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登秦岭

14,惊蛰,登临蛟峪“二郎山”

    14,惊蛰,登临蛟峪“二郎山”

    惊蛰(3月5-7日交节)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前一周还是灰蒙蒙无精打采的管道小区花园,清早,几点明晃晃的迎春娇开乱枝之间。花瓣轻薄柔软,甚至有些还压在残雪下。

    绕着小区步行道遛了一大圈,无意间发现草坪旁的柳树全部发芽了,是一种娇小嫩嫩的绿。

    低头看草坪,低矮的小草从酣梦中醒来,悄悄地钻出地面,舒展它那柔嫩的绿叶,我自言自语的说:它发芽了,吐出嫩绿的叶子,说明春天来了。

    翻开手机查日历,是个好日子,二月二龙抬头,二对二,二月份想起个二郎山,随登山俱乐部去“二郎山”

    从西安出发到环山路向蓝田方向前进,刚过南五台不远路的右边有一个指示牌“二郎山风景区”。

    在车上,俱乐部的领队为了打消大家早起的困盹,组织大家搞活动,以提起驴友的精神。活动是人人参加,按照坐车的前后顺序依此亮相,有人唱歌,有人讲笑话,有人背诵诗词,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先生朗诵了一首“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的诗,引起我的共鸣。是啊!早春,迎春开花之早,是桃李所不可企及的,桃红的时候,春气是燥的,而迎春与梅花、水仙、山茶并称为“雪中四友”,春机刚刚溶化冬季的冰雪,是润物之美。

    约莫一小时后,车在桥头停了下来。我走下车,眼前蓦然一亮,好一个清雅别致的所在,树木青幽,绿藤緾绕,夹岸的山边有着许多古色古香的小木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清冽冽的溪流两岸,河水清澈透明,自桥下静静地流过,好一个小桥流水,好一幅诗意的画卷,既有着中式的古典与雅致,又有着西式的浪漫与简约。

    山门口,南飞的鸟归来,雄鹰久久地盘旋在天上,翅膀一动不动,可就能如白云般飘荡,雪漠在溶化渗透,阳面露出金色,阴面还背着冰雪的俏盖头,颜色反差极大,意味着春天要来了。

    这个二郎山我是第1次爬,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蛟峪又名焦峪,峪中因有“二郎山”而出名。

    进了山,过几个村庄,正值农忙时节,各村苗农修渠蓄水,犁耙筑坝,田埂曲曲,从山谷到山腰一直延伸,一层层,像漩涡一般扩散开去。从远处眺望该区的梯田,才能看清楚全貌,梯田绕着山漩,也跟着水漩,层叠之间有田埂线条曲折交错,其间形成光影的明暗转换,如同一幅幅工笔水墨画,细致工整,美极了。

    进了山口,也成了风口,高处不胜寒,冷空气经过山口的收缩,如壶口瀑布似的一收一放,风速急了,空气压缩得更冷,北风鼓荡着,呜呜呜,声音擦着山坡,打着树枝,尖锐刺耳,警告着不速之客,寒得让人不断地捂紧棉帽,拉紧衣服,刚进山的边缘雪不厚,己被风吹得荡然无存,我们9个人顶着风往前走,身子被风吹着向前,倒也觉得轻松。

