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四百余年

第柒部:大结局 第15章 离歌

    任何时期,有军权就是最有说话权的,因为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有枪就是草头王!当时他们就是这样想的,他们府里的卫兵比皇宫里的卫兵都多,所以不妨想想看,当时汉朝的一个分裂状况是多么的严重。

    就是因为汉朝长期的仁政,导致后来的分裂及灭亡。

    治理一个国家,其实既不能过于暴政,也不能太过于仁政,仁政过头就是软弱,那就会出现怀有不轨之心的人,从而就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而暴政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阻碍社会的发展,引发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甚至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起义和社会动荡。

    在关东群雄转向割据混战的时候,汉朝的铁杆儿忠臣,汉末第二名将朱儁在河南的中牟组织了一支义兵,打出了讨董卓的旗帜,并一度攻陷了洛阳,董卓急调牛辅南下陕县对付朱隽。

    按说陕县应该属于中郎将段煨的防区,董卓派牛辅带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到陕县同朱隽作战,也许是因为段煨兵力不足,总之,牛辅接管了段煨的军队。

    当时守卫长安的禁军,也多是董卓的旧部。

    王允刺杀董卓后,派皇甫嵩带兵攻郿坞,诛董卓全家,皇甫嵩带的是自己的旧兵,并没有用长安城的禁军。

    董卓虽然死了,但他的军队还都完整无损的存在。

    牛辅、董越、段煨等率兵还屯驻安邑、陕县、华阴一线,以阻挡关东群雄西进长安。

    这些将领手中都还握有重兵。

    董卓麾下的西凉军五员重将,在他死后群龙无首,徐荣、段煨、胡轸投降朝廷,牛辅、董越不肯投降。

    屯驻渑池的董越急匆匆赶往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却被牛辅杀死,于是董卓的主力部队尽归牛辅所领;

    牛辅又是董卓的女婿,自然就成了凉州兵新的老大。

    后来李肃进攻陕县。

    在李肃打来的时候,李傕、郭汜其实不在那里,他们奉牛辅之命率军前往中牟攻打朱隽。

    不过凉州兵战斗力的确非同小可,牛辅仅凭手上为数不多的兵力就打败了李肃。

    牛辅是董卓女婿,却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怯懦多疑,以疑心杀董越,又害怕军队兵变,抛弃部队逃亡,被随从所杀。

    至于后来攻陷长安的李傕、郭汜、张济、贾诩,当时俱是牛辅麾下校尉。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随后牛辅也被杀,李傕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贾诩对李傕说:听说长安中有人打算把凉州人士赶尽杀绝,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

    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

    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到处说:“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得天下了;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

    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

    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

    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李傕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

    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

    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

    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此时,汉少帝(弘农王)刘辩的妃子唐姬自从少帝被李儒毒杀后回到娘家颍川居住,李傕攻破长安后派兵掳掠关东地区,掳获唐姬,李傕欲娶唐姬为妻,唐姬坚决不答应,也始终没说出她是少帝妻子的事,后来尚书贾诩知道了此事,告诉了汉献帝,献帝十分伤感,下诏接回唐姬,让她住在少帝的园中,派侍中持节封唐姬为弘农王妃,自此,唐姬终生未嫁。

    八月,诏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杖节镇抚关东。

    同年九月,又进封李傕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张济被封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河南灵宝。以贾诩为尚书。

    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随自己喜好任免官员,又常纵兵劫掠,几年内三辅百姓损失殆尽。

    汉代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

    初置时能持节,表示受君令之托,有权劾奏公卿贵戚。

    司隶校尉除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起到和刺史相同的作用,但它比刺史地位高。

    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都有专席,当时有“三独坐“之称。

    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

    司隶校尉对京师地区的督察也有所加强,京师七郡称为司隶部,成为十三州之一。

    司隶校尉成为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董卓称之为“雄职“。

    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

    李傕领司隶校尉则可以完全控制朝政,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樊稠,甘肃永靖人,东汉末年军阀、将领,官至右将军,封万年侯。

    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伙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败吕布、杀王允,把持朝政。

    后马腾因与李傕有隙,于是联合韩遂举兵进攻,李傕派樊稠、郭汜等与其交战,大败马腾、韩遂于长平观下。

    樊稠追至陈仓,与韩遂友好罢兵,却遭李傕猜疑。

    兴平二年,李傕让外甥骑都尉胡封在会议上将樊稠刺死(一说趁醉用杖击杀)。

    樊稠原为董卓的部曲。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吕布等定计诛杀,他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向王允求赦不被允许,便听从贾诩之计反攻长安,沿途收罗散兵。

