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柒部:大结局 第1章 子午道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

    因穿越子午谷,且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历代都有修缮和线路变化。东汉及唐时期,均曾一度成为国家驿道。

    子午道与子午谷的得名,当与这条河谷及从长安南行开始一段道路的走向基本取南北方向有关。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南北走向的大道就被称为子午道。但就子午道全线而言,并非正南正北,而是由长安到秦岭正脊就稍折西南,其后又转为由东南向西北,最后一段基本上转为东西方向。

    它辟为驿道的时间虽短,但其交通作用却持续不断。秦汉时期,由四川、汉中向京都咸阳或长安输运物资,多取褒斜道和故道,不取子午道。

    汉高祖刘邦去汉中,派张良烧子午栈道之后,到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

    此后,子午道经常被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进攻汉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也经常被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

    建安五年,孙策大败黄祖后东进豫章,驻军江西新建县,对虞翻说:“华歆名闻于世,但绝非我的对手。如果不早归附,将来金鼓一震,战局一开,生灵涂炭,在所难免。你先进城去,把我的意思说给他听。”

    虞翻领命进城,见到豫章太守华歆,陈明利害,华歆举城投降。

    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设立了庐陵郡,任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而留中护军周瑜镇守巴丘。

    派遣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刘磐,使刘磐不敢侵扰。

    孙策平定江东,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周瑜担任江夏太守兼任中护军,吕范担任桂阳太守,程普担任零陵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自己任会稽太守。

    以虞翻为功曹,以张昭、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士,另外还有众多武将如太史慈、孙河、徐琨、徐逸、黄盖、韩当、宋谦、贺齐、董袭、周泰、凌操、蒋钦、陈武、全柔、邓当、吕蒙等人。

    曹操听闻孙策平定江东,叹息说:“猘儿难与争锋也!(不能跟小疯狗争胜啊)”

    于是,把亲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三子曹彰娶孙贲的女儿。

    命扬州刺史严象推举孙权为茂才,并发出征召命令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到许都,想以此拉拢和牵制孙策的势力。

    孙策容貌俊美,且性格开朗、直率、大度,善于听取部属的意见,很会用人,说话又爱开些玩笑,有幽默感,因此赢得了士人、百姓的拥戴,士民都愿意为他效忠。

    广陵太守陈登是陈瑀的堂兄之子,在孙策西征刘勋、黄祖的时候,陈登再次秘密派出间谍使者,将印绶给严白虎残余势力,阴谋对付孙策,以报陈瑀被孙策将领吕范击败之仇,孙策到丹徒后准备亲自攻打陈登,准备在粮草筹集完备后出发。

    孙策喜欢单身出行不设防备。

    当时,曹操和袁绍正在对抗,听说孙策准备渡江北上袭取许都,曹操的将士们都十分惊恐,曹操的谋士郭嘉却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

    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

    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

    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后来果如郭嘉所料。

    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在丹徒山中打猎。

    他骑的是一匹精骏宝马,扈从骑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

    忽然碰到三人,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

    三人回答说:“我们是韩当的士兵,在这里射鹿。”

    孙策说:“韩当的士兵我全部认识,从没见过你们”。

    说完向其中一个射箭,那个人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

    余下二人非常恐慌当即弯弓搭箭,向孙策射来。

    孙策在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

    这时,后面的扈从骑兵寻找到孙策,将刺客都杀死了。

    据《江表传》记载,许贡上表给汉帝,说孙策骁勇,应该召回京师,控制使用,免生后患。

    此表被孙策的密探获得,孙策便责备许贡,并下令将其杀死。

    许贡死后,其门客潜藏在民间,寻机为他报仇,这次终于得手。

    孙策中箭后,创痛甚剧。

    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来张昭等人,托以后事。

    他说:“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你们好好辅佐我弟弟!千万不要回到北方去。”

    《张昭传》则记载,孙策担心孙权不能胜任,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并嘱托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请先生取代他的位置。

    如果无论如何都不能担当克敌制胜保卫江东的重任,先生您可以慢步返回江北,无须心中有所挂碍。

    张昭等人属意三弟孙翊继承位子,但孙策叫来孙权,亲自给他配上印绶,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约在当日(四月四日)夜里因重伤而过世,享年二十六岁。孙权悲泣不止,张昭劝说孙权,扶起孙权巡视军队,并把孙权继立的消息上表汉室,传达下属。

    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以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也不能动怒。

    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怎么还能建功立业!”

