法令。

    陈宠谨慎周密,讲究人臣之理,但不以慎独为苦,谢绝人情往来,因而很受朝廷器重。

    皇后之弟、侍中窦宪举荐河北正定县县令张林为尚书。

    汉章帝征求陈宠意见,陈宠认为张林虽有才能,但不清廉。

    后来,张林虽经窦宪力荐而被任用,却因贿赂、贪污而犯罪。

    和帝即位后,窦宪掌权。

    窦宪建议窦太后让陈宠主持章帝丧仪,欲伺机陷害陈宠。

    黄门侍郎鲍德素来敬重陈宠,劝说窦宪之弟夏阳侯窦瑰道:陈宠侍奉先帝时,很被信任,所以久留在台阁,赏赐有些特殊。

    今不受忠能的赏赐,而计较他细微的错失,的确有伤害辅政容贷之德。

    窦也是好士之人,很以为对,所以陈宠得到出为太山太守的机会。

    后来转为广汉太守。西州豪绅搞并兼,官吏多奸邪贪污,诉讼案每天百数件。

    陈宠到任,用了良吏王涣、镡显等作为心腹,打官司的日渐减少,郡中清静严肃。

    行旬洛县城南,每逢阴雨天气,常有哭声在府中听到,已经几十年了。

    陈宠听说而疑其必有缘故,派官吏查察案情。

    吏回来报告说:“世道衰乱之时,这下面多有死亡之人,而骸骨不得埋葬,可能原因就在这里么?“

    陈宠凄怆地叹惜,即命令县府全部收殓埋葬起来。

    从此哭声就没有了。

    后来窦宪做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没有人不派官吏子弟馈赠财物的,而陈宠与中山相汝南张郴、东平相应顺守正道不阿谀。

    后来和帝听说了,提升陈宠做大司农,张郴做太仆,应顺做左冯翊。

    永元六年,陈宠代郭躬做廷尉。性格仁慈矜特。

    后来做了审判官,多次议论疑案,常亲自上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皇帝常听从他,救活的犯人很多。

    那些深文刻敝的案件,这时才减少许多。

    陈宠又清理律令条法,出于《甫刑》的除掉。

    来不及施行,碰上诏狱吏与囚犯交往抵罪。

    朝廷下诏免刑,拜为尚书。升为大鸿胪。陈宠经历二郡三卿,所在都有事迹被称于当时。

    十六年,代徐防作司空。陈宠虽专法律,而兼通经书,奏议温粹,号为任职。

    在位三年,死去。以太常南阳尹勤代为司空。

    刘肇对有过失之人,也能根据情况,从宽处理。

    永元九年,窦太后死,由于宫廷紧守秘密,和帝为梁贵人所生的事实始终没予公开。

    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为梁贵人讨一个说法。

    这时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但在如何安置窦太后的问题上,三公上奏:“请依光武黜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不宜合葬先帝。“

    刘肇却念及窦太后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认为“恩不忍离,义不忍亏“,不应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号,谥为章德皇后,而对梁贵人、宋贵人的问题也都妥善安置。

    梁贵人被追封皇太后。

    东汉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宫廷内设置了中常侍、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宦官职务。

    他们负责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

    在刘肇夺回政权的过程中,中常侍钩盾令郑众直接参与了策划和实施,在论功行赏时,郑众自然是首功。

    于是,郑众被升迁为大长秋。

    “长秋“是汉代皇后的宫名,用以名官,称其官署为“长秋寺“。

    这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由皇帝亲信充任,负责宣达旨意,管理宫中事务。

    而在进行策勋班赏的过程中,和帝注意到,郑众总是推辞的多,接受的少,这种谦逊仁爱之心,很得刘肇的赞赏。

    因此,和帝以后便经常同他讨论国家大事,国家一些大政方针的决策便较多地掺杂着宦官的力量,所以史书上说“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但刘肇重用宦官,还有一些客观因素。

    这就是这时期他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体弱,或寿短命微,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

    永元四年冬,溇中、澧中蛮潭戎等造反,燔烧邮亭,杀略吏民,郡兵击破降之。

    永元五年,匈奴单于於除鞬叛乱,刘肇派遣遣中郎将任尚平定於除鞬。

    同年,武陵郡兵大破武陵蛮,护羌校尉贯友讨伐烧当羌使其遁逃,南单于安国叛乱为骨都侯喜斩杀。

    永元六年七月,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尉犁,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

    同年,南匈奴逢侯单于率胡兵出塞叛乱,九月,刘肇以光禄勋邓鸿为主将,统帅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征讨匈奴叛军,十一月,护乌桓校尉任尚率乌桓、鲜卑大破逢候单于,冯柱遣兵追击复破之。

    汉和帝十分体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告诫上下官吏反省造成天灾人祸的自身原因。

    元兴元年,垦田面积达732万多顷,为东汉之最,户籍人口达5325万多人。

    刘肇亲政期间东汉国力达到鼎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

    汉和帝以为宦官、外戚在谋害他的儿子,便将剩余的皇子留在民间抚养。

    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日,汉和帝在章德前殿去世,此时刘隆刚出生100余日。

    按照传统,继承皇位的应是汉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汉和帝皇后邓绥认为他不适合做皇帝。