    抵达长安后,已有十多万的部队。李、郭二人与樊稠、李蒙等人会合,围攻长安,但因城墙高陡无法攻下。

    八天后,吕布军中有益州兵在叛变,叛军接应李傕、樊稠军入城。

    于是城破,樊稠等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李傕等人在城内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

    不久,李傕便挟持汉献帝刘协,强迫他拜自己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都为中郎将,后任安集将军。

    初平三年九月,李傕升任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封池阳侯;

    郭汜为后将军,封美阳侯;樊稠则被拜为右将军(当时以右为尊),封万年侯。

    张济被拜为镇东将军,封平阳侯,外出屯驻弘农。由李傕、郭汜、樊稠三人共同把持朝政。

    兴平元年,屯于郿城的征西将军马腾因有私事求于李傕未得应允,于是率兵相攻。

    汉献帝派使者劝解,没有成功,随后屯于金城的镇西将军韩遂率兵从金城来调解纠纷,结果又与马腾联合。

    谏议大夫种邵、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策划让马腾进袭长安,自己为内应,来诛灭李傕等。

    不久,马腾、韩遂率军进驻长平观,种邵等人的计划泄露,便从长安出逃到槐里。

    李傕派樊稠、郭汜及自己的侄子李利进攻马腾、韩遂,二人被击败,死伤一万多人。

    韩遂、马腾逃回凉州,樊稠等又攻槐里,将种邵等全部杀害。

    樊稠进攻马腾、韩遂时,李利作战不力,樊稠斥责他说:“人家要来砍你叔父的头,你还胆敢如此松懈,难道我不能杀你吗!“

    马腾、韩遂退走凉州时,樊稠率军追击。

    韩遂派人对樊稠说:“天下之事反覆无常难以预料,你我同乡,今天虽有些小摩擦,恐怕还会走到一起的,想和你谈一谈。“

    二人于是并马拉着手臂,说笑了很久。

    在回师后,李利告诉李傕说:“樊稠、韩遂并马说笑,不知说的什么,但看着关系很亲密。“

    李傕也因为樊稠作战勇猛而得到部属拥戴,对他有猜忌之心。

    但李傕还是让朝廷加二人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都参与选拔举荐官吏。

    李傕等人都要任用自己推荐的人,如果一有违背,就大发脾气。

    有关部门无法应付,只好依照次序任用他们所推荐的人选,先从李傕推荐的开始,其次是郭汜,再次是樊稠,三公所推举的人才,根本没有被任用的机会。

    当时长安城中盗贼横行,竟在白日抢劫,李傕、郭汜、樊稠于是把城中分成三份,各守其地,但还是不能控制,他们的子弟横行不法,侵害百姓。

    当时谷米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二十万,城中人吃人,白骨堆积,污秽满路。

    献帝放太仓的米豆做成粥来赈济,百姓才得以生存下来。

    李、郭、樊因为军队粮食不够,不听贾诩所言而侵夺献帝拿来赈灾的钱财。

    接着李、郭、樊因为军队还是缺粮,竟任由军队掠夺百姓,造成更严重的饥荒,关中百万以上的人口,各自饿死逃窜,纷纷南迁至刘表、刘焉、张鲁等人的领地。

    同年八月,冯翊地区的羌人进攻冯翊治下各县,郭汜、樊稠率军将其击败。

    兴平二年,樊稠准备率军东出函谷关,催促李傕增加他的部队。

    李傕顾忌樊稠勇猛而得人心,又因李利所言之事,于是设宴邀请樊稠过来参加会议,在会上李傕让自己的外甥骑都尉胡封刺死了樊稠(一说李傕趁樊稠喝醉,命胡封用杖将其击杀)。

    众所周知,董卓的旧部能有什么好人呢,这俩人刚进入长安不久,就起了内讧,开始内斗。

    一边郭汜计划这着劫持刘协到自己这边,另一边听说了这个消息的李傕,直接派人先下手为强,提前抢在郭汜前面先行动了,为了抢权二人打的是你来我往,非常激烈。

    刘协眼看着二人打的是不可开交,难舍难分,一时半会也想不起来自己,于是撒丫子开始逃跑,准备从长安逃回洛阳。

    这一路,刘协跟着自己的大臣是东躲西藏,因为这时的刘协无论到谁手里,都只有被劫持,被掌控的待遇,所以刘协对投奔任何一位诸侯,都没有信心。

    就这样,刘协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终于在逃了一年之后,回到了洛阳。

    可是,就算回到了洛阳又能怎么样呢,现如今的洛阳哪里还是当初的洛阳。

    如今的洛阳早已被董卓烧了个七七八八,宫殿、国库早就被洗劫一空,别说是金银珠宝,就是连找口吃的都费劲,更何况后面还有李傕、郭汜等人的追杀,这时候就算是回到了洛阳,也在没有侍卫士兵能够保护他了。

