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刘老三

第七章 合作共赢

    正在组织村民们上河工的二叔听小孙子说家里来亲戚了,一阵迷糊,还以为是儿媳妇家来人了。

    叫来了副队长让他负责后续工作,自己抱着小孙子回家去了。

    到家见到了刘光福,才知道是大哥家老三来了,顿时开心不已。

    刘光福见状一阵诧异,本来还担心自家二叔不待见自己,看来人家已经把这事放下了。

    看来一切都是自家老头子以己度人,以为谁都跟他一样架子大,心里一顿埋汰。

    二婶也把信交给了二叔。

    看着手中的信,二叔激动的双手颤抖,眼角微红。

    颤颤巍巍的拆开信封,看完信里的内容,心中对大哥最后的一丝隔阂也渐渐消融,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在信中了解刘光福的来意语气温和道:

    “没事,大侄子,小麦村里都有,只不过你要的糯米咱们村不种这玩意而且北方产量可能跟不上的。”

    刘光福一听想想也是糯米在南方可以达到一年两收,而北方的糯米这时候产量少生长慢。

    沉思了一番问道:“二叔,那咱们村红薯有种吗?”

    “这玩意有,前几年饥荒就是靠这玩意挺过来的。”二叔一脸感慨的回忆着。

    “那行,把糯米换成红薯。这样的话一斤小麦要配上5斤红薯才行了。”

    一阵沉思,刘光福低头思索起来,心里念叨“红薯量大一斤小麦应该能出9两麦芽糖;思考完”便说道:“二叔你这样,这两天你给我弄100斤小麦和500斤红薯送我家去,这50块钱你拿着,不够的话到家后我再补给你。”说完掏出5张大团结递给二叔。

    二叔赶忙拒绝连连摆手:“不用不用,用不着这么多钱。镇里收小麦也就4分钱一斤,红薯就更便宜了,才3分钱一斤;咱们村里私下换小麦5分钱红薯4分钱一斤,用不着这么多勒,用不着这么多勒。”

    “没事没事,我要的量又不算小,而且我是每个月都要的不可能到时候让堂哥白帮忙啊,多出来的钱就算是咱们的运输费了;不过下次可就没有这么多了哈哈,以后咱们就按5块钱一趟怎么样?”二叔一听也没拒接应了下来,现场气氛显得分外相得甚欢。

    刘光福也是乐得合不拢嘴,心想这一趟真没白跑,一下子所有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便嘿嘿笑了起来。

    “对了,待会中午就在家吃饭了哈,陪你二叔喝两杯。”此时二婶突然说话打断了刘光福的贱笑。

    “那是肯定的,我今儿个啊!就没想着空肚子回去哈哈哈。”刘光福开心不已。

    二叔听这话,也只是看着自家婆娘乐呵呵笑着,一副都听你的架势。

    二婶继续安排道:“那啥,儿媳妇,待会你去大队里买只鸡回来再来瓶汾酒,今儿个高兴。”

    二叔儿媳妇一旁文静的点头笑着应好。

    只有小侄子听到有鸡吃,乐得在旁蹦哒个不停,围着一家人又转又跳的开心不已。

    刘光福也没阻止,跟二叔继续扯了会家常后问道:

    “二叔,听婶子说你和堂哥他们这时候还在上河工?这都快上冻了,还挖的动吗?”

    “害,咱们村不是靠近小清河吗,所以工程量大了点;隔壁小清河村都没停,我们刘家村不能被他们比下去了啊,而且明儿个开春了,这淤泥还可以肥田呢。”二叔满不在乎地说完。

    “这样啊!”刘光福心不在焉的回道。

    不知为啥听到小清河村总感觉有点耳熟,就是不记得在哪里听过,情绪莫名有些烦躁。

    “可不是嘛,要不是为了明年土地肥沃点。谁乐意啊,上河工又不是啥清闲活。前些年大家伙上河工也是为了冬天时候,给家里省两顿饭,多挣些工分,做到快上冻就停了,谁还会乐意多干啊。”二叔撇撇嘴。

    “那怎么今年?“刘光福听着这话这话一阵迷糊。

    “害,还不是咱们村的破烂刘去小清河村收货,发现那小清河村用淤泥沃土,粮食的产量年年比咱们村高,所以村里爷们也想试试。不然咱们还没注意原来这玩意儿铲上来还有这用处。“

    刘光福一听到这脱离了烦躁状态,带着好为人师的口吻说道:“嗯嗯,可不是嘛,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包括处在不断分解过程中的非腐殖物质和比较稳定的腐殖物质,对供肥,保肥,调节水质都有很好的作用呢。“

    “哦?光福你小子还懂这玩意?“二叔诧异了,瞪大眼睛看着自家三侄子。

    把刘光福看尴尬了:“这不二叔你一说才让我想起来了吗,以前读书的时候在书上看到的,不仅是淤泥,还有蚯蚓,鸡蛋壳都能起到很好的沃肥作用。“

    二叔一听猛的按住刘光福的肩膀激动道:“真的假的?这么多的东西可以肥田?还有啥啊?怎么操作的?快跟二叔说说,叔替咱们村里乡亲们谢谢你了。“

    “二叔,二叔别激动,坐下,坐下我慢慢跟你说。”刘光福被按的肩膀生疼,一脸痛楚。

    二叔赶忙松手挠着头歉意的道:“啊,不好意思大侄子,太激动了。你说的这些可都是能活命的事情。这几年大家都饿怕了,要是真可行的话,那乡亲们就多了一条活路啊!”

    说着满脸泪痕语带哽咽继续道:“咱乡亲们苦啊!!!每年都吃不饱穿不暖的,还要在地里刨食。前几年老天爷不给活路,咱们村就差吃观音土了大家听说别的地方饿死人的事都有呐。”

    刘光福听二叔这一番话,想到这一个月经历与看到的种种,和后世对比一下。颇为认同点头感叹:“唉,二叔那是我不经意在书上看到的,一下子我也不记得全部了;不过,村里可以弄一块试验田,在田里养一些蚯蚓试试看,要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样可以加快他们的繁衍与生存,才能起到很好的肥田作用。要是成功的话大家就不需要只盯着土里那些吃食了,可以养些鸡鸭鹅,蚯蚓可是很好的饲料。”

    二叔擦拭着眼角,满脸希冀看着刘光福语气也开始轻快起来:“好好好,要是真能这样那可就太好了,不过蚯蚓是啥玩意啊???”

    刘光福忘了蚯蚓是以前南方的说法,思考了一会儿回到:“就是蠼群(qú-qùn)。”

    二叔眼前一亮:“哦,蠼群啊。爷们上河工这玩意很多啊,这玩意不就钓鱼的时候挖点吗,原来还有这个用处啊!”

    “那是,不然为啥河边的植物长得茂盛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用处,你可别小看了它们;要是养殖的好咱们刘家村可就火起来了,到时候年年可以吃鸡蛋,吃肉。”刘光福道。

    二叔听罢,起身就准备去坝上,说要趁着现在多弄些蠼群回来好养活。

    刘光福制止了他,“现在大冬天的本来蚯蚓就不活跃,这要是扒拉出来那不死的更快。”

    告诉他只需要集中几个地方把他们正常留在河边就好了,开春后再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