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文娱圈

第六十五章 公司的第一部电影《香火》

    周六的夜晚,杨皓和周哥如往常一样,溜溜达达走进了自个儿那录音棚。

    晚饭后的这段时间,对他俩来讲那可是最放松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回顾一周努力成果的时刻。

    这阵子,杨皓正忙于他的电音项目。杨皓一直觉得,DJ电音项目最能锻炼编曲能力。

    随着他按下播放键,劲爆的音乐顿时充满了整个录音棚,强劲的节奏仿佛要击穿耳膜。

    周哥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地观察着声音的波动,偶尔点头或摇头,给出自己的反馈。

    两人完全沉浸在这音乐的世界里,外界的一切仿佛都被隔绝了。

    音乐的每一个高潮和低谷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独特的体验,是他们在其他任何时间和场合都无法得到的。

    这当儿杨皓就觉着有人在自个儿肩膀上拍了那么一下,回头一瞧,哟,原来是赵哥跟宁昊小两口子,还有姑姑呐。

    杨皓心里头就琢磨开了,心说这几位找自个儿能有啥事儿呐。

    他抬手按下了暂停键,抬眼瞅着这四人,问道:“哟呵,几位,啥事儿呀?”

    姑姑看着杨皓,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是越发觉着杨皓就该是吃艺术这碗饭的主儿。

    您瞧瞧他眼下鼓捣的这些个玩意儿,这还只是杨皓学习学累了,为了散散心、松快松快弄出来的东西呐。

    这段日子忙得没个空儿管他,可杨皓这小子相当自律,除了闷头学习,就没旁的事儿了,就连那媒体采访,他都不去。

    杨皓那张专辑成绩那么好,照理说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多参加点儿活动,把那曝光量给提上去才是。

    咋着也比那些个没个拿得出手的作品,光靠着到处露脸捞钱的人强得多吧。

    这孩子忒让人省心了,姑姑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几个人溜溜达达坐到了休息区,姑姑脸上带着那么一丝兴奋劲儿,还透着点儿自豪,张嘴说道:“嘿哟,宁昊那电影可算是拍好啦,皓皓,你给瞅瞅。”

    眼瞅着杨皓要张嘴说话,姑姑立马又接着说:“别觉着麻烦哈,这可是咱公司头一部电影,咱得稳当点儿不是。”

    杨皓本来是想推拒来着,可没想到姑姑先一步把他的路给堵死了,没法子,只好应道:“姑,我早看过那剧本啦,就像这种片子,一般都叫作者电影……”

    话还没等杨皓接着往下说呢,姑姑就把他的话给打断了,问道:“啥叫作者电影呐?”

    其他几个人也都满脸好奇地瞅着他,杨皓没辙,有点儿无语地看着大家伙儿,说道:“得嘞,合着您各位还做电影呐,总不能连电影的发展历程都不清楚吧?”

    姑姑讪讪地笑着说:“嘿,瞧您说的,咋能不了解呐,可这跟让您瞧一瞧这部电影,它有啥关系哟?”

    杨皓也没往心里去,冲宁昊一抬手示意:“宁哥,得嘞,那您给大家伙儿讲讲呗。”

    宁昊就是学这个的,他当然懂,于是给大家普及作者电影的知识:

    作者电影的诞生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当时的法国电影市场被大量的商业电影所占据,这些影片往往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而在艺术创新和导演个人表达方面较为欠缺。

    另一方面,战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电影的艺术追求和个性化表达有了更高的期望。

    在此背景下,法国新浪潮运动兴起,一批年轻的电影评论家,如特吕弗、戈达尔等,开始倡导“作者电影”的理念。

    这些评论家认为电影应该像文学作品一样,体现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特色,导演应成为影片的“作者”。

    他们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主张电影应该突破传统的制作模式和叙事方式,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同时,电视的普及也对电影行业产生了冲击,促使电影人寻求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

    此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真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作者电影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总之,作者电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宁昊的话音儿刚落,杨皓立马跟着搭茬儿:“实话说呀,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新浪潮和新现实主义的风潮已经开始逐渐衰退。

    但就在这时,随着咱们国门的开启,中国电影界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接过了这两大流派的接力棒,给这俩流派续了一波命。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体系仍然沿用着这些理念和方法。”

    说完这些话,杨皓环顾四周,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他接着解释说:“诸位得明白,为啥我不太乐意瞧这类电影啦!

    不是我觉着它们麻烦,或者觉得它们太过复杂,压根儿不是这么回事儿。

    而是因为这类片子大多是导演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创作的。

    它们更多地反映了导演个人的风格和特色,而观众的接受度和意见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

    我在美国时见识过很多这样的导演,这帮人,通常都轴得要命,自个儿咋想就咋来,一门心思、死心眼儿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宁昊其实一开始也不乐意让杨皓‘看’,毕竟这里的“看”并非简单的观赏。

    它意味着提出要求、发表意见,甚至可能影响作品的方向。

    毕竟对于自己精心筹备拍摄的电影,就像呵护新生婴儿般小心翼翼,生怕他人的意见影响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这部电影,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与梦想,是他艺术追求的结晶。

    现实的因素又让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杨皓作为投资者,对影片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让杨皓过目,但是人家是投资者,不让投资者过目,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虽然心中有着万般不情愿,宁昊还是决定让杨皓参与到影片的审视过程中来。

    谁知人家压根就不想看,而且对这类影片,对他这类导演非常了解。

    当杨皓明确表示不想看的时候,宁昊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自己的创作不被他人干涉的愿望似乎达成了;

