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四友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论农事

    “春耕怎么样了。”

    北海国内,崔钧看着唯一留在自己身边的重臣邴原,听说贾逵为了此事都累到了,王脩也被刘备借用了过去,孙邵更是吃住都在齐国……

    这段时间大家都太忙了,没人注意到春雨已经不再绵密,那迎春的花儿已经盛放,似乎悄然跳过了初开的年岁。

    关于黄巾的安置,切实牵动了整个青州的人力物力。

    “君侯,如今算是安定下来了,而且这先开垦再分田的策略也行之有效,算是未曾影响春耕,晚个五六天播种倒也没什么影响。”

    “玩个五六天啊……要不我来试试施肥?”

    “施肥?”邴原又从自己家君侯口中听到了一个新鲜词汇,“这施肥二字,何解?”

    “人有五谷轮回,草木自然也需要汲取养料,虽然草木是天生地养,但这植物所需的养料,我等也可以手动提供。”

    “君侯果然大才,却不知这草木养料,乃是何物?”

    “我不是说了么,五谷轮回,你这么聪明应该听得懂轮回是什么意思。”

    崔钧给了邴原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他也在试探,如今大汉的百姓能否接受施肥的事实。

    他可是有印象的,小时候家里院子种点菜,看着爷爷浇粪水可是闹了几天的绝食。

    “君侯说的不会是……粪土吧,那等腌臜之物?”

    果然,崔钧在邴原的眼中只看见了果断,他果断地没法接受崔钧提出的肥料办法。

    “除了粪土还有草木灰,秸秆焚烧之后之灰,便是最初的肥料。”崔钧想了想还是先把草木灰搬出来,这个东西接受度要高出来不少。

    “理应如此,这草木灰即是草木之尸,但……那同样是无数百姓取暖之物,若是用来肥地,也不知百姓愿不愿意。”

    草木灰的概念此时还没有明确,但是秸秆那绝对是民间的战略物资,这东西打碎了可喂牲畜,点燃了可以做热饭,似乎不管怎么做,都要比最直接烧了扬地里作肥料更有价值。

    “是啊,秸秆对于我等而言,驽马之食都嫌低贱,可对于百姓,恨不得把秸秆榨出汁来。所以最根本的肥料,还是人畜粪便这类对人无甚用处之物。”

    “只怕百姓难以接受……”

    “我先写一部办法,包括堆肥、沤肥、施肥,你差人联系我的试验田,一切以试验田的结果说话。至于说服百姓,让刺史府写一份文书,最好能引经据典,写的玄乎一点。”

    “这该如何引经据典,君侯这不是为难在下?”

    邴原都要哭了,自己也算是青州名士,也算得上博览群书,纵然才学不敢比肩海内大儒,但是也绝对称不上白丁。

    可就算是他,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崔钧所说的文书该如何去编辑。

    其实只要产量有所提升百姓就愿意做此事,但想要全民推广,首先得说服读书人。

    “《吕氏春秋·任地》有言: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仲任公《论衡》亦曾有云:“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力,以助地力……这增肥之言岂能无踪?”

    崔钧虽然嘴上这么说,其实他自己也对于此事不怎么看好。

    如今时代,农家肥的使用也不过是一种传言。

    一方面,没有堆肥沃肥的体系工作,肥料贸然撒上去,到底是收成暴涨还是直接将田苗旱死也是两说。

    崔钧可还依稀记得自己半袋化肥覆灭了家中一畦好菜的“光荣事迹”。

    另一方面这个观点也确实缺少理论支撑,纵然王充在《论衡》中有所言说,但王充本人的理论并不被大众认可。

    王充授业太学,博览群书,但终身难仕,终究是因为他的思想遭到了大众的抵制。

    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学批评家,更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如果要用今天的话来评论,那么他应当是一个公元一世纪的唯物主义斗士。

    对于如今的天人感应神学论,王充的态度便是无情地批判,导致他的观点不一定是佐证,甚至有可能《论衡》中的话会起到反作用。

    “难啊……”邴原想到了自己未来的工作,恐怕需要每天去研究古籍,需要从字里行间之间去找字眼来佐证自家君侯的观点。

    “此外我们可以委托他人嘛,一些孤本古籍,作者佚名也是常有的事情,对吧。”

    崔钧似乎提出了一个很危险的思路……文学造假。

    “君侯,我的名声会烂掉的……这……这岂是名士所为?”

    “你看看你,我们身为青州百姓的父母官,首先就要为民生考虑,为了百姓,牺牲一点名声怎么了?你看看康成公,为了茶水销路更好,连做三篇辞赋.。”

    “有没有一种可能,康成公是真的喜欢?”

    “这个我不管,反正我的需求就是这些,我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崔钧大手一挥不管了,他不管邴原的公文注不注水,反正自己的需求一定要得到解决。

    邴原最终沉默着一拱手示意自己知晓,摊上这么个主公只能感叹自己仕途多舛。

    “别这么丧气嘛,试验田里发生的一切都是要编纂成书的,到时新的《农经》问世,这里头保证有你的名字。这可是大功一件,我大汉子民不该挨饿!”

    “属下明白!”邴原的表情显然好了很多,“君侯志向远大,属下佩服。”

    “说什么志向远大,脑中有些零碎的知识罢了,若是不能让大汉百姓吃顿饱饭,倒是我有些对不起百姓了,也对不起去年的约定。”

    “君侯的君子之约?属下可否细闻?”

    “兴汉祚、富汉民。”

    “君侯,若是汉祚不得兴?”邴原小心地问了一句。

    “那汉民就不需要吃饭了么?”崔钧叹了口气,“汉室不兴?那也得喂饱百姓,崔某何去何从都不重要了。不过崔某想知道,这汉祚难兴,到底是何人传的流言?”

    “禀君侯,这是从南边的行商人口中传来的,似乎是……传国玉玺出现了。”

    “在袁公路的地盘?”

    “是……君侯怎得知晓?那袁公路兵精粮足,眼下又得玉玺,各地已经有不少流言说他要代汉。”

    “一点小手段罢了,玉玺未必是袁公路可以承受的,南方……要变天了。”

    传国玉玺的出现,必将让占据淮扬的袁术野心更加膨胀一分,若是扬州南部从庐江到会稽这一大片土地也被拿下,恐怕仲氏王朝便要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