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柒部:大结局 第7章 弑君

    昭宁元年九月,董卓废刘辩改立刘协为帝,不久又弑杀刘辩与何太后,袁绍、袁术、曹操、鲍信纷纷逃离洛阳,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从此,各路诸侯并起,汉王朝名存实亡。

    宦官党有侯览、曹节、王甫等,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如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

    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

    相对而言,外戚一党的窦武等人却比较清正,因此贵族李膺、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与外戚一党联合,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

    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

    他们品德高尚,时称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

    ·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为“一世之所宗“,即值得世上人学习的榜样;

    ·八俊指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八人,为“人之英“,即人中英杰;

    ·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

    ·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为“能导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

    ·八厨指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八人,为“能以财救人者“,即不惜家财,救助有难者的。

    当时人以这些人为君子,朝中大臣自公卿以下,都畏惧被他们指责贬损,皆登门拜访他们。

    延熹九年,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与张泛、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而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在大赦以后仍然按律处置了这些人。

    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这些官员。

    朝中重臣、位列三公的太尉陈蕃、司空刘茂一同向桓帝进谏。

    桓帝不悦。

    刘茂不敢多说。

    陈蕃独自上书,以汉初申屠嘉召责邓通,董宣追劾湖阳公主的例子,为受罚的官员们辩解,并要求桓帝“割塞近习与政之源“,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

    桓帝不理他,而宦官等人更加嫉恨士大夫们,虽不敢加害名臣陈蕃,但对其他人则大加报复。

    朝中大臣、地方官员以及民间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边,纷纷指责宦官乱政,为非作歹,排斥忠良。

    结果却被纷纷免官,成瑨刘质等最终在狱中被害,岑晊、张牧等人逃亡得免。

    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

    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

    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太尉陈蕃认为“罪名不章“,拒绝平署诏书。

    桓帝见诏书无法生效,干脆跳过司法程序,直接让宦官负责的北寺狱审理此案。

    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辞。

    当时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间所认同的“贤人“。

    度辽将军皇甫规以没有名列“党人“而被捕为耻,上书“臣宜坐之“,要求桓帝连自己一块儿治罪。

    桓帝没有理他。

    陈蕃再度上书,以夏商周三代之事劝谏,言辞激切,桓帝嫌他多嘴,以陈蕃提拔的人才不好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太尉一职,改以光禄勋周景为太尉。

    并罢免了司空刘茂,改以光禄勋宣酆为司空。

    同年十二月,桓帝窦皇后的父亲槐里侯窦武为城门校尉,他名列三君,同情士人,于次年上书求情。

    同时,负责审理此案的宦官王甫等人也为党人的言辞所感动,取消了对他们的酷刑。

    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

    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

    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

    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建宁元年汉灵帝即位,窦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窦武因身为皇太后父亲而被任命为大将军,陈蕃再度被任命为太尉,两人与司徒胡广一起掌握朝政。

    名士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民间大多认为,贤人在朝,太平盛世快要来了。

    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则在窦太后面前谄媚侍奉,窦太后多次在他们怂恿下乱下命令。

    陈蕃、窦武等人认为宦官这样干涉朝政,不是了局。

    于是私下商议,趁日食的天象上书太后,要求革除宦官参政,但窦太后认为从汉元帝时就有宦官参政,是正常现象。

    虽在窦武等人建议下处死了宦官管霸、苏康等,却保护曹节等人,不愿士人处罚他们。

    不久,又出现太白金星经房宿,由上将星入太微垣的天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象征奸佞在皇帝身旁,大将军有灾难。

    窦武等人准备动手除去宦官曹节、王甫一党。

    九月辛亥日,窦武轮到休假日,出宫回家。

    宦官偷出他的奏折,得知了士人的计划,因而连夜歃血共盟,发动政变。

    宦官们与皇帝的乳母赵娆一起,蒙骗年幼的灵帝,格杀亲近士人的宦官山冰等,抢夺印、玺、符、节,胁迫尚书假传诏令,劫持窦太后,追捕窦武、陈蕃等。

    年过八旬的陈蕃闻讯,率太尉府僚及太学生数十人拔刀剑冲入承明门,到尚书门因寡不敌众被擒,当日遇害。

    窦武驰入步兵营起兵对抗。

    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此前率军出征,此刻刚回到京师,尚未了解局势,宦官等人假传诏令骗过了他。