    奋起虎威,推几怒吼,创口迸裂。当夜死去。

    《搜神记》则说孙策死于于吉为祟:孙策杀死了一个叫于吉的方士,此后,每一独坐,都感到于吉好像就在左右,心中恼火。

    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

    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孙权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为孙策立庙于建业朱雀桥南,其子孙绍被封为上虞侯。

    陈寿在传后评论,孙策作为奠基人,但子孙未被封为王爵,孙权于义俭矣。

    实际上,这是陈寿对东吴不了解的体现,孙权以谦虚为美德,故此不愿以汉代旧制过分推崇皇族,甚至多次拒绝群臣立亲子为王的建议,这点在尚书仆射存和胡综的上书中都有明确提及。

    孙盛从国家大局角度也持不同意见,当时天下局势尚未统一,宜正名定本贵贱疏邈,不宜给与孙策之子更高的权力与爵位制造内乱机会,此为稳定局势之必要行为,况天伦笃爱,孙权既已将孙策宗庙立于建业,应不会刻意吝于给予地位,这明显是为了稳定国家局势的必要处置方式。

    华歆,山东省高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

    汉灵帝时期,举孝廉出身,任郎中,因病去官。

    得到大将军何进征召,出任尚书郎,出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归顺小霸王孙策,成为上宾。

    官渡之战时,出任议郎、司空参军,累迁尚书、侍中、尚书令。曹操讨伐孙权时,担任军师。

    曹操封王后,担任魏国御史大夫,支持曹丕即位,出任魏国相国,册封安乐乡侯,曹魏建立后,担任司徒。

    华歆的家乡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走于大街抛头露脸。

    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每当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

    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

    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

    中平五年,冀州刺史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

    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

    您不要参与!

    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

    之后,王芬果然谋反失败,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

    华歆曾被推荐为孝廉,由朝迁授予郎中一职,但因病而辞职回家。

    汉灵帝死后,辅政的大将军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

    中平六年,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

    初平元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布后,称病不去,从蓝田翻过秦岭去了南阳。

    当时袁术在穰城,要留华歆帮他做事。

    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决定抛弃袁术另走他乡,恰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马日磾遂召华歆做掾属。

    他向东行到徐州之后,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

    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

    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华歆因为没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适做法加以拒绝。

    但民众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他婉言劝回。

    孙策占领江东后,派遣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

    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

    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

    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

    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

    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

    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

    听说华歆度进京赴任,他的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

    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

    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

    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

    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

    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

    曹操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建立后(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任御史大夫。

    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

    同年12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其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

    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

    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

    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

    而华歆以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

    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

    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

    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

    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

    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

    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皇太子曹睿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增邑五百户,与之前的累计为一千三百户,并于同年十二月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

    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

    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

    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

    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

    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

    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

    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

    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

    当时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而华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

    此后三公有疾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太和四年,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进军征伐蜀汉,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华歆有机会见到魏明帝。

    对此,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张,他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所以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

    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

    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

    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

    太和五年正月,曹睿赐华歆物品、衣物,以示关心。

    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敬侯。起初,文帝从华歆的户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给了华歆的弟弟华缉,封华缉做列侯。

    其子华表也世袭爵位,后来担任了尚书。

    李巡,汝南汝阳人。东汉末年宦官,当时在宫中,李巡与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北海赵佑都因为清廉忠正被士人所称赞,五人都生活在宫中小巷里,不和别人争夺威势权力。