    到二郎山,要转几个山湾。我的目光环视四周,这是一个并不宽阔的峪谷,但是却有着不同于别处的情致与韵味,这儿的水,这里的村庄,这儿的树,这儿的一切,这儿的小木屋,无不透露出一种精致与婉约,像一个楚楚动人的女子静立于这深山之中,妩媚可人风采卓然,又像是一个被人揭去盖头的新娘,顿现惊艳的容颜,让人会禁不住目弛神迷。我手扶栏杆,走上木桥,一步三回头,一双眼睛竟不知该看哪儿才好。一只飞鸟停在桥边的一棵大树上,见我过来,并不飞走,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我尽量放轻脚步,唯恐惊吓了它,树梢上有一个很大的鸟巢,想必那儿便是它栖息的家园,我不知道这只鸟儿叫什么名字,或许它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如它一般的鸟儿可以和我们共生共栖,我们需要它们来点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需要它们来抚慰我们这些浮躁的灵魂,在水泥城市里呆惯了的人们,不但思维僵硬,就连心也会变得僵硬,在这样的环境里走一走,确实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温情起来,或许纯净的大自然才是真正可以洗刷心灵的地方。水里有很多的鱼儿在欢快的游着,三个一群,五个一簇,不知是在哄抢食物还是在追逐戏闹,我轻轻地跺了一下脚,它们便四处逃去,我又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自己的一个顽皮,吓跑了那些美丽而可家的小生命,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所有的一切都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也少钢筋水泥的生硬,从距离上来说,它离城市很近,但从概念上来说,它离城市又很远,它像是一个养在深闺里的女子,又似是一个藏在深山中的明珠,更像是一个新新世纪的世外桃源,它牵引着我的视线,让我一步一步地沿着这条幽深的小径一直走去。

    攀登二郎山顶,全是用石块铺就的平坦山道,掩在灌木丛中,再往上,有一段石阶比较陡,细看,是顺山就势直接在山石上凿出来的,两边有铁链子供游人拉扶,上去就是一个长形的石洞,里面供着一尊二郎神的塑像,这个石洞就是传说当年二郎神挑山时留下的“扁担眼儿“。

    二郎山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山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分布各类树木、观赏、药用植物,山虽不高,地形曲折多变,奇峰怪石,构成一处奇特森林景观:据说到了春夏季节,苍松翠竹,百花峥嵘,花草繁茂、松林蔽日;百鸟啁啾,仙境灵气似隐似现,风物传说娓娓动听。瀑布、清潭似珠成串;溪水蜿蜒、曲径通幽,是休闲登山戏水的好地方。

    可惜现在是初春天,还是冷山冷色。

    一条小溪自远处峡谷中流出来,溪水清可见底,流过石桥时,声音十分响亮。这里的景色很好,可是来这旅游的人极少,毕竟是在冬天里,又不通车。二郎山既不曾有画家为之落笔,也无留下多少游人的足迹,然而并不因人们对它的冷落而减半分秀气。这不但因为大自然造化的匠心,而且借助于山民们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它恰切的地名和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

    沿蛟峪河谷溯溪而上一里处东向便是“二郎山”所在。二郎山平缓易登,小径弯弯,盘缠而上,一口气爬上山顶,视野便会豁然大开,顺河势上下观望,山峪九曲十八弯,西望远景,奇峰时隐时现,一会儿巍峨高耸,远迎宾客;一会儿又躲藏在云雾里,随云海起波。若是夏天,游兴大增时,人们定会趟进这清幽空明的河水中,捉捉鱼虾,玩玩河水,身心会泛起无端的爽快,酷暑之感顿消。而且顺着河流观望,山底下流水清清,鱼翔浅底。还能看到的“小梁松林”、“飞瀑”二景呢!

    过了阴面,来到阳坡,有个小美女眼力好,发现了一抹绿色,说:“你们看,有青草!”我们循着她指的方向,果然有一窝一窝的积雪里藏着绿茸茸的小草,我闻到了春的气息,严冬过后必然是春天,这呈白皑皑的雪,红黄交织的落叶,初出土壤的小草苗,它将春夏秋冬融为了一体。我要说:本是秦岭寻常草,残雪消融春寒暖,春山已来它先绿,不等冬尽已发簇。叶眉已显兰花形,若非大山挡寒气,岂有绿拂抚大地。“

    山脚和山腰早已春意勃发,而山顶却依然沉浸在冬梦里,即便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草甸,也只是零星地冒出些许嫩芽,在大面积的萧瑟之中显现出无比的娇贵与羞涩。但已经能够感觉到草甸越来越强烈的脉动。

    看着二郎山就在前面,有人高声唱起了“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领队说:别胡唱了,这首抗战歌曲,日本鬼子就没到过西安,歌词里唱的二郎山,不是我们要爬到二郎山。这个歌词和这个说法我是第1次听到,也算是长见识了。

