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元末种粮食

第五百零八章 张皇帝请将

    出了林子后,视野豁然开朗,前方出现一座湖泊,正是邵伯湖。

    张阳泉站在湖岸边,抬头看去。

    只见湖边的树木映照在水面上,将湖水也变成了金黄色。

    金黄色的湖面上,可以看到一艘小舟正漂浮在湖心,小舟之上是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夫。

    舟首蹲着四只黑色的鸟。

    忽然间,四只鸟一起飞到空中,旋而俯冲而下,脑袋撞在水面之上。

    当它们再次展翅飞起时,其中两只黑鸟嘴里已经多了两条肥硕的大鱼。

    捕鱼成功的黑鸟回到小舟上,将两只鱼吐到小舟上的大竹筐中。

    另外两只失败的黑鸟,还在不断的撞击水面,为主人捕鱼!

    张阳泉看得啧啧称奇,道:“那是什么鸟?竟能帮助渔夫捕鱼?”

    秦苓君眯着眼道:“那叫鸬鹚,又叫鱼鹰,是很多渔民的好帮手!”

    突然间,远处传来一道高吟声:“一般毛羽结群飞,雨岸烟汀好景时。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鹚饥!”

    两人寻声看去,不远处湖岸边站着几名青年男女。

    他们在湖岸边结了一个帐篷,旁边还有几辆华贵的马车,似乎是来踏秋的富家公子和小姐。

    张阳泉望着他们一片嬉闹,不由感叹道:“年轻真好啊!”

    秦苓君轻轻一笑,道:“夫君,你比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小一些吧。”

    张阳泉叹了口气,他确实还很年轻,但经历的太多,心态已经老了,很难像他们一样无忧无虑的踏秋。

    两人沿着湖岸北行,张阳泉目光紧紧盯着湖岸边,似乎在找什么人。

    秦苓君忽然道:“夫君,其实军中那些千户、牙将之中,也有很多优秀将领。”

    张阳泉点头道:“我知道,但是要把他们找出来,太耗费时间。眼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还是太少了!”

    前几日,徐百升传来奏报,里面提到一个问题,说军中下层将领不缺,但比较缺少独领一军的大将。

    如今江都军的地盘,已经扩充到全国,需要镇守的地方也更多,所以他希望张阳泉多调一些将领过去。

    张阳泉与大臣们商议后,也挑选出几名将领,其中刘伯温举荐了一人,张阳泉最为在意。

    那人叫王溥,本是陈友谅部将,当初曾率领十几万大军归降。

    与其他归降将领不同,王溥投靠江都军后,立刻请求解甲归田。

    张阳泉封爵之时,按照功劳给他封了一个建昌侯。

    只可惜王溥得了爵位后,依然不愿出仕,张阳泉也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沿湖行走一阵,湖道忽然变窄,远处水波渺渺,出现一座更更大的湖泊。

    那座大湖便是高邮湖,与邵伯湖之间,由一条狭窄的水道相连,水道是人工挖成。

    水道上有两座桥,一座比较窄,也很破旧,是以前的旧桥。

    旧桥旁边,另修了一座新桥,桥面光滑,由水泥铺就,桥侧刻了三个大字,邵伯桥。

    新桥下方,一名戴着斗笠的男子,正坐在湖岸边钓鱼。

    张阳泉与秦苓君对视一眼,一起走了过去,来到斗笠男身后。

    “兄台,收获怎么样?”张阳泉搭话道。

    斗笠男头也不回,淡淡道:“本来应该不错。”

    张阳泉奇道:“本来?”

    “我好不容易下了饵食,将鱼都吸引过来,却有一个莽撞汉突然出声,将鱼吓走了,你说还能够好吗?”

    秦苓君“噗嗤”一笑。

    张阳泉也笑了,走到斗笠男身后,淡淡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兄台虽然失去那些小鱼,却钓到一条大鱼!”

    斗笠男问:“大鱼在哪?”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斗笠男微微一愣,终于转过身来,瞧见张阳泉和秦苓君后,脸色大变,急忙抛下鱼竿,躬身下拜。

    “臣王溥拜见陛下,拜见皇后娘娘!”

    张阳泉走过去将鱼竿捡起,颠了颠鱼漂,微笑道:“建昌侯好自在啊,躲在这么一处好地方钓鱼!”

    王溥苦笑道:“臣也就这么一点小爱好。”

    张阳泉斜了他一眼,道:“我听说优秀的将军,不仅能打胜仗,对沙场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碌碌一生!”

    王溥低声道:“卑职原本只是一个普通渔民,机缘巧合才成为将领,并不是陛下口中的那种将军!”

    张阳泉道:“陈友谅也是渔户出身吧?”

    王溥道:“是的,汉王和丞相都是渔户出身,不过他们胸怀大志,并不满足做一个渔户!”

    张阳泉知道他说的丞相是倪文俊,目视着他,道:“你呢?”