    就在这个时候,天降英雄,曹操出现了。

    建安元年秋天,原本曹操正在北方与袁绍斗的难舍难分,但在得知了刘协的危险处境之后,并在荀彧的劝告下,曹操立马派兵迎接刘协,后又在董承的密诏下,曹操亲自带兵前往洛阳。

    就这样,落魄的末代皇帝刘协,得到了威武军阀曹操的保护。

    刘协拜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后又升为司空,行车骑将军。

    反正是所有能给曹操的官衔,都给曹操上了个遍,并且跟随曹操一起,把家搬到了许都。

    至此之后,曹操“奉天子以领不臣”的时代,开始了。

    曹操在得到了刘协之后,开始名正言顺的,“奉天子之命”四处讨伐征战、抢地盘、升丞相、封魏公、加九锡。曹操或许一开始真的只是想要维护大汉的,但是随着后来的事态发展,曹操当然也想要统一乱世,称王称霸。

    而刘协是傀儡这件事,早就已成定局,无论是刘协到了谁的手里,都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但即使是这样,曹操却还是没有取代刘协,自己当这个皇帝。

    虽然跟前几位诸侯相比,曹操对待刘协算是不错的,不仅没有虐待刘协,甚至还尽量以礼相待。

    可刘协也不是什么庸人,刘协想必也有自己的抱负,一开始之所以能跟着曹操来到许都,一方面是因为情势所迫,另一方面,估计刘协也想要借曹操的势力,恢复他老刘家的天下一统。

    只是想法归想法,身为一个只能当傀儡,被挟持的皇帝,想得再多,到底也是实现不了的。

    公元200年,刘协不满现状,不想一辈子做曹操的笼中鸟,于是决定赌一把。

    刘协用鲜血写下了一封信,暗下衣带诏,并悄悄地送到了董贵人的父亲,董承的手里,令董承想办法诛杀曹操。

    而后董承悄悄的找到了刘备,又悄悄的找到种辑,又悄悄的找到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就这么悄悄的,不知何时走漏了风声,事情悄悄的败露了,悄悄的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

    就这样,曹操将董承以及董贵人全部绞杀,也将刘协身边的人,杀了个七七八八。

    之后汉献帝的皇后害怕曹操,害怕他跟董卓一样残暴,所以秘密联系自己的父亲伏完,希望父亲能够完成,之前董承没有完成的事情,铲除曹操。

    结果又败露了,又被曹操给抓住了。

    伏皇后被带走的时候还曾向刘协哭着求救,但无奈的刘协只回了她一句“朕自己的生命会什么时候结束还不知道呢。”

    最终,伏皇后被幽禁至死,伏家百人被杀,伏皇后所生的皇子,也被赐毒酒毒死。

    既然连站出来,为自己的妻儿求个情,说句话的勇气都没有,那还想要夺什么权呢?

    还有什么可挣扎的呢?

    如果没有曹操,那刘协是否还能活到这个时候,都是一个问题。

    因为对于其他诸侯来说,另立一位刘家的子孙做傀儡,其实和得到刘协这个傀儡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外面还有个打着“刘皇叔”幌子的人呢。

    如果没有曹操,换做是其他人,他能成功吗?

    刘备会真的匡扶汉室,让他成为真正的皇帝吗?

    孙权会放弃大权,扶持他成为真正的皇帝吗?