    一次,李巡认为诸位博士监考甲乙科,为了一争高下,于是互相泄题徇私,甚至有行赂定兰台在书经上作改动,把自己的文章写上去的人。

    于是前去向汉灵帝请求,自愿与诸位大儒共刻《五经》文在石碑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下诏命令蔡邕等人校正石碑文字。

    自从《五经》被校订之后,争斗的人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从李巡的为人看,他不贪慕名利,为人清廉正直,淡泊明志,在当时宦官干政,腐朽黑暗的大环境下可谓是难能可贵。

    从李巡的事迹看,他看不惯士人为了一较高下而不择手段,于是自荐去改变现状,可见他也是一位有担当之人,是忧国忧民之人,他的精神足以令当时绝大多数的士人为之羞惭;

    而他能与诸位大儒校订《五经》,可见他的学识不比那些儒者差,是一位有学识有有修养的好宦官。

    在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被杀,汉少帝和陈留王(未来的汉献帝)被部分宦官胁持到洛阳市郊,袁绍等将领带领士兵杀入宫中不分老幼良善,只要是宦官就杀。李巡很有可能死于那场战乱中。

    熹平四年三月,灵帝根据此前杨赐、蔡邕、马日磾、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

    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灵帝感兴趣的学科。

    灵帝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

    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

    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

    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灵帝自己则深居内宫,挖空心思尝试着玩乐的新花样。

    内宫无驴,一善于逢迎的小黄门从外地精心选了四驴进宫。

    灵帝见后,爱如至宝,每天驾一小车在宫内游玩。

    起初,还找一驭者驾车,几天后,索性亲自操持。

    皇帝驾驴车的消息传出内宫,京城许多官僚士大夫竞相摹仿,以为时尚,一时民间驴价陡涨。

    正当京城弥漫着驴车扬起的烟尘时,灵帝又对驴车失去了兴趣。

    又有宦官别出心裁,将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摇摇摆摆上了朝。

    待灵帝认出乃一狗时,不禁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

    满朝文武虽感奇耻大辱,却敢怒不敢言。

    灵帝在后宫仿造街市、市场、各种商店、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在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等。

    而他自己则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这人造的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好不热闹。

    灵帝混迹于此,玩得不亦乐乎。

    肆中的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被贪心的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而去,甚至为了你偷的多我偷的少而暗地里争斗不休,灵帝却一点也不知道。

    中平三年,汉灵帝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

    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到处环流。

    在这个恍如仙境的花园里,汉灵帝命令宫女们都脱光了衣服,嬉戏追逐。

    有时他自己高兴起来,也脱了衣服和她们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给这处花园赐名为裸游馆。

    灵帝曾梦见汉桓帝发怒说:宋皇后有何罪过,你听从那些邪孽的坏话,使她死去?勃海王刘悝已经被贬,又受诛而死。

    现在宋氏和刘悝在天上投诉,上帝震怒,你的罪孽难于挽救。

    这个梦的内容十分明白清楚。

    刘宏在醒来后很是恐慌,就把这件事告诉羽林左监许永说:“这是什么不祥之兆?可以把它禳除吗?“

    许永答说:宋皇后与皇上一同继承皇位,以母仪亲临天下,历年已久,四海之内都蒙受她的教化,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过失和恶声。

