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世传道:大玄九州万仙来朝

第9章 泰山复苏

    孙元武被总督钱川骂的有些尴尬,跟着总督的目光望向大军出行的方向。

    如果是半天前,谁问钱川这话,他会一口痰吐在其脸上回道:

    “疯疯癫癫,莫名其妙!”

    但是现在,整个大玄京都位高权重的官员和陛下,都重视起来了。

    刘浩这个新时代接生婆的身份,彻底坐实!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巨大的灾难,悄然而至。而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钱川唤来自己的亲卫,向泰山的方向驶去,一边走着一边呢喃:

    “真的会有‘妖’吗?那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山会凭空长高?这他娘的真是有意思哎。

    刘浩,会来吗?

    新时代的接生婆,他竟然接了。那他会在泰山现身吗?这五湖四海,几十亿人在关注。几百万人在路上,恐怕都是想看他本尊一眼。”

    “······”

    战车还有巨型床弩,也跟着钱川向着大部队追去。

    五十多张巨型床弩!

    一千多辆战车,还有山海铁浮图。虽然看似不多,但气势丝毫不输前方的三十万大军。!!

    数百万书生百姓,从五湖四海,骑着各种坐骑,想尽所有的办法赶往泰山!!!

    大玄九州近百亿人,还在等着‘大玄民报’新的更新,上了年纪的纷纷开始四处捕风捉影,想要知道儿郎们远行的真相!!!

    九州各个州府的情报机构,也在用着各种方法。想要第一时间打探到泰山的消息!!

    大玄九州所有的掌权者,从此刻开始,屏息凝神,观察着泰山的一草一木。

    这一刻!

    泰山。举世瞩目!

    而也正在此刻!!!

    大玄京都护龙卫总部--五行大殿

    一座十五平方的五色土池子正中心,放着一个水缸大小的‘地动仪’。

    此土坛代表的就是大玄山河社稷,‘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粮食,这五色土就是大玄九州东西南北中的土地,每种颜色十五尺见方。

    每任皇帝登基,需从对面的历代帝王庙一石一石的背过来。

    中间是黄土五行代表土,东边是青土五行代表‘木’,西边是白土五行代表‘金’,南边是红土五行代表‘火’,北边是黑土五行代表‘水’。

    护龙卫是由大玄的能人异士组成,直属大玄皇帝管辖。

    此时护龙卫里的白发大学士,惊恐的看着预测了多次天灾的‘地动仪’,西南方向的龙头连续吐出了三颗黄色珠子。

    想到一颗珠子引发的天灾降临景象,再看看这一次连续吐出三颗他不由得。

    颤抖······

    战栗······

    恨不能将眼珠生生瞪出来,塞进去换以天灾停息。

    ······

    回过神来,发出了一声声嘶力竭的尖叫:

    “刘浩说的山河震颤是真的!”

    “不可思议”

    “快,快!禀报陛下,地动仪朝向泰山方向的龙珠吐出来了!”

    “泰山,必有巨变!”

    “泰山真的会复苏了嘛,刘浩到底是什么人?”

    翌日卯时

    京都皇城大玄殿

    大玄皇帝,黄玄高坐龙椅之上,听着下方大臣们的争论。

    左边树立的是大玄文臣,右边站的是大玄武将。中间还有一小撮由中书省为首的官员。

    文臣之首,门下省门下侍中杜良京都大学士。

    武将为首的是,尚书省尚书令江飞虎,大玄的威武大将军。

    中书省阵营为首的是中书令李文太傅。

    殿下文武各执其见的在下面争执着。

    护龙卫大学士走出来,将昨天护龙司的‘地动仪’变化说了出来

    “昨天‘地动仪’对着泰山方向的龙头连续吐出了三颗龙珠,臣敢肯定刘浩所说的山河震颤是真的!

    上次吐出龙珠还是一年前冀州天灾之时,冀州天地变色地动山摇,黎民百姓横尸遍野,三四米的裂缝大地上随处可见。

    即使这样也才吐出了一颗龙珠,我们护龙卫的张天师昨日夜观天象,周天星辰运转轨迹混乱,恐是要出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情。”

    众人听着神秘的护龙卫老者说出的消息,瞬间从对刘浩的关注转移了过来。

    所有人紧皱眉头,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这些事实。毕竟一天时间发生了这么多事,哪怕是这些沉得住气的朝廷老狐狸,都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稳坐龙椅之上不怒自威的黄玄问道:

    “‘地动仪’这次吐出三颗龙珠,到底意味着多大的天灾?。”

    皇帝开口全场寂静,护龙卫老者连忙上前一步回复道:

    “陛下,往年地动仪都是一珠之难,已经是恐怖如斯。这三珠连出的情况,微臣感觉真的山会长高,出现不得了的事情。

    高出昨年冀州天灾三倍以上,臣都想象不到到底是什么样子,臣请陛下为山河社稷黎民百姓,早做打算。”

    善于观天象卜吉凶的护龙卫,上前:

    “臣附议,现在还只是开始,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应早日找到这位刘浩,一起商议应对这次天劫之法。”

    大玄殿落针可闻,许久。

    兵部尚书刘景宏上前:

    “陛下,十四天后自然就知道泰山会不会出现什么变化了,无需急于一时。

    到时候我们再做出应对之法也不迟,我们只需要静观其变,知道事情来龙去脉,方可有最小代价的解决办法。

    而且两次文报都是传道和警醒世人,由此可见刘浩并无造反之意。

    我们先控制住大玄的恐慌,尽量的封锁消息,后续随机应变。”

    武官团队连忙附和:

    “尚书大人事无巨细,大善。”

    随即文官出来人反驳道:

    “陛下,臣觉得我们现在还封锁这些消息,是不是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此法不太好。”

    武官们一听瞬间不乐意了,不想办法还在这鸡蛋里面挑骨头:

    “哪里不太好了?黎民百姓懂什么?那个刘浩根本就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我们和陛下都还不知道,他就直接把消息传至九州。

    引的大玄九州人心惶惶。哪怕消息为真,也会给这些平头百姓造成大恐慌。”

    大部分官员们闻言点头,站在中书省队列的翰林院学士走出来说道:

    “陛下,臣也觉得刑部尚书大人说的对,普通百姓没有分辨能力,如果全国范围的恐慌出现了,百姓四处乱窜农民不种地、夫子不教书·······,这才是真正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