    张奂误以为窦氏叛乱,遂与少府周靖率五营士与王甫所率领的千余虎贲军、羽林军一起进攻窦武。

    窦武被重重围困,无奈自杀;

    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及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等人皆被族灭;

    虎贲中郎将刘淑、尚书魏朗等也被诬陷而被迫自杀;

    窦太后被软禁在南宫,李膺等再次被罢官,并禁锢终生。

    议郎巴肃参与了窦武的计划,但宦官不知道,只是将他禁锢而已。

    巴肃认为“为人臣者,有谋不敢隐,有罪不逃刑,既不隐其谋矣,又敢逃其刑乎!“,自己投县官官衙就案,县官要解印与他一起逃亡,他不同意,被害。

    陈蕃的友人朱震弃官痛哭,收葬了陈蕃的尸体,并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被人告发。

    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窦武的府掾胡腾收葬了他的尸体,为他发丧,也被禁锢终生。

    窦武的孙子窦辅,才二岁,被胡腾收留并冒认为自己的儿子。胡腾与令史张敞一起将他藏匿在零陵,窦辅也得以幸免。

    张奂因“平叛“的功劳被宦官们提拔为大司农,封侯。

    张奂因深恨自己被曹节等欺骗,害死国家忠良,铸成大错,坚决拒绝不肯受印。

    并在不久后趁天象变化而上书灵帝,要求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迎回窦太后,并推荐李膺等出任三公。

    灵帝认为他说得有理,但宦官们纷纷进谗言,改变了灵帝的想法,反而追究张奂的责任,张奂自赴廷尉,被拘留数日,罚俸三月。

    最终也被罢官回家,禁锢终生。

    郎官谢弼上书也为窦武、陈蕃等人鸣冤,要求迎回窦太后,却被宦官贬职杀害。

    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

    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

    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

    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

    汝南督邮吴导奉诏前往逮捕范滂,到了范滂的家乡,竟趴在驿舍的床上大哭,范滂听说后说:“一定是因为我,才会这样。“

    便要自前往监狱。

    汝南县令郭揖听说后解掉印绶,跟范滂一起逃跑。

    范滂说:我死了祸事就结束了,怎么敢连累您呢?

    范滂与母亲诀别,范母对范滂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遂与李膺、杜密等百馀人被执,庾死。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张俭四处流亡,在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每户人家即便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也愿意收留他,张俭在众人的帮助下,得以逃亡塞外。

    因为收留他而被追究灭门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宗族亲戚都被杀害,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八年之后的熹平五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

    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中平元年春二月,黄巾之乱兴起,汉灵帝怕党人与黄巾一同作乱,遂于夏四月丁酉日大赦天下,免除了亲属关系与党人在小功以外者的禁锢。

    中平六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担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大权。

    何进图谋诛除擅权的宦官张让,赵忠等人,反被宦官诱入后宫杀害。

    为替何进报仇,豪族出身的官僚袁绍领兵冲入皇宫,把宦官杀戮殆尽,结束了外戚宦官长期专权的局面,史称十常侍之乱。

    中平六年三月灵帝死,九月董卓掌权,废少帝立献帝,派使者吊祭陈蕃、窦武等人。

    董卓掌权后,大肆淫乱后宫,施行暴政,弄得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各地诸侯纷纷讨伐,直到王允利用吕布和董卓的矛盾使反间计杀死董卓。

    事隔整整22年,东汉朝廷才算正式为陈窦等人平反。

    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一种形式。

    但是,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朽,政治黑暗,一些有见识的士大夫敢于挺身而出,扬清激浊,不仅是对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一种自我挽救,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因而带有一定的正义性,应给予肯定。

    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但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

    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此时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结的。

    这一者出于战国之世贵族好养士,士人好奔走的习惯,一则出于此时选举上的需要。

    当时的宦官,多有子弟亲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则居乡恃势骄横。

    用法律裁制,或者激动舆论反对他,正是立名的好机会。

    士大夫和宦官遂势成水火。这一班好名誉好交结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标榜,互相结托。

    京城里的大学,游学者众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为他们聚集的中心。

    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

    当时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

    而且用了这一个罪名,则一网可以打尽,这是多么便利,多么痛快的事!