    而皇上偏听谗毁嫉妒的言辞,使她蒙受无辜之罪,身遭诛戮,祸连家族,所有臣妾,都为抱怨痛惜。

    勃海王刘悝是汉桓帝同母的弟弟,处理封国之事和作为藩属事奉朝廷,不曾有过错误,陛下没有经过验证审察,就加罪诛杀。

    从前晋侯梦见大厉鬼,披长发达到地面,是因晋侯杀了厉鬼的祖先。

    天地之间的道义是明白清楚的,鬼神是难于欺骗得了的。

    应当一并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息。

    让宋皇后流放了的亲族返回原籍,恢复勃海王的封爵,以期消去因此而遭致的咎衍。

    刘宏没有听用许永的意见,没有多久就去世了。

    灵帝曾经从容的问侍中杨琦:“朕和桓帝比怎么样?“

    杨琦说:“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德一样。“

    灵帝不高兴的说:“你真是硬脖子,真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招来大鸟的。“

    汉桓帝永寿二年,刘宏出生,其父刘苌是桓帝的堂兄弟。

    桓帝先后立了梁皇后、邓皇后和窦皇后,然而却始终没有子嗣。永康元年,桓帝死,12岁的刘宏被推上了皇位,是为汉灵帝。

    汉灵帝即位后,与汉桓帝有着类似的经历,先是外戚专权,后是宦官当道。

    窦皇后在汉灵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接着便开始临朝听政。

    窦氏家族顿时满门富贵:窦太后之父窦武被封为闻喜侯,其兄弟窦机被封为渭阳侯,官拜侍中;

    其堂兄弟窦绍和窦靖分别被封为鄂侯和西乡侯,分领步兵校尉、侍中之职。

    与以往的众多外戚相比,窦氏家族的做法更为明智。

    他们重新起用了在桓帝时受梁氏和宦官压制的正直之臣,朝野上下为之欢呼。

    然而,正在人们翘首盼望天下太平时,宦官曹节竟偷偷取得了窦太后的信任。

    陈蕃、李膺等官僚和窦武本欲诛杀作恶多端的宦官,却因窦太后的优柔寡断而耽误了时机。

    宦官势力闻风而动,迅速做好了准备,将窦氏家族和刚刚扬眉吐气的正直官僚镇压了下去。

    此后,宦官再次执掌朝政。汉灵帝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显得无可奈何。

    宦官当权后,“党锢之祸”又起。无数的忠义之士纷纷被诬陷入狱。

    随着异己分子的清除,宦官的权势达到了极端,随之而来的则是社会的极度黑暗和腐败。

    当时,中常侍是宦官官职中最高的职位。按照惯例,朝中常设中常侍4人。

    汉灵帝即位后,在宦官的引导下,竟一下设置了张让、韩悝、孙璋、粟嵩、宋典、郭胜、赵忠、高望、段煖、毕岚、夏煖、张恭等12位中常侍,被人们称作“十常侍”。

    虽然汉灵帝在不断长大,但对宦官当权的现象并没有丝毫怨言,反倒觉得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

    汉灵帝没有清除宦官、清理朝政的能力,但做起腐败的事情时却显得得心应手、花样百出。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身为皇帝的汉灵帝早已脱离了饱暖,于是一头钻进了粉黛之中。

    为了供自己淫乐,汉灵帝在宫中修建了裸游馆和流香渠,整日与赤裸的宫女们嬉戏玩耍,饮酒作乐。

    为了增添宫中的生活情趣,汉灵帝还令人在宫中建成了一个集市。

    集市中,妃嫔宫女们扮演着街市上各种各样的角色,叫卖者、购物者、搭台唱戏者、舞枪弄棒者一应俱全。

    集市上的货物都是各地官僚在民间搜刮后呈上的珍奇异宝。

    宫女妃嫔们在演戏的过程中早已经盯上了这些价值不菲的贡品,一旦有机会便会偷上些许。

    更为荒诞的是,汉灵帝竟把官位当成了货物,通过卖官来赚钱。

    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地方县吏,一律被公开标价。

    对于比较抢手的官位,往往要通过投标的方式来卖出。

    公开标价的官位,价格也居高不下。

    一般而言,官位的价格与年俸是成比例的。

    比如,年俸一千石的官位会以一千万钱的价格出售。

    如此一来,在位的清官因为出不起价而不得不辞官,买得起官位的人上任后会千方百计地搜刮财产,以便能够弥补买官时付出的巨大代价。

    当朝野上下皆充斥着唯利是图的官员时,国家的衰落也将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