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32章 瘟疫

    原本积贫积弱的东汉王朝,不得不忍受几十年的天下大乱,政令不出皇宫大门,导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北方一乱,大批流民迁往南方安定富庶之地存身,江南、荆襄、巴蜀等地随之瘟疫大流行。

    汉代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人死于传染病。

    曹植有《说疫气》一文,说了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流行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宗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每家每户都有僵卧的尸体,更有因病灭门的惨事,贵族宗室也不能幸免,这场疫病也直接影响到曹军赤壁之战,瘟疫肆虐也助推了曹操的败局。

    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民生大格局,就此重大转变。

    瘟疫是什么样的惨状,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的家族亲身经历,他写道,“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张氏家族并非泛泛,一场瘟疫下来,不到十年时间,家族二百余人死去三分之二,而大部分是因为伤寒。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仲景开始了对“伤寒”的全力攻坚。

    千古医学名著,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

    中国古中医学,一直是治病救人的最佳选择,很多古人对发端于道家、阴阳家的中医药学颇有研究,以冷静的眼光看待,排除神神鬼鬼的色彩,对时疫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曹植对建安时疫的解释,“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又比如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活动于东汉后期动荡时代,祖籍河南南阳。

    张氏家族也是书香仕宦之家,只是后期没落,张仲景有先天优势,能够读到当时稀缺而珍贵的许多藏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良好的学识素养,奠定了后来一代名医的基础。

    同为南阳郡的名士何颙,颇有识人之明,他曾经说张仲景“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当时张仲景还是个十岁的孩子。

    学问长得快,全靠名师带。

    张仲景有幸遇到同族的一位名士,精擅医术的张伯祖,几年下来,张仲景尽得其传,更胜于蓝。

    名士何颙甚至评价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再精湛的医术,也扛不住来势迅猛的瘟疫流行,张氏一族拥有极品医生,也难免大半死于伤寒(古代将急性传染病皆称“伤寒”)。

    朝廷、贵族和庸医们在做什么?庙堂之上仍在忙着争权夺利,贵族们则忙着囤药屯粮,闭门自保,那些庸医无心钻研业务,只知道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以至于疗效很差,草菅人命,于病无益。

    又或者爱惜名誉,不肯轻易出手,坐视病亡而不发声。

    这种医德医品医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评价道,“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怎么办?

    张仲景带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美好愿望,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如今,但凡医药店铺,多数都以“堂”为名,各有堂号,如“同仁堂”、“胡庆余堂”、“济生堂”等等,并且都有自己的坐堂医生问诊。

    这一行业其实就源自医圣张仲景。

    最初张仲景也曾进入体制,《南阳府志》记载,张仲景“灵帝时举孝廉,官长沙太守”,他通过“举孝廉”入仕途,担任长沙太守,当时的太守一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高官,而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是封疆大吏。

    张仲景在任时仍不忘研究医术。遇到伤寒流行,百姓大量死亡,而受制于氏族礼法制度,贵族和贫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隔阂,见面交往犹为不可,更不能直接为百姓诊病。

    张仲景胸怀医术,为了拯救百姓,他决定冒天下大不为,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每月两天,初一十五打开衙署大门,张仲景就在大堂上坐着,不办政务问案,只做诊脉医病,受到贫苦百姓欢迎,后来张太守办公行医两不耽误,居然形成定例。

    后来流传这一传统,就把医生坐诊看病称为“坐堂问诊”。

    饺子家喻户晓,尤其北方最爱,可说“皮薄馅嫩,百食不厌”。其实此物原名“娇耳”,也是传自张仲景之手。

    东汉末年,朝政不起,有识之士皆弃官归隐,张仲景也离开长沙守的职务,回到家乡继续行医。

    当他回到故乡时,正值天寒地冻,百姓缺衣少食,很多人在饥寒中瑟瑟,有些脸上手上都生了冻疮,甚至冻掉了耳朵。

    医者悲天悯人,张仲景想了个办法,他制作面皮,以驱寒的药材如胡椒等等加入羊肉,就在南阳东关街头,搭起义棚,架起大锅,用水煮这种填入馅料的面食,捏起来形似耳朵,无偿向乡亲们供应,热汤热食帮助暖身,血脉通畅避免冻伤,据说义棚开张的那天恰逢节令“冬至”。