    宦官遂指当时反对他们的名士为党人,劝桓帝加以禁锢,后因后父窦武进言,方才把他们赦免。

    167年,桓帝崩,无子,窦后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孙灵帝。

    太后临朝。窦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于窦氏的陈蕃,做了太傅,则其本身就是名士中人。

    谋诛弄权的宦官,反为所害。太后亦被迁抑郁而死。灵帝年长,不徒不知整顿,反更崇信宦官,听其把持朝政,浊乱四海。

    而又一味聚敛奢侈。此时乱源本已潜伏,再天天给他制造爆发的机会,遂成为不可收拾之局了。“

    皇甫嵩,安定郡朝那县人,东汉末期名将,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度辽将军皇甫规之侄。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茂才。汉灵帝时被征为侍郎,迁北地太守。

    黄巾起义爆发后,与宦官吕强上疏请求解除党禁,被授为左中郎将,率兵讨平黄巾之乱。

    战后升任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到任后,他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的租税。后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而被罢免,改封都乡侯。

    中平五年,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王国叛军。

    董卓掌权时,皇甫嵩遭到陷害,经其子皇甫坚寿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

    董卓被诛后,出任征西将军,诛灭其宗族。晚年历任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皇甫嵩去世,获赠骠骑将军。

    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皇甫嵩字义真,他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父亲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边将。

    皇甫嵩少年时便有文武志介好诗书,熟习弓马。

    最初被察举为孝廉、茂才。为郎中,迁任霸陵、临汾县令,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后来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相继聘他为官,都没有应召。

    汉灵帝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

    光和七年,因叛徒唐周告密,太平道教主张角星夜传檄四方,发动起义。

    黄巾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略乡邑,一时,州郡失守,长吏逃亡,天下响应,京师雒阳为之震动。

    东汉朝廷惶恐不安,马上采取镇压措施,首先,汉灵帝命各州郡在雒阳外围的八个关隘--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设置都尉,布防护卫;

    接着,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屯驻都亭;

    朝廷还采纳了皇甫嵩和中常侍吕强的建议,解除党禁,赦免天下党人,拿出中藏钱和西园厩马赐给将士;

    另外,灵帝起用卢植为北中郎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各持节,调发全国精兵分击黄巾军。

    皇甫嵩与朱儁调发五校(北军五校,为中央主要常备军,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将宿卫兵)三河(河东、河内、河南)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

    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朱儁先与黄巾军波才部作战,失败。

    皇甫嵩只得退守河南长葛县,波才率军围城。

    当时,城中兵少,众寡悬殊,军中震恐。

    皇甫嵩安慰部下,他说:用兵有奇变,而不在兵数量多少。

    现在贼人依草结营,容易因风起火。

    如果乘黑夜放火焚烧,他们一定惊恐散乱,我出兵攻击,四面合围,田单守即墨用火牛攻燕而获胜的功劳就可以实现。

    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

    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先派精锐潜出围外,纵火大呼,然后城上点燃火把,与之呼应。

    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

    黄巾军缺乏战斗经验,惊慌散乱,被迫后撤。

    这时,骑都尉曹操也奉命赶来,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胜追击。

    黄巾军顽强抵抗,数万人惨遭屠戮。

    皇甫嵩则被封为都乡侯。

    接着,皇甫嵩又和朱儁一起乘胜镇压汝南、陈国地区的黄巾军,并追击波才、进攻彭脱,连连取胜,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在苍亭击败黄巾卜已部,擒获卜已,屠杀七千多人。

    这时,张角占据广宗,控制河北腹地,卢植为宦官所诬,被召回,继任的董卓被击败。

    于是朝廷下诏命皇甫嵩率兵进击。

    在这紧要关头,张角病死,其弟张梁继而守卫广宗。

    皇甫嵩攻城,因张梁军精锐,未能得逞,便闭营休士,以观其变。

    等到张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

    皇甫嵩立即乘夜调兵,鸡鸣时分冲入其阵,黄巾军仓促应战,张梁战死,阵亡三万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

    皇甫嵩焚烧黄巾辎重车三万多辆,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河北晋县,杀死张梁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

