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元末种粮食

第二百零三章 国号为楚,年号龙兴

    按照江都军的传统,每次大战后,都会举办封赏大会。

    然而这次张阳泉却迟迟没有封赏诸将,因为他已决定称王。

    以前不称王,是怕引起朝廷注意。如今元廷已无力征讨,称王利大于弊,能聚拢人心,也能提振声势。

    关于称王之后的王号、国号、年号和日期,张阳泉多次与手下官员商议,却一直没有敲定下来。

    今天的集议正是为了商议此事,同时将江都军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与众大臣们商议一番。

    集议时间在下午未初,距离未时还差一刻钟时,张阳泉和秦苓君一起进入总管府大堂。

    台阶下,文武官员们早已到齐,同时出列见礼。

    张阳泉在上首主位坐下,伸手道:“不必多礼,大家都坐下说话吧。”

    左右各有一排椅子,文官都坐在左边,以郭念生为首。武将坐在右边,以徐百升为首。

    秦苓君坐在张阳泉旁边一张小些的椅子上。

    张阳泉看向一众武将,见他们大多一副猴急的模样,微微一笑,道:“今日集议的第一个题目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先商议王号和国号,谁有好的提议只管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忌!”

    “我们武将也能提意见吗?”王大坐在右手第五位,抢着问道。

    “当然!”

    王大喜道:“王号叫‘武王,国号就叫大武,您觉得怎么样!”

    张阳泉还未说话,孙弘直摇头道:“王将军,国号和年号不可随便取,否则会成为天下笑柄!”

    王大瞪眼道:“‘武王听着多威风,怎么就会成笑柄了?”

    孙弘不想跟王大胡搅蛮缠,朝张阳泉拱手道:“属下以为,应该取王号为‘宋王,国号为宋,天下百姓都盼着反元复宋,如此能收获天下民心!”

    王蒙捻须道:“孙同知言之有理!宋乃我汉人最近的一个朝代,天下汉人无不怀念着宋朝光景。据说韩山童起义时,便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总管可效仿之!”

    张阳泉面无表情,一声不吭。

    马玉麟冷笑道:“宋朝被蒙古人打败,长期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皇帝昏庸,女干臣当道,取这个国号不是自取其辱吗?”

    张阳泉鼓励道:“马推官有何建议?”

    孙弘和王蒙见张阳泉这般态度,便知他不喜‘宋,便不再多提。

    马玉麟昂首道:“我军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江南,所以应该以此为准心,王号取‘吴王,国号取‘吴,如此方能笼络江南人之心!”

    张阳泉又不吭声了。

    方远见此,大声道:“正所谓破而后立,没必要非要用前人的国号!”

    张阳泉忙问:“方叔有何建议?”

    方远道:“易经之中,乾为首卦,向来有乾为天、为君、为父等说法,何不取王号为‘乾王,国号为‘大乾?”

    张阳泉顿时有些心动。

    罗贯中急忙道:“不可,蒙古人建立元朝,取的就是易经之中的乾元之意,我们若以‘乾为国号,岂不令世人误会!”

    张阳泉愣了一下,问道:“那罗判官有什么建议?”

    罗贯中沉吟道:“我以为‘宋、‘吴都可选择!如果总管不喜这两个国号,也可以取‘楚!”

    与宋吴相比,楚这个称号倒是令张阳泉还能接受,某种意义来说,他也算出生在荆楚之地,于是问道:“楚有什么寓意吗?”

    罗贯中忙道:“楚之本意,是走到森林中建立家园,所以用作国号,非常合适!”

    张阳泉左右看了一眼,道:“诸位以为如何?”

    文官们都还能接受,武将们也没有反对。

    张阳泉遂道:“既然如此,王号就选择‘楚王,国号为‘楚,接下来商议年号和日期!”

    孙弘道:“日期可以选在下个月六月初六,天佑节!”

    张阳泉道:“可以!”

    郭念生提议道:“年号就用龙潭吧?”

