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年代,咸鱼女配躺赢了

第九十六章 三十的饺子

    “回家,回家!”

    人手一串冰糖葫芦,宋娟带头,领着一群侄子,一窝蜂地往前冲。

    至于走在后面的众人,则是成双成对。

    宋娟偶尔回头看了一眼,就感觉满满的狗粮被塞进了嘴里。

    这一大家子,就自己一个单身狗啊。

    好在这时候的人还没有单身狗的说法,不然的话,宋娟感觉自己这个年啥也不用吃,就吃狗粮就能吃撑了。

    回村的路上,还能看到有村里的人才往公社那边走。

    这都是心理素质超级过硬的。

    嗯,不排除某些睡觉睡过头的可能。

    毕竟虽然年三十赶大集,供销社的供应充足,但架不住去买的人也多,指不定就跑个空。

    老宋家买的东西不少。

    村里人虽然羡慕,却也不会多么的嫉妒。

    毕竟老宋家人丁兴旺,四个儿子,个个有出息。呃,除了宋老四稍微差了那么点儿,其他的哥儿仨,都是吃供应粮的。

    再者,宋卫国这个老大,好几年没回来,今年回来了,这可不得好好过个年?

    回到村里,虽然才刚过半上午,但家里人依旧是忙活了起来。

    午饭得早点开始准备,毕竟二十口人要吃饭。

    按照这边的习俗,中午得吃鸡。

    虽然家里有野鸡,但李桂兰还是大手一挥,将家里养了一年的两只大公鸡给咔嚓了。

    这就是为了年三十午饭准备的,此时不吃更待何时?

    杀了鸡,烧水,褪毛。

    “家里的白菜不多了,当家的,你去菜园子挖点白菜出来,多挖点儿,晚上还得包饺子!”

    “好嘞!”

    得了李桂兰的招呼,宋来福就喊了宋国庆和宋卫国跟上。

    儿子都在,这干活儿的事情,宋来福也是会偷懒的。

    菜园里的雪老厚,不过用来储存白菜萝卜的菜窖早已被清了积雪。不然的话,这大雪融化,雪水渗到菜窖里,里面存储的白菜和萝卜可是会被冻坏的。

    宋卫国和宋国庆一起出力,很快就挖开了菜窖,从里面往外抱出一颗颗的大白菜,还有一根根的萝卜。

    年三十的饺子,白菜猪肉馅儿。

    但这个萝卜吧,生吃就好,开胃顺气。

    很快,爷儿仨就弄了足够的白菜和萝卜出来。

    然后,将菜窖重新填土掩埋,免得冻坏了菜窖里的菜。

    宋娟这会儿化身专业的厨艺师傅,在传授四个嫂子做菜经验。

    虽然马晓玲她们做菜煮饭的时间比宋娟久,但厨艺完全没法比。

    本着达者为先的原则,四人很谦虚地跟宋娟讨教做菜的经验。

    宋娟自然是知无不言。

    连带着,李桂兰也在旁边默默学习。

    中午就两个菜,一个炖鱼,一个鸡炖白菜粉条,都是大锅炖,量很足。

    随着香味飘散开,老宋家的邻居们都是长吁短叹。

    这老宋家这个年过的,跟过去的地主老财都不差。

    “孩儿他娘,你说,这宋家的小丫头咋就这么会做菜呢?”

    同样是鸡炖白菜粉条,为啥老宋家的就这么香,而他们的,就没这个滋味呢?

    “这我哪儿知道?”

    被问话的中年妇女斜了自家男人一眼,紧跟着反问一句,“咋了,觉得老娘做的饭不好吃?”

    “呃,没有,哪儿能呢?”

    男人很识时务地回话。

    这大过年的,可不兴吵架。

    宋娟自然不知道自己的厨艺展示,让前面的邻居差点发生家庭内战,她正详细地给嫂子们解释着做菜的窍门。

    说白了,就是个火候和调料的掌握。

    当然,翻炒也很重要。

    这个却是需要实战演练,是熟能生巧的环节。

    只是宋娟简单提了两句,并没有多说,毕竟她做菜的时间可不多。说是熟能生巧,就有些过分了。

    所以,宋娟就把这个归结到了天分上。

    这人吧,总有些擅长的事情,也有不擅长的事情。

    宋娟给自己塑造的就是擅长厨艺。

    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她自己是信了。

    吃了午饭,家里人就玩起了扑克牌。

    人太多。

    干脆分成了两帮,五家保。

    男人一帮,女人一帮,各玩儿各的。

    输了的贴纸条。

    作为运气第一的宋娟,等到牌局结束,脸上干干净净,而四个嫂子的脸上,都贴满了纸条。

    另一边宋来福那一桌,则是小赌怡情,赌的是烟。

    一把一根烟。

    运气最好的是最不爱动脑子的宋国庆,面前足足四十多根烟。

    这可是两盒多烟,算起来,得值个几毛钱。

    打完了牌,也该忙正事了。

    女人准备包饺子,男人去收拾黄纸、香烛,去给祖宗上坟。

    老宋家是半途搬来半坡村的,是宋娟的爷爷那辈搬过来的。

    所以,宋来福得带着儿子们去上坟。

    至于宋明松他们这些小辈,还不够上坟的年龄,只能在家待着。

    半坡村的坟地在北山里头,距离宋娟他们之前采摘酸枣的地方有个三里多地,是一片向阳的山坡。

    宋娟过去瞅了两眼,确定那算是一块风水宝地。

    背山面水,视野开阔。

    葬在这里的人,从风水上来讲,是会福佑子孙的。

    当然,这只是风水上的说法。

    事实上,宋娟还是觉得人要过好一辈子,还是得靠自己,不能指望祖宗。

    在宋来福他们出发后,宋娟她们这边也是分工协作。

    切菜的,剁肉的,和面的,看小娃儿的……

    宋娟没有上手切菜剁肉,她的工作是看小娃儿,以及等菜和肉切好,她得负责调馅儿。

    饺子要好吃,馅儿是关键。

    要是馅儿的味道不行,那么,这饺子的味道自然就差了。

    按照这边的习俗,谁家饺子要出锅的时候,就得开始放鞭炮。

    很多人家会争这个第一。

    图一个好兆头。

    至于到底是啥好兆头,反正宋娟是不知道的。

    在宋来福他们从山里回来的时候,天色还没擦黑,太阳的余晖还在西山顶上闪耀。

    但是,半坡村就有人加点燃了饺子出锅的鞭炮。

    而这第一挂鞭炮炸响,就像是一个信号,不断有鞭炮炸响。

    噼噼啪啪,年味儿在弥漫空气中的硫磺硝烟味儿中升腾。

    而老宋家,今年注定要晚一点儿才能放响这鞭炮。

    不过,没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