    王溥低头道:“我喜欢这种水乡生活。”

    “所以我请你回军营的话,你还是会拒绝?”

    王溥头压的更低,道:“是的。”

    张阳泉抬头望着湖面,缓缓吐出一口气,道:“建昌侯,我们跑了近一百多里,来这里请你,你却一口拒绝,这太说不过去了吧!”

    王溥心中一凛,咬牙道:“卑职确实不愿再上战场,请陛下恕罪!”

    张阳泉道:“嘴上请罪,太没有诚意了!”

    王溥一愣。

    张阳泉将鱼竿交还他手中,笑道:“赶紧钓鱼吧,多钓几条,待会请我们吃一顿,这样还差不多!”

    王溥眼中闪过一道亮光,微笑道:“卑职别的不敢夸口,最善煮鱼汤。只要陛下和娘娘不嫌弃,卑职愿尽地主之谊。”

    王溥的家就在邵伯村。

    他虽然在朝廷没有实职,但毕竟是侯爵之身,每年都有食禄,是邵伯村第一富户。

    王溥妻子是湖广襄阳人,出身本地大户郭氏,是一位大家闺秀。

    后来倪文俊做主,将郭氏许配给王溥,夫妻十分恩爱。

    很多人都说,王傅对倪文俊忠心耿耿,就是因为倪文俊帮他找了个好女人。

    郭氏来到大厅向张阳泉夫妻行了一礼,就告退回后院了。

    王傅亲自端着一盆鱼汤来到大厅,给张阳泉和秦苓君各盛了一碗汤。

    张阳泉吹了吹,喝了一口,只觉味道鲜美,赞不绝口,很快便将一碗鱼汤喝完了。

    王溥又给他添了一碗,笑道:“陛下,我听说前线都是捷报,北伐应该很顺利,您为何突然想让我回军营?”

    张阳泉吹着热气,道:“正因为顺利,咱们的疆土大了,需要更多的将领来镇守!”

    王溥想了想,道:“陛下,臣想向您举荐一人,那人军事才能远胜于我!”

    张阳泉放下碗筷,问道:“谁?”

    “他叫张温,原本是我手下一名镇抚!”

    张阳泉道:“只是个镇抚?”

    王溥解释道:“其实他原本是我手下副将,因为一直劝我离开倪丞相,我非常愤怒,将他降为了镇抚!”

    叹了口气,接着道:“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确实比我高明,而且他也预见了陈友谅兵败!”

    张阳泉动容道:“此人目下在哪?”

    王溥道:“应该还在军营吧,我归降陛下后,手下将领都降了职,他好像被降为千户,听说归入徐元帅麾下!”

    张阳泉沉吟道:“如此说来,他就在北伐大军中了!”

    王溥道:“料来不错。此人年纪轻轻,却是我见过的人中,最有见识之人!陛下如果缺乏人才,何不重用他?”

    望楼上的风很大。

    这里是皇宫最高的一座望楼,方远站在望楼上,目光遥望着北方。

    每每想到前方将士们在浴血厮杀、收复神州大地,他浑身的血液就沸腾起来。

    只有站在这里,沸腾的热血才能慢慢平复下来。

    张阳泉提出北伐时,没有哪个武将不想参与其中。

    然而总要有个人留在枢密院,统筹大局。

    这是个谁都不愿意担当的差事,但又是个关键的差事。

    如果由文官担任,很可能给北伐拖后腿。

    所以方远自告奋勇,留在了枢密院。

    他虽有一腔热血,毕竟是个残废人,而且年纪也大了,宁愿将机会让给那些更有未来的年轻人。

    只要赶走蒙古人,让汉人翻身做主,他甘愿做这些最苦最累的活。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汉人终于又要建立一个新政权了!

    “方院使,陛下和娘娘来了!”下方忽然传来一道声音。

    方远微微一惊,快步下了望楼,来到枢密院大厅,只见张阳泉和秦苓君正围在沙盘边看着。

    这是个粗略的全国沙盘,上面插着红色小旗和蓝色小旗,分别标出江都军和元军占有的领土!

    方远上前见礼,叙礼毕,张阳泉道:“方叔,我想查询一名将领的情况!”

    方远问:“陛下想查谁?”

    “那人叫张温,应该在徐元帅的本部麾下,你能找出他现在所在的位置吗?”

    方远道:“应该可以,陛下和娘娘请稍候,臣去去就回。”转身离开大厅。

    两刻钟后,方远回到大厅,微笑道:“陛下,娘娘,臣查到了,那个张温在北伐期间表现不错,已经升为副将!”

    “哦,他现在在哪?”

    “正在候百四将军麾下听令,镇守庆阳府!”

    张阳泉点点头,道:“给徐元帅传令,告诉他张温可以重用。再给庆阳府的候百四传一道旨意,让他有事多与张温商议!”

    方远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