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从1258年秋泛起涟漪

第11章 流民

    刘宇轩画好了图,配上了文字。随后出门喊来了王义全和素娘,想了想,把王舒萍也叫回来了。

    四个人坐在桌子的四边,刘宇轩开了口:“我今天把周围都看了一圈,现在除了原先的100亩地不动。后来的1万亩荒地,没有树木,只有杂草的地方,我估计了一下,1500亩有余,暂时够用了。素娘,森林过段时间就不砍伐了。”

    素娘也没多想就应下了。

    刘宇轩继续说:“义全兄,我今天看到你们在练武功了,流民目前招募了多少人,具体说说,目前最多招1000名青壮。”

    王义全回答道:“我都招募的青壮的汉子,这两天有160人了。听村长说,周边的流民口口相传,有仙人下凡提供食物。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人过来,随着蒙军推进,战乱不断,逃难的百姓会越来越多。”

    刘宇轩追问道:“青壮160人了,他们没有家室吗,我看才50多个木屋。”

    王义全自信的说:“乱世人命如草芥,过来的流民其实不止这些,只是我优先留下了单身的青壮。”

    刘宇轩沉默了一会,建议道:“老人和孩子能在这兵荒马乱中活下来更不容易,兄弟们训练之余,多建一些木屋,尽量收留。”

    王义全顿时正色道:“好,属下一定照办!”

    刘宇轩继续说:“老人孩子没有威胁力,只要能过来的,尽量都留下来。只限制青壮,不要超过1000人,免得蒙古军没打来,我们被朝廷灭了。知州王学坚是个好官,但他上面还有四川制置副使卢文德,这人是个小心眼的。卢文德军事集团的力量极其庞大,暂时我们不必招惹他。另外,兄弟们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目前粮食还够吃吗?”

    王义全回答了一句:“有饭有粥。”便不说话了。

    于是,刘宇轩问:“舒萍,我们还有多少大米?”

    王舒萍愣了一下,确定是在喊自己,便说到:“官人上次带了10,10吨大米,还没吃完。他们一人一天吃一顿饭,一顿粥,一共7两米。这人数,今天才160的,昨天107。”

    刘宇轩夸奖道:“对,以后我们尽量用天界单位统一表述,这样我两界来回也好计算。还有9吨多大米,够吃就行了,以后等人多了,专门安排人统计。你只需要负责汇总数据就行。一天才2顿,有点少。战士们一顿粥,两顿饭,基本的三餐要保障的。另外一个月每人发1两银子。”

    刘宇轩说完,给了王舒萍,素娘和王义全每人一本软面抄,两支中性笔。

    “以后有什么情况,需要记住的,可以先记下来。暂时就先用本子和笔。”刘宇轩说。

    刘宇轩把之前画的图拿给素娘,并说:“暂时就按这个图规划,等会我骑自行车带你到实地,依次做好标记。以后搭木屋就在我指定的那个区域搭。训练也在指定的区域内训练。”

    素娘点点头应了下来。

    刘宇轩想了想,又对王义全说:“武器我过段时间从天界带下来,另外还有一批神器。神器的使用,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训练方式。等会我跟你去兄弟们那边,把训练的视频给你们先看看。”

    王义全也点头表示答应。

    “领地内的内务交给素娘,军务交给王义全,我不在的时候,一切事务由王舒萍决断。暂时就这样吧,我们先看两个神器。”刘宇轩说完拿出了一个无人机和4个对讲机。

    刘宇轩先用遥控器,操作无人机。

    等无人机飞出木屋后,把遥控器给王舒萍操作。

    王舒萍玩了几分钟就熟悉了,然后把遥控器交给了素娘。

    素娘也玩了几分钟上手了,最后把遥控器交给了王义全。

    王义全玩了几分钟就明白这神器意味着什么,高端的斥候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拍照拍视频。

    因为暂时先没法充电,刘宇轩又换了个新的无人机给王义全,试用的这个只能再飞1小时了,先留家里。

    “这个就是无人机,我们都会用了,接下来这个叫对讲机。”刘宇轩说着帮他们分别打开了。

    对讲机待机时间30天,完全可以先用起来。

    刘宇轩讲解了对讲机的用法和按键操作。三人很快的掌握了,这种能50公里清晰对话的神器。

    土豆还有一些没挑完,素娘和王舒萍带人去继续挑土豆。刘宇轩则跟王义全来到流民的营地。

    王义全先把两件神器收好,然后把人都集中起来。

    160人,说起来只是个数字,实际人齐了,也是一大片。

    刘宇轩想说点什么,但是一下看到这么多人,又想不出好词。憋了一会,开口道:“大家好,大家辛苦了。我从上界带来一些土豆,能让大家饿不着。来一半壮汉帮我搬运土豆,其它人继续训练。”