    张阳泉愣了愣,转头看了秦苓君一眼,两人对视一笑,这个年号倒很有象征意味。

    罗贯中见张阳泉似乎就要答应,赶忙道:“以前我军就像困在水潭中的游龙,如今龙出于潭,不如用‘龙兴为年号!”

    张阳泉看向郭念生,后者沉吟了一会,笑道:“龙兴确实比龙潭更合适一些!”

    张阳泉朗声道:“好,年号与日期也都选定,距离大典还有大半个月,就由郭副总管、罗判官、马推官三人准备。”

    三人同时出列:“属下领命!”

    张阳泉又道:“现在开始第二个议题。这个月下旬,就到了播种晚稻的时节,这次要在江都、通州、真州和泰兴都种上晚稻。在封王大典之前,这是头等大事!”

    众官员齐声应命。

    “如何分配差事,还请总管示下!”一名矮黑男子拱手问道,他是司农局的监丞,名叫袁石。

    张阳泉看了他一眼,道:“江都还是由你主持播种,通州由王监丞负责,真州交给孙同知,泰兴由何馆主主揽。”

    四人齐声道:“属下领命!”

    张阳泉又道:“你们每人可以在总管府挑选两名副手,总管府的事务可以先放在一边,务必要主持好这次的栽种工作!”

    “是!”

    张阳泉目光又回到右边,朝众武将道:“第三个议题是对江南用兵的事,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山猪赶忙道:“总管,属下以为可以从通州渡江,攻打常熟,然后再大举进攻江左!”

    张阳泉站起身,走到墙边,墙上挂着一副巨大的舆图,秦苓君和众官员也都起身,围了过来。

    张阳泉拔出腰间长剑,递给山猪,道:“你说详细一些!”

    山猪恭敬的接过,然后走到舆图前,用剑尖指着通州,朝上方划了一个圈。

    “大家请看,从通州出发,打下常熟,就能彻底封锁住元廷的海运。然后再以常熟为中心,攻打太湖以东的江阴路、平江路、松江府、嘉兴路、杭州路!”

    袁石欣喜道:“这些地方土地广袤,尤其是平江路,比扬州更适合栽种粮食,若能打下来,田税必能上涨几倍!”

    张阳泉点点头。

    这正是张士诚的发展路线,正是拥有这片富庶的土地后,他才一跃成为起义军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方远皱眉道:“常熟守军有五万多人,只怕不易攻打!”

    “刚、刚刚得到消息,杨完者已经被调到常熟!”耿四提醒道,他在外面说话时已经不结巴了,然而在张阳泉和秦苓君面前,还是忍不住犯老毛病。

    王大奇道:“杨完者是谁?没听说过啊!”

    耿四道:“杨完者就是杨通贯,他几天前被鞑、***皇帝赐了名!”

    王大下意识摸了***口,那日被杨通贯打伤的地方,现在还在隐隐作痛!

    李二表情凝重地道:“如此来看,想打下常熟并不容易了!”

    山猪沉声道:“杨通贯强在陆战,水战并不需近身厮杀,我们有火炮优势,并不惧常熟水军。”

    方远道:“以前我们是守城,现在却是攻城,杨通贯若是不和你在海上打,固守常熟城,你如何打下城池?”

    山猪道:“我们可以断了他海运,不怕他不出来!而且江左一带除了常熟有重兵把守,其他地方都兵力薄弱,只要打下常熟,便能一鼓作气拿下大片土地!”

    赵德胜突然道:“海上不比江河,宽广无比,元军可以走其他海运路线,你未必能够截断下!”

    山猪道:“海运本来就风险巨大,离岸越远,风险还会增加,只要我堵住近岸海道,十次海运起码会有五次出事。到时候***皇帝必定震怒,逼着杨通贯主动与我海战!”

    张阳泉见山猪对每一种情况都了然于胸,显然已经考虑此事很久了,遂问:“你需要多少人马?”

    山猪迟疑了一会,道:“两万水军便足够了,不过需得每艘船都配上六门火炮!”

    张阳泉愣道:“那要多少火炮?”

    山猪道:“四百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