    吃了这个东西的乡亲们,都在寒冬中生存下来,大家向张仲景询问这是何物,张仲景因型具相,起名为“祛寒娇耳汤”,民间减省称之为“娇饵”,后世称为饺子,以羊肉白菜胡椒馅最能抵御风寒低温。

    张氏义棚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次日就是初一,有条件的百姓也仿照此物自己制作,从此成为家家必备的过年食品,一是避寒,也是纪念医圣大德。

    说东汉元嘉年间,汉桓帝刘志突发风寒恶疾,派人去请张仲景诊治,根据病症表现,给他开了一剂“调胃承气汤”,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三样药皆属寻常,组合起来就有起到攻下泄热的作用,桓帝发汗后退烧愈可。

    张仲景经过辩证施为,为桓帝治好了风寒恶疾,桓帝欣赏他的才能,就留他在朝廷为官,授“侍中”一职,在御前行走。张仲景看到了朝廷内部的问题,认为“君疾可愈,国病难医”,人的病症可以通过治疗痊愈,而当时东汉国家的病症却已经无可救药。

    于是向皇帝辞行,回到河南老家,到少室山隐居去了。

    张仲景去世以后,被埋葬于“宛城东二里许”。

    关于他的墓地,还有一个传说,记载于清初医家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

    说明末崇祯年间,兰阳(或为南阳)有个读书人冯应鳌,某次风寒发热,几乎要病死,“夜梦神人金冠黄衣,以手抚其体,百节通畅”,就这么摸了几把,糊里糊涂治好了病,冯秀才记得那个神人在梦中自称“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并且托付给他一件“憾事”,言说“南阳城东四里有祠,祠后七十七步有墓,岁久湮没,将穿井于其上,封之唯子”,告知墓地年久失修,还有不明就里的被人凿了个井,千古医德遭遇遗忘,修葺的事情只有委托给冯秀才。

    冯秀才的病或许是自愈,与千年前的神医并无关联。受人之恩,忠人之事。故事里的冯秀才肯定不负所托。

    故事不免带有神话色彩,说张仲景墓在城东四里,而不是史料记载的宛城东二里许,实际上,张神医的墓地,在有明一代的确经历多次修葺,崇祯年间增建墓亭保护,并修造“医圣祠”供后人瞻仰祭祀。

    汉灵帝刘宏,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省深州市)。东汉第十二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灵帝世袭早逝的父亲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董氏。

    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

    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

    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

    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

    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建宁二年三月,尊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

    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全部被平定。

    建宁四年正月初三,刘宏行元服,大赦天下。七月,立宋氏为皇后。

    熹平元年,太傅胡广逝世。朝议以杨赐、刘宽、张济三人教授刘宏。

    同年,勃海王刘悝被中常侍王甫指使他人诬陷谋反,下狱自杀。

    熹平六年,王甫联合太中大夫程阿构陷宋皇后以巫蛊诅咒刘宏,随即宋皇后被废,死于暴室。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光和二年四月,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下狱而死。

    十月,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狱处死。

    光和三年,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

    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光和七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动。

    刘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宣布解除党锢,组织政府军平定叛乱。

    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领的政府军剿灭各地黄巾军,刘宏为表天下安宁,于是改元中平。

    但同时,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又起兵叛乱。

    中平二年,刘宏先后派皇甫嵩、张温前往凉州平定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让凉州叛军越发壮大。

    中平四年,凉州沦陷,凉州刺史耿鄙、汉阳太守傅燮先后战死。

    同年,渔阳郡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在幽州发动叛乱,斩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

