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一百一十六章 犁庭扫穴(二十四)

    燕国四百一十五年春(625年)

    二月

    当燕国正在中原到处拱火,劝说天下群雄共同对付李唐之时。

    燕国自己的后院……起火了!

    燕属高丽的贵族们,再一次发动兵变,推翻了他们的国王。

    新的高丽国王登基后,便断绝了对燕国的朝贡,并且派出使者,想要劝说扶余和勿吉也加入反燕同盟。

    燕国在中原搞【反唐同盟】,高丽在东北搞【反燕同盟】。

    中原的唐朝,虽然威胁巨大,但目前距离统一天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暂时还不能对燕国产生直接威胁。

    而近在咫尺的高丽,则是卧榻之侧,让燕国贵族们感到不安。

    “高丽人忘恩负义,必须以雷霆手段镇压!”

    “通知扶余人、勿吉人,瓜分高丽!”

    高丽国原本是一群跪舔燕国的高句丽贵族建立,他们背叛自己的祖国高句丽,在高句丽的废墟上建立高丽,向燕国称臣纳贡,最后却又因为燕国的吸血太狠,导致他们想要反叛。

    三月

    燕国大军在沃沮港集结完毕,总计三万五千大军,其中包括三万仆从兵,以及一千禁卫军、两千贵族兵、两千行会兵。

    不仅如此,还有十门王者炮,以及两百颗铁弹,八百颗石弹。

    大军行至,燕国军队负责杀敌,仆从军则在燕国工匠的指挥下,修路铺桥,建造城堡。

    攻略东北诸多蛮夷,难度从来不在于打败他们的军队,而在于克服各种艰难的自然条件。

    由于这里山地丘陵众多,无法用船只运输基建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所以一路上,燕国军队还得顺带建造伐木场和采石场,探查周边山地丘陵中是否有铁矿。

    攻略东北与攻略中原的不同在于。

    东北这里地理封闭,只要攻略下来,基本就是燕国的,别的势力很难抢走,而中原四战之地,就算打下来了,也要同时防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敌人,后续投入太大。

    所以,对于中原这种四战之地,燕国的国策,是不对其直接占领,只扶持亲燕政权,方便燕国对中原吸血。

    而针对东北这个后花园,则相反,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步向前开荒,把燕国的统治范围不断变大。

    围棋里有个理念,叫作金角银边草肚皮。

    对于燕国来说,海外是金角,东北是银边,中原是草肚皮。

    海外的地,开荒发展了,基本不可能被抢走,所以发展优先度很高,而中原的地,就算打下来了,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某个崛起的中原王朝夺走,就算发展了,也是给中原王朝发展,白白给别人做了嫁衣,所以干脆不发展。

    又一年后

    燕国四百一十六年秋(626年)

    燕军一边打一边铺路,沿途的树林都被砍伐一空,沼泽也被排水晒干,在潮湿的沼泽地上,覆盖上一层干燥的石土。

    沿途建造了五个城堡小镇,每个小镇能住两百多人。

    为了鼓励燕国本土的百姓迁徙到新开辟的领地居住开荒,燕国一如既往地用终生免除赋税作为诱惑,同时还有终生免除徭役。

    只要是迁徙到这些新开辟领地的百姓,一辈子都可以不用承担赋税徭役,从他们的第二代开始,才需要向朝廷承担义务。

    新开辟领地的移民,可以有各种优惠政策,而生活在燕国本土的居民,则饱受各种剥削。

    燕国朝廷要的就是这种待遇差,通过这种待遇差,引导百姓自愿前往边疆荒凉之地,为国家开垦荒地,不要老是待在本土过度开发。

    可以说,燕国的国策跟东汉比,是完全反过来的。

    东汉朝廷对待边疆百姓非常苛刻,对待中原的百姓虽然也苛刻,但没有边疆那么苛刻,导致东汉百多年时间里,边疆百姓总是想方设法地迁徙到中原,最后的结果就是,边疆大片地区成为了无人居住的荒地,这些无人居住的荒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胡人的栖息地。

    胡人甚至不用进攻汉朝,只要等边疆汉人自己迁徙到中原后,就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地占据汉朝边缘地区。

    河套、河西等地,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胡化,到了汉末时,河套已经看不到汉人了,而河西,胡人数量居然比汉人还多。

    东汉朝廷这么做的本意是,把人口都集中到一起,更容易控制,不会在边疆形成大的割据势力,本质上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

    燕国并不在乎地方势力做大,反而贵族们害怕中央势力做大,所以,燕国的人口都是越分散越好,不要过度集中在首都附近。

    五个小镇只是作为初始人口,他们将自发地开垦农田,并且捕捉附近的土著人等农奴,燕国朝廷还会定期派遣工匠和奴隶们,过来扩大小镇的面积,移民更多人口。

    为了鼓励移民开垦荒地,燕国很早就取消了田亩上限,无论是谁,都可以无限拥有土地,土地兼并也是自由的,如果你不小心破产沦为流民,那就是你自己偷懒不努力,这种人,活该卖身为奴。

    为了打击懒惰的国民,燕国朝廷严令禁止施舍、救济、赈灾。

    各地官员,想要赈灾,需要上报九卿,而且,九卿大概率是不会通过的,只有出现大规模叛乱风险时,九卿才有可能同意赈灾。

    “百姓如果在自然灾害中破产成为流民,那么,他们需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养活自己,而不是总是想着让朝廷去赈灾救济他们,有这种想法的百姓,都是没有良心的百姓,不懂得感恩朝廷!”

    “燕国,不养闲人!”

    “无论是谁,都必须创造价值,不能天天躺在路边,等待别人的救济施舍。”

    “一切的施舍者,搞粥棚救济者,都是在纵容懒惰这种不良风气,大燕朝廷将会严惩这种败坏社会风气的邪恶分子!”

    在不赈灾救济上面,燕国与隋帝国的两代皇帝出奇一致。

    不过区别在于,燕国不救济,是担心国内会产生好吃懒做的刁民。

    而杨坚不救济,只是单纯地舍不得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