    皇甫嵩将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

    朝廷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并晋封他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的租税,食邑共八千户。

    平定黄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请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来赡养饥民,灵帝听从他的建议。

    史载百姓作歌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皇甫嵩镇压黄巾,威震天下,但当时朝政日非,海内空虚。

    汉阳人阎忠劝他把握机会,南面称制。皇甫嵩不用其计。

    黄巾起义的同年,甘肃湟原胡人北宫伯玉和先零羌起事,共拥边章、韩遂为帅,攻杀护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陈懿。

    中平二年,北宫伯玉等人侵三辅地区,朝廷诏令皇甫嵩回镇长安,保卫皇家园陵。

    当初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

    另外,中常侍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

    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

    灵帝听信谗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中平五年十一月,凉州叛军首领王国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在此用人之际,汉灵帝又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士兵拒敌。

    董卓提出迅速进赴陈仓,他说:“聪明人不失时机,勇敢的人不迟疑。

    现在救,城就可以保全;不救,城就会破灭。

    保全或破灭的形势就在此时。“

    皇甫嵩却说:不对。

    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先要作出不可获胜的样子,用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候。

    不可胜在我,可胜在敌人。敌人防不胜防,而我郡军进攻则非常主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有余的,好像动于九天之上,不足的,好像陷入九地之下。

    现在陈仓虽然小,但守城的工事坚固完备,不是九地之坑陷,王国军队虽然强,但进攻我所不救的,不是九天之上的形势。

    没有九天之上的形势,进攻的就要受害。

    陷入九地之下,防守的就不会被攻破。

    王国现在已经陷入受害之地,陈仓可保不被攻破。我可以兴兵动众,收到全胜的功,为什么要救呢!

    没有采纳董卓的建议。

    中平六年,王国围攻陈仓从冬到春,已有八十多天,但由于城坚守固,最后也未能攻下,部众都疲劳不堪,只好解围撤退。

    皇甫嵩立即起兵追击。董卓劝阻说:不可以,兵法上说,被击败的敌人,不要追赶,撤回去的部队,不要逼迫。

    现在,我们追击王国,是逼迫撤回的部队,是追击被打败的敌人,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挣扎,蜂虿有毒,何况这么多人呢!

    皇甫嵩则说:不对。

    以前我不进击,是躲避他的锐气,现在进击,是等到敌人衰弱的时候。

    我们进击的是疲敝的敌人,不是撤回去的部队。

    王国的部队,准备逃走,没有斗志。用堂堂之阵,进击溃乱之师,这不是叫做追穷寇。

    说完,便独自率兵追击,而命董卓殿后。

    皇甫嵩连战连捷,大破王国的部众,斩杀一万多人。董卓又惭愧又遗憾,愈加忌恨皇甫嵩。

    中平六年,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

    董卓不肯奉命。

    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认为董卓逆命怀奸,罪在不赦,力劝皇甫嵩兴兵讨伐。

    皇甫嵩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

    于是将此事上奏,朝廷责备董卓,董卓对皇甫嵩更增怨恨。

    初平元年,董卓为防后院起火,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皇甫嵩当时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郡,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讨伐董卓。

    但董卓同时也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寻找机会将他杀掉。

    皇甫嵩应召将行,长史梁衍劝他起兵抗拒董卓,与袁绍呼应。

    皇甫嵩不听,盖勋因自己兵弱不能独立,也回到雒阳。

    皇甫嵩一到,主管官员便秉承董卓之意,上奏朝廷,将他交付审判,想把他杀掉。

    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跟董卓有交情,从长安跑到雒阳,投奔董卓。

    董卓正摆设酒宴,大会宾朋,皇甫坚寿抢步向前,与他辩理,且责以大义,叩头落泪。

    在座的宾客深受感动,纷纷替皇甫嵩求情。

    董卓这才离席而起,拉皇甫坚寿和自己同坐,并派人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后又升任御史中丞。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后,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屠灭董卓宗族。

    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的旧部,并留驻陕县进行安抚。

    王允拒绝此议。

    不久,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王允等,把持朝政,皇甫嵩又改任车骑将军,同年八月,升任太尉。

    十二月,因流星出现,被策免。此后,又任光禄大夫、太常等职。

    兴平二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赠以骠骑将军印绶,任命他家里一人为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