    领队拿着自己的干电喇叭,一边走一边向大家介绍说:蛟峪是秦岭的七十二峪之一,在终南山王莽境内与土门峪为邻,和著名旅游景区翠华山同为一体,蛟峪现属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他用手向东指着说,那是土门峪,回过头来又向西,指给大家看,那是西依太乙峪。

    登临秦岭,感受南山雄伟、险峻、神奇、韶秀、清幽的风貌,追寻二郎神担山的足迹,引起人们无尽的向往和遐思。山上,一览山川河流,田野小景,逍遥不尽的漫野清鱼。品尝到大自然的甘甜,吮吸到山野的醇香,神情便自然坦荡。

    这一带的神话传说多,自古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二郎山四周由远而近的山岭蜿蜒起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尽在虚无飘渺中。

    山上陡峭绝壁上有一个山洞,领队给我们吹牛,说这是二郎神担山撵太阳时,用扁担扎进山崖留下的“扁担眼”。

    二郎神是中国民众喜爱的诸神之一,传说他是治水大师李冰的儿子。《朱子语类》卷三载:“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二郎乃是他第二儿子。”

    《中国神话传说辞典》中说:“二郎持‘三尖两刃刀’”,与七友灭恶龙、治水。传说,很久以前,天下有十个太阳喷着烈火,世间昼夜不分,大地上万物枯焦,河道干涸,酷热和饥饿把人们带到了死亡线上。人们纷纷跪地祷告,希望能给人间留条生路。然而十颗太阳全不理会,竞相朝大地喷火……

    二郎神杨戬奉玉皇大帝旨意,执勤巡天视察,听见人间怨声载道,得知是玉皇大帝的儿子玩火作怪,于是,他除害心切,带神犬,挥神斧,劈得山头担山撵太阳。一天,他别了玉帝,驾云降落凡间,担起两座大山,去撵太阳,决心把这十个太阳压到大

    二郎神一肩挑着两座山,一步跨十五里。一口气跑了四趟,压住了八个太阳,剩下的两个太阳拔腿就跑,二郎神急了,抄起扁担插上两座山撒腿就追,追到陕西终南山地界,扁担折断了,扁担一头落在了蛟峪山,把这里砸了一个“洞”,二郎神又气又累,一下靠在山上,眼睁睁看着两个太阳跑远了,这时正好马王爷赶来了,一口吞了一个太阳,咽到肚子里,剩下的一个太阳就没命地逃跑,马王爷还要赶去吞掉它,二郎神说:“算啦,大仇都报了,剩下那一个,还能给世上百姓照个亮,就放它去吧“。剩下的一颗太阳被二郎神镇服了,她愿为人间播撒光明和温暖。

    从石洞中下来,继续沿河谷南行数百米,走进二郎山,一直沿着小溪爬行,谷底,一条欢畅的溪水汩汩流淌着,溪水清澈甘洌,山谷怪石较多,姿态和颜色各异,溪水蜿蜒曲折,在石中穿梭,偶尔还会形成了一个个小瀑布,活波可爱。

    又一东向沟谷,名曰“冰沟”,沟谷尽头一瀑布悬天而落,数十米落差,三级跌荡,气势不凡,沿石阶可攀至瀑布第二级,站于瀑布之下,顿感水汽缭绕,声如宏磬。瀑布的第三级呈达板斜坡连绵数十米,冬季瀑布上两级呈冰封悬挂、第三如大角度冰坡,沟谷中众水皆冻,故名“冰沟”。

    经过几个弯道和村庄就到了出山的便道。太阳慢慢的西下,转眼,第一批人就出山了。

    遗憾的是在山上没有看到迎春、梅花、水仙、山茶,也许是秦岭山上没有这些花,也许是山高,高处不胜寒,正应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那句名诗,山上的春色总是比城里晚来一个月。可以得到的,仅仅是村庄溪水沟边的的春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