    于是立刘隆为皇帝,是为汉殇帝,改年号为延平,封其兄刘胜为平原王,邓绥进升为太后,并由邓绥临朝听政。

    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在太后邓绥发号施令之际,仅当上221天皇帝的刘隆悄然离世,虚寿仅二岁,实际上未满周岁,因夭折而亡,故上谥号为“孝殇皇帝”。

    死后,他被葬于父皇长眠的康陵,在地下陪伴他的父皇。

    汉殇帝是中国帝王中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他被史家称为“八月皇帝”或“百日皇帝”。

    汉殇帝即位后,由邓太后临朝听政。

    邓太后首先针对东汉的一些弊端采取有力的措施。

    其一,反对淫祀。其二,邓太后认为治理国家应以教化为本,刑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延平元年五月,即下诏大赦天下,犯法禁锢者一律释放为平民,以“柔道”制天下。

    其三,东汉自开国至殇帝80多年的时间内,宫女入宫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并且加重汉廷的财政开支。

    邓太后自幼入宫,对此甚为了解,延平元年六月,一次诏免后庭宫人及羸弱老病即达五六百人。

    但邓太后毕竟是外戚势力的总代表,在积极治国的同时,仍念念不忘巩固加强自己的统治。

    延平元年四月,她将哥哥邓骘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车骑将军,控制拥有决策权的内朝机构。

    延平元年四月,鲜卑人中的辽东鲜卑,突然再次攻打北京密云西南的渔阳郡,大抢一通后满载而归。

    渔阳太守张显接到报告后大怒,叫上几百个弟兄,出塞追击撤退的鲜卑人。

    鲜卑人渐渐把汉军引入危险地带,严授劝张显不要再急于追击,以免中鲜卑人的埋伏。

    严授建议先安下营寨,派出轻骑兵去打探一下再追也不迟。

    严授的主意很稳妥,但张显不听,反而认为严授胆小,气得几乎当场就要斩杀严授。

    最后张显虽然没有阵前斩将,但终究不听严授的建议,下令急速追击,结果真的中了鲜卑人的伏击,张显中箭阵亡,手下士卒四散逃跑。

    只有那被张显称为“胆小鬼”的严授,不仅没有逃跑,反而杀死多名敌人,自己身负十余处伤,最后战死。

    邓绥接到渔阳战役的消息后非常感慨,亲自为烈士写文章予以褒奖,又赏赐烈士家属很多钱财,还提拔他们的子弟做官。

    从此以后,鲜卑人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次数日益增多,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

    邓太后除对一些弊端进行调整、革除外,还十分注意节俭与劝农。

    延平元年六月,诏令减损膳馐、帷帐、珍玩等耗物费工之物。

    此后,还下令郡国贡奉仅为原额的一半,御府、尚方、织室所负责的锦绣、冰纨、绮罗、金银、珠宝、玳瑁、雕镂等玩弄之物,一律不再继续造作,从而减省巨大的财政开支。

    想要了解汉殇帝刘隆,我们必须要先从他的父亲,汉和帝刘肇开始说起。

    东汉王朝从无到有,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似乎一直很低。

    翻看历史长卷,一提到东汉,基本上都是东汉末年。

    实际上,东汉是一个明君辈出的年代。

    “位面之子”刘秀力挽狂澜,缔造了光武中兴。

    严刑峻法的明帝刘庄,开创了东汉的清明社会。

    而接下来的章帝刘炟,更是和父亲刘庄打造了“明章之治”的盛世。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东汉皇帝的整体质量,可以说是杠杠的。很快,在一连串明君的努力之下,东汉王朝顺利走向了巅峰。

    人们追求巅峰,是因为巅峰总在远方,总是达不到,所以人们要去走进它,征服它。

    但一旦踏上巅峰,人们就会意识到一个问题。

    巅峰过后,再无巅峰,迎来的往往就是低谷。

    章帝驾崩后,十岁继位的汉和帝刘肇前半生被窦太后控制,结结实实的当了将近十年的吉祥物,好不容易摆脱外戚的控制,皇帝又开始宠信宦官。

    对皇帝本人来说,他执政的十八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安生的日子。

    他被人控制,被人利用。相对的,他也控制别人,利用别人。这位皇帝终其一生,都活在政治的阴谋和旋涡中。

    以至于皇帝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患上了类似“被迫害妄想”之类的疾病。

    皇帝怀疑身边的人,宦官也好,外戚也好,都居心叵测,想要谋害他。

    登基就失去了父亲,如果赶上北魏政权那种近乎于血腥的子贵母死制度,搞不好出生之后连母亲也没了。

    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在别人眼里是炙热的,充满诱惑力的,但只有真正坐上去的时候,才知道那上边是多么的冰冷。

    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走完了他风雨凄苦,疑云密布的一生,龙驭上宾,撒手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