    亦或者是袁绍、袁术这类的“四世三公”?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汉献帝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了。

    此后,曹操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以后在发生,干脆索性将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了汉献帝当皇后,汉献帝没有权利拒绝。

    建安二十年,汉献帝刘协娶曹节为后,建安二十一年,晋升魏公曹操为王。

    在之后,曹操的事业是越做越好,曹操的势力也是越做越大,匡扶汉室的希望,也是越来越渺茫。

    但即便如此,曹操还是没有取代汉献帝,没有称帝。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中原地区魏、蜀、吴三分天下,大势已定。

    曹丕继位之时年纪轻轻,而上位之前,身上也是没什么功绩,所以这个位置做的也很难受。

    曹操有能力,曹魏的天下都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所以无论曹操是不是皇帝,曹魏的所有人都会服他,但是曹丕不一样,曹丕管不了那么多,曹丕此时最想做的,就是逼迫汉献帝让位。

    这个时候的刘协,想必已经看的很开了,对于这天下到底还姓不姓刘,想必也不再执着了。

    所以,刘协配合着曹丕演戏,表现得非常真诚,“极力劝说”曹丕,接受自己的禅让,坐上自己的皇帝宝座。

    而曹丕也“推脱再三”,最后实在是“勉为其难”的,登上了这个皇位。

    这一年,刘协告祭祖庙,让张音带着圣旨与玉玺,禅位于曹丕。

    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了玉玺,登基皇帝。

    然后曹丕又封刘协为山阳公,并允许刘协在自己的封地仍然享受之前皇帝的待遇,当时曹丕还对刘协说:“这天下的好东西,我可以与你一起共享。”

    至此,东汉历史,正式结束。

    汉朝的灭亡: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汉朝又是为什么会灭亡呢?

    东汉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政治较为清明,对外戚与宦官有所抑制。

    章帝之后从和帝起,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攫取权力与财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

    而这种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

    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

    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

    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

    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

    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

    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

    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

    汉文帝、汉景帝采取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中兴。

    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中期发生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

    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大汉天朝,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就能说出来的。

    相信很多人从这就能感受出当时汉朝的繁荣强盛,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它算是中国朝代中统治时间较长的一个朝代。

    但如此强盛的朝代,在后期为什么出现了分裂的状态呢?

    这就要从汉朝刚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它最鼎盛的时期说起了。

    汉朝的建立者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吧!那就是刘邦,他本是一个乡野小子,但他凭他的手段,混上了诸侯王的位置,在与项羽争霸时,他打败了项羽,逼得项羽在乌江自杀,最后他在萧何以及众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汉朝。

    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朝代,它的文化到现在都还保存着,可见它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

    它的发展还是很迅速的,到汉武帝时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其实是因为他的政策制度,每个朝代的建立都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他们都是吸取前朝的教训而提出相对的政策,这样就防止自己走前朝的错路。

    它的前面的一个朝代是秦朝,历史上一个实行暴政的国家。

    因为太过于暴政,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到处都是哀怨声。当哀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有一些人起来推翻它。

    这些人就是项羽和刘邦,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秦朝。

    但因为项羽太过于自负,以自己为中心,所以因此失去了很多将士的心。

    况且当时刘邦很会为人处事,一山又容不下二虎,刘邦就拉拢人帮他打败项羽,从而称帝。

    刘邦是见识过秦朝因为暴政而灭亡的国家,所以他就警示自己不能像秦朝那样暴政,要不然也会弄得和秦朝一样的下场。

    他也以秦朝的例子来警示自己的后代。

    到他去世后,吕雉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因为她的一些荒唐行为,导致东汉的衰败。

    直到汉文帝刘恒接任了汉朝的重任,他建立了西汉。

    虽然汉朝有着东、西汉之称,但是它的文化却一直没有改变,它还是保留着原来的文化底蕴、风俗习惯等等。

    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孝子,这是大家都知晓的。就是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的一些治理国家的政策就是仁政治国。

    他因为自己父亲刘邦的一些教导,也更是这样做了。

    同时他也教育自己的后代,要以仁政来治国,这样国家才能长久发展下去。

    他这样的政策刚开始还是很有用的,毕竟汉武帝刘彻就是因为这样,带领汉朝走向了巅峰。

    汉朝建立时期到灭亡一直遵行的都是儒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也到了独尊的地位。

    当时靠着儒家的仁爱策略,让这个发展不过几代的朝代一下子到达了一个至高点,所以后来的汉朝一直沿袭着这种治国策略。

    但时间一长,任何政策如果一直不做任何改变的话,肯定也是不行的。

    没有一个政策是完美的,时代在变,不同的社会环境当然也要有不同的策略。

    所以,在汉献帝时期,前面的政策越来越不实用了,朝政的大肆放权,导致一些人的权力早就超过了皇权。

    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不再甘愿做一个臣子了,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一个政权,当时的曹操和袁绍就是最出名的分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