    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乱,让刘宏逐渐从西园享乐中走出来。

    中平五年十月,刘宏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自称“无上将军“,骑马持剑检阅军队。

    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于永康元年结束后。

    建宁二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回乡为母亲扫墓时铺张扰民,并拆毁了侯览的房屋甚至祖坟。

    因而惹怒侯览,指使同乡人朱并上书弹劾张俭等二十四位山阳名士结党,图谋不轨。

    灵帝见到奏章后,问计于曹节,曹节借题发挥,解释说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灵帝准奏。

    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朝廷予以平反。

    灵帝大怒,将曹鸾在狱中拷打致死,并更大规模的禁锢党人及其亲友。

    光和二年,经上禄县长和海建议,灵帝下令,党人“从祖父“以后的亲属,都不受他们牵连。

    光和七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常侍吕强认为如果不解党锢,可能会逼迫党人与黄巾军勾结,灵帝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灵帝执政期间,皇权有所削弱。

    灵帝在位20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统治时期。

    宦官的编制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灵帝时代更是有增无已,灵帝更是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史称“十常侍“。

    建宁二年,在宦官曹节病重时灵帝以其为车骑将军,他死后又追赠为车骑将军;

    中平元年,又任命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负责对讨伐黄巾的将领论功行赏。

    灵帝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深受刘宏信任,后来王甫被司隶校尉阳球害死,曹节逝世,张让和赵忠便成了灵帝宠信的宦官,灵帝甚至将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对宦官的依赖。

    宦官们在雒阳修建的宅邸非常高大,有一次,灵帝到永安候台登高观看雒阳城。

    宦官们请中大人尚但进谏:“天子不适合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灵帝居然听信,便作罢。

    光和元年,灵帝在其母亲董太后和及常侍们的教唆下,又尝试卖官。

    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

    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

    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

    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

    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

    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

    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

    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标价,也就是说,官员上任要先支付相当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

    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

    灵帝成年后,设置西园供自己享乐,灵帝将卖官所得收入用于西园的建设。

    中常侍吕强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

    灵帝不听。卖官的政策一直持续到灵帝逝世。

    中平五年,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

    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中平五年八月,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统率,以此制约大将军何进的军权。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

    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

    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刘宏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河间孝王刘开的曾孙,因父亲、解渎亭侯刘苌早逝,故刘宏世袭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为董氏(董太后)。

    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

    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

    窦妙派侍御史、守光禄大夫刘儵、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建宁元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

    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

    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之祸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

    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

    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

    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

    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建宁二年三月,尊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

    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全部被平定。

    建宁四年正月初三,刘宏行元服,大赦天下。七月,立宋氏为皇后。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

    杨赐少年时便传承家学,研习儒术,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子弟,州郡屡次礼命都不接受。据《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杨赐亦曾师从太尉桓焉。

    后来,才受大将军梁冀的征辟,但杨赐并不以此为荣,反而不大愿意。

    出任为陈仓令,因为疾病没有赴任。

    朝廷派公车特征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

    后来才以司空所举高第,迁为侍中、越骑校尉。

    建宁元年,当时年幼的汉灵帝应当学习儒术,于是下诏给太傅胡广及三公,要求他们选精通《欧阳尚书》、《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三公因此举荐杨赐,于是以杨赐及刘宽、张济于华光殿中侍讲,以教授灵帝。

    建宁二年,当时青蛇出现在御座,灵帝询问杨赐缘由,杨赐于是封书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内官。

    熹平二年二月,出任司空。同年七月,杨赐被罢免,改任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光禄大夫原秩为二千石,此为加秩,是给杨赐的特殊礼遇)。

    熹平四年,杨赐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奏,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

    灵帝同意他们的建议,遂命蔡邕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五年,代袁隗为司徒,当时朝廷授人爵位,没有次序,而灵帝非常喜爱游玩。

    杨赐因此上书劝谏,言辞恳切。后来因为征辟党人而被罢免,又拜光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