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明

第二十三章 满桂大战皇太极

    随着塞枯的跪地投降,清军的士气终于被瓦解了,纷纷放下了武器,选择了投降。

    而袁崇焕没有时间一一甄别这些俘虏的成分。

    他必须抓住战机,迅速北上,和满桂一起包夹皇太极。

    若不是此次回援所带之兵力太少,而京营又过于拉胯。

    袁崇焕还真有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满桂咬住皇太极,袁崇焕从侧后包围。

    以宣大兵和关宁军为主力,京营在后面打打酱油撑撑场子,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可眼下的条件并不足以支撑袁崇焕的战略构想。

    现在只能配合满桂的宣大兵,暂且击退皇太极,此后之事,此后再议。

    “赵文,你带着你的炮营和我一同北上安定门,申甫和京营负责收拢俘虏,打扫战场。”

    “赵文你准备准备,两个时辰后,全军出发!”

    “卑职遵命!”

    赵文颇有些苦笑着接受了袁崇焕的军令,看着脸上颇有些不自然的申甫,赵文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毕竟这位可是手握重兵,督理京师战事的袁崇焕大人啊。

    兵部都没几个人愿意鸟游行僧人出身的申甫,更别说向来自视甚高的袁大督抚了。

    这不给这样总给赵文一种既视感。

    严厉的上司袁崇焕霸占了下属申甫的最爱,申甫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疼痛。

    有点太出生了。

    袁崇焕还是没有给赵文躲在卢沟桥的苟且的机会,他严令赵文做好拔营北上的准备。

    现在的关宁军已经过了一整天的休整,战斗力和精神气重新恢复了很高的水准。

    只不过关宁军缺乏重武器,尤其缺乏火炮,而赵文这里却有着不少的火炮,足够野战使用。

    袁崇焕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带着赵文一同北上,其中还有一层考虑也是培养培养这个熟练使用炮兵的京营军官。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击败了岳托之后,关宁军缴获了足够多的牲畜马力。

    多余的马力完全足够关宁军携带火炮一同北上。

    按照袁崇焕的命令,赵文早就已经做好了拔营的准备,还搜罗了申甫军中所有的铅弹和火药。

    其他几个千户也是敢怒不敢言,谁让赵文现在的后台是袁崇焕呢。

    还没有来得及和这几个常常来找自己一起逛郭晓赌坊的千户告别,赵文就必须率军北上了。

    时间不等人。

    此刻在京师郊外的战场之上,有两只军队都在狂奔。

    岳托的镶红旗,袁崇焕的关宁军。

    速度倒是不相上下。

    在这两支军队狂奔的时候,满桂同样在安定门前大战着满清皇帝皇太极。

    宣大兵疲惫不已,接连的苦战让满桂叫苦不迭,有时候要一日八战才能打退皇太极。

    而皇太极的八旗兵无论是士气还是装备都优于满桂。

    满桂唯一有的优势,也只有占据了有利的地形,还有安定门上的大炮支援。

    要是门上的大炮能够打得更准一些,满桂也会谢天谢地。

    这些疏于训练京营炮兵一个个都如同惊弓之鸟一般,看到清兵进攻手抖得比帕金森还严重,打出来的炮弹比满桂撒尿的时候想尿进洞里还歪。

    有一发炮弹还差点打中了他,幸好他身法够好,马术够强,这才没被友军给一炮打死。

    “妈的,难道京营都是些不经训练的懒猪吗!?”

    只不过这也不能怪这些可怜的京营兵,长官吃空饷吃了个爽,用来训练的火炮质量极差,动不动就要炸膛。

    这谁还敢训练啊,谁都巴不得让自己里的火炮八丈远,免得还没见着敌人呢,自己先为国捐躯了。

    在最前线的麻登云,率先遭到了豪格和阿敏的猛烈进攻。

    汉八旗披甲人试探进攻,在探查清楚虚实过后,便是满八旗重步兵的疯狂进攻,麻登云甚至差点被打穿。

    安定门前一日八战,到最后,麻登云都要自己披甲上阵,鼓舞士气。

    求援的文书更是发了一封又一封,不过满桂没有急于增援。

    若是被皇太极看出了宣大军和京营的虚实破绽,到时候所面临的进攻压力会很大。

    麻登云在前线苦战的时候,满桂也没有闲着,在夜里组织了数次袭营,虽然只得手了一次。

    但是也是一场久违的胜利,提振了士气。

    只不过第二天等待麻登云的,则是八旗兵更加猛烈的进攻。

    连战数日,数千具冻在风雪之中的尸体都变成了冰棍,暂时不用担心疫病传染的危险。

    等到风雪大到无法进攻的时候,满桂这才有了喘息之机,赶忙把麻登云换了下来,上了一支生力军。

    麻登云下来的时候,已经负伤,无力再战。

    满桂叮嘱他的爱将好生修养伤势,心里却充满了担忧。

    他现在只希望能够等到勤王军的到来,能缓解自身的压力。

    只不过在风雪之中休整的同时,各地的军报都送到了满桂这里,其中有一场不大不小的胜利引起了满桂的兴趣。

    有一小支明军在风雪之中主动出击,歼灭了一支蒙八旗追击赵率教残兵的部队。

    满桂摸摸胡子,心里充满了赞赏:

    “抓住了蒙八旗最为疲累之时,敢于主动出击,不仅解救了赵率教的残兵,还全歼这支迷路的蒙八旗小部队。”

    这后生还真是有点意思。

    满桂的眼睛里颇有些欣赏的意味,子萨尔浒以来,已经没什么足够让人侧目的年轻军官了。

    祖大寿倒是老是吹嘘自己的侄子吴三桂多么多么神勇,满桂则是嗤之以鼻。

    你倒是带一支新兵出来练练,没了关宁军,你吴三桂还能这么神气?

    对于这些辽东将门出身的年轻军官,满桂向来是不屑一顾的。

    他自己就是草根出身,发迹于行伍,他知道要从零开始培养一个合格的军官有多么困难。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可不是说着玩玩的。

    不学无术的将门子弟垄断了辽镇的军官职位,辽军更是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一股子腐烂的气味。

    满桂很不屑,因为他当年和袁崇焕不合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不惯那些不学无术的将门子弟也能指挥部队。

    如今竟然有一支京营的部队也能主动出击了。

    满桂心里大喜过望,并且暗自盘算着:

    “得把这小子给挖来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