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

第二十三章 李鸿章访美国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等。

    李鸿章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早年随业师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并受命组建淮军,因战功擢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肃毅伯。期间参与清廷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大事务,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又组建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中,因诸种失误,使北洋水师覆没,战后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启用为两广总督,翌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与“东南互保”,并奉命北上谈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不久后即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获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人有视之为“当世三杰”“中国俾斯麦”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也招致诸多批评。

    好了,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李中堂去美国那些事儿吧。

    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成功进行“三国干涉还辽”,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李鸿章及恭亲王、翁同龢、刘坤一等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于是,为应对不断崛起的日本造成的威胁,清政府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东北的矛盾,联合俄国来限制日本在华的扩张。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先后访问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行程9万多公里,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受到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接见。

    对此美国人也是极其重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还有不少人自发的前来,《纽约时报》描述现场时提到,“人人都想目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管理的人口比全欧君主所管理人口的总和还多”。

    在这些国家,李鸿章受到盛情款待,会见了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达官贵人,还参观了工厂、农村、报社、学校、矿山、电报局、银行、军队、博览会等。

    在美国,李鸿章参观了独立厅、自由钟、美国国会、国会书馆;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纽约时报》记者访问时,他抨击了美国的《排华法案》。9月14日,李鸿章从加拿大温哥华乘美国轮船起程回国。

    纽约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数座摩天大楼,还有随处可通的自来水和电力,让李鸿章意识到大清与美国的差距不只是几年时间而已。美国的工业化进度在那时已经把中国远远甩在后边,他们在工厂配备的现代化机器,一个工人一天完成的工作量要比中国上百个工人多得多。

    对于美国闹市中大高达数十层的摩天大楼,李鸿章却感叹不已:“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贵国竟然建立了很多高楼,我在这里见到了二十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然而在我们大清国,从未见到这样的高楼……我想我们大清国不能够建造这样的高楼。”

    这次出访,使李鸿章眼界大开,对西方、尤其是西方“立国政教”的认识又深了一层,正如他刚回到天津后给亲信吴汝纶的复信所说:“所见过于所闻。”在给吴汝纶的信中,他得出了欧美“立国政教”的“扼要处,实在上下一心,故能齐力合作,无事不举,积富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