    可另一方面,又隐隐觉得杨皓的态度意味着对自己作品的不重视。

    估计要不是拍MV那点情分,人家都不可能投这部影片。

    他老婆邢爱娜那可是相当地了解宁昊,知道他对电影那份执着和热爱,简直能拿“偏执”来形容了。

    在宁昊眼里头,每一部电影可不单单是个作品,那简直就跟他自个儿的亲生孩子似的。

    但凡有啥外界的批评或者有人在那儿指指点点,他立马就变得异常敏感,还特别坚持自个儿的想法,那叫一个死犟死犟的哟。

    不过呢,这也恰恰体现出他对艺术的那份尊重和认真劲儿。

    可听杨皓那么一说,她琢磨着人家讲的还真是挺在理儿。

    再者说了,就杨皓投资的那些个影片,她回去之后还真就仔仔细细地查探了一番,得嘞,就人家那眼光之精准,胆子之大,确实不佩服不行。

    其实宁昊也被杨皓的那句‘中国电影教育’这个观点触动了他。

    宁昊现在也迷糊着呢,你就看他早期作品,也是一脑门子扎进文艺片,只是后来《疯狂的石头》意外成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路。

    邢爱娜怕老公抹不开面,就主动搭茬儿问道:“那你觉得现在中国电影……。”期待从杨皓那里得到更多关于电影的建议。

    杨皓欲言又止,也不知道该说不该说,他怕影响到宁昊,早晚人家会出来,别他瞎咧咧影响到人家。

    宁昊这时也说:“说说,说说,让咱也长点见识。”

    杨皓一听这话,也不再犯嘀咕了,直截了当地问道:“得嘞,首先这是一个认知问题,就是您几位觉着电影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艺术?”

    邢爱娜一乐,自信满满地咧嘴笑了,心说这问题,对随便哪个在电影圈儿里混的人来说,那都不叫事儿。她连磕巴都没打,张嘴就答:“嘿,这还用问呐,谁不知道哇,电影它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

    她说话那速度快得跟连珠炮似的,又稳又准,就跟这是人人都该清楚的入门常识一样。

    杨皓轻轻晃晃脑袋,觉着自己这问题可能问得太宽泛了,没啥准头儿。

    他一琢磨,得把问题给细化,好能得到更实在的回答,就说道:“那我这么问吧,您几位琢磨琢磨,电影这玩意儿,到底是大众的艺术,还是精英的艺术?”

    他说话的语气有点自问的意思,想通过这问题,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深入探讨电影的本质。

    这问题明摆着得在场的电影导演宁昊来答了。说到底,他对电影的理解,那是直接能左右他创作的想法和理念的。

    虽说其他人也能插上两句嘴,发表发表看法,可在这么专业的话题上头,他们的说法,可能压根儿就没啥一锤定音的影响力。

    大伙儿心里也都明镜儿似的,杨皓这么提问,那是因为这事儿关乎对电影的根本立场和看法。

    宁昊闷头寻思了一小会儿,这才慢慢悠悠开了口:“我觉着吧,应该算是大众艺术。”

    他这回答,好像跟他以前受的那些个教育,有点儿对不上茬儿。

    在咱中国的影视教育那一套体系里头,电影一直都被看成是一种特纯粹的艺术形式,跟普通大众没啥直接的瓜葛。

    宁昊有这么个观点,说不定是因为他对电影跟观众之间的关系,又重新琢磨了一番。

    杨皓听见这么个回答,一乐,咧咧嘴说:“得嘞,既然您这么说,那咱们就能往下聊,要是您跟国内那帮子所谓的艺术精英似的,还死性不改,窝在以前那特权的小世界里头不出来,那我还真就没法儿跟您扯这闲篇儿了。”

    在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中国的电影圈里,曾经有一个时代,拍摄电影被视为一种特权。

    那时,只有少数的幸运儿才能触摸到这个行业的边缘,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拥有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资源和机会。

    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赞誉和崇拜。

    然而,随着国家加入WTO,政策随之开始转变,这个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世界也开始出现了裂缝。

    国家开始鼓励民营公司投资影视制作,一些新的电影制作人开始挑战这个旧有的秩序,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想法,打破了那些精英们对电影的垄断。

    对杨皓来讲,他心里头门儿清,如果对方还一门心思沉浸在那个特权世界里,那么他们之间将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因为杨皓所代表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电影时代,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声音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真正的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权利,而是属于每一个勇于梦想和创造的人。

    停顿了一下说:“电影既然是大众艺术,那你的作品就要符合大众审美,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即公、序、良、俗。”

    然后,瞅着宁昊说:“我毕竟没正儿八经系统地上过那电影课程,要是哪儿说得不对付,您呐,给指出来。”

    宁昊点了点头,示意杨皓接着往下说。

    杨皓也不客气,接着说道:“这是我在美国跟几位教授学的和自个儿琢磨总结出来,我认为: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和视听媒介。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是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剪辑师等众多创作者共同协作的艺术结晶。

    它通过画面、声音、表演、叙事等元素,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的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性、表达情感、传达理念,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共鸣。

    从技术层面讲,电影是利用摄影技术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记录下来,并通过后期的剪辑、特效处理等手段制作而成。

    从现在的胶片拍摄逐渐过渡到的数字拍摄,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影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从传播角度来说,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的重要方式。

    它可以跨越地域、文化、语言的障碍,将故事、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广大观众。

    在影院中,观众共同分享观影体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

    从商业的层面而言,电影是一项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产业。

    包括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电影是一门融合了艺术、技术、传播与商业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形式和文化产业。“

    杨皓劈了啪啦说了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