    说完,刘宇轩转身往大树那边走去。王义全按吩咐安排了一半壮汉跟随着,余下的人继续训练。

    刘宇轩带着两台铲车回到了玉龙新村山顶。

    没几分钟,第一辆卡车来了,老板打了个招呼,30吨,问卸哪。

    刘宇轩手往空地一指,卡车开过去,呼啦,没2分钟,货卸完后,开跑了。

    第二辆,第三辆,第四辆,如法炮制。只是重量多少不同。

    然后刘宇轩就操作电动叉车直接过去一铲,再来一个叉车,一铲。刘宇轩稍微整理一下铲车,一起开到树下,自己人绕树,卡位一摸叉车,到达南宋。

    这边的兄弟就一个个上去扛起来送到素娘那边仓库。

    刚开始几趟效率高,最后一趟,人力把有点散开的搬了一下。

    120吨土豆,居然一个人也运过去了。叉车的正确用法省了太多力气。

    南宋这边人多力量大,但节奏被刘宇轩拖着,也忙到了晚上才搬完。

    素娘把白天挑出来的瑕疵土豆分给壮汉们一个人带2个回去烤着吃。

    刘宇轩也拿了一些,带回去去皮,切丝,炒鸡蛋。

    美美的和王舒萍吃了晚饭,散了散步。

    没有电的生活,刘宇轩不想坐3年牢,直接回自己的被窝睡了。

    南宋1258年9月17日,刘宇轩早早起来,先煮了一锅粥。

    拿了个陶罐,舀了一些面粉,打进去4个鸡蛋,加了一点水,开始和面。

    待到筷子上能缓缓往下流的浓度,加入适量的食盐,不仅可以增加底味,还能使做出的饼更有劲道。

    起锅烧油,油热以后,调好面糊的往锅里倒一个圈,中间厚一点,一圈周围薄一点。

    不一会,面饼熟了,盛到大碗里。

    再依次倒油,下面糊,做了满满一大碗面饼。

    然后准备去喊素娘他们吃早饭。却看到有些手足失措的王舒萍早就起来了。

    刘宇轩:“早呀,来吃饭吧,我去喊素娘跟狗子。”

    王舒萍满怀歉意:“官人辛苦了,这些活奴家可以做的。”

    刘宇轩不在意的说:“没事,我们都可以做。”说完就出门了。

    王舒萍愣在原地,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这神仙,什么活都做,也太好伺候了。

    等到素娘跟狗子也跟着刘宇轩一起来到木屋,王舒萍连忙招呼素娘跟狗子一起坐下,又给他们各自盛好粥。

    刘宇轩还拆开了一包榨菜,一群人美滋滋的吃着粥,吃着香喷喷的鸡蛋饼,不时还夹一两根榨菜。

    等吃完早饭,狗子去了王义全那边训练。

    王舒萍则和素娘一起把碗收了,然后去组织人手继续挑土豆。

    刘宇轩则在家里手机插着充电宝,没法刷短视频,就看之前下载的资料。

    看了一会,又觉得没有网络的时代,太漫长了。

    刘宇轩干脆跑出去跟士兵们一起锻炼身体,晨练完了,就跟着一起搭木屋。

    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战火所到之处,无不生灵涂炭,无数家庭被迫背井离乡,成为了流民。这些流民,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行李,辗转于荒野、山林、城镇之间,寻找着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的面容憔悴,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时刻面临着饥饿、疾病、抢劫、甚至被俘虏的危险。

    在战乱之中,流民们的生活异常艰难。有时,他们会在城镇里找到一些临时的工作,如搬运货物、修建城墙等,但这些工作往往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而在荒野之中,他们只能依靠采摘野果、猎杀野兽等方式来寻找食物。

    流民们所经历的心理煎熬更是无法言喻。他们不仅要面对生活上的艰辛,还要承受着家园被毁、亲人离散、未来无望的巨大压力。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无助和绝望,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终于,刘宇轩看到流民初到的样子了。这是一个听着此地有仙人守护的传说,从远处逃命而来的一家三口。

    三十出头的父亲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但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责任感。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保护家人的重担,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然而,他紧紧地咬着牙关,告诉自己必须坚强,为了家人,他要勇往直前。

    同样可能还没有三十岁的母亲,目光中透露出温柔和坚定。她心知肚明,流离失所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艰难。但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爱和勇气,为孩子们创造一片哪怕只是暂时的安宁。她默默告诉自己,无论多么困难,都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孩子们的眼神中虽然充满了恐惧,但他们也在努力克制着内心的不安。他们紧紧依靠着父母,心中涌起一股坚强的力量。他们知道,只有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

    在流亡的道路上,父亲不断鼓励自己,他想着家人的未来,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母亲则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传说中救苦救难的仙人能庇护他们。

    刘宇轩很庆幸昨天的决定,要不然这一家三口只有父亲能留下,而看他的样子是断然不肯舍弃家人的。

    等安置好这一家三口,就有青年搬来一袋大米给他们,然后主动来询问,男主人是参加训练保卫家园,还是务农。参加训练每天管3顿,而且每30天发1两银子。务农则有仙人提供的高产种子,土地产出上交一半。另外,帮仙人做工,每天补贴200文。

    男主人叫陆文博,咬咬牙要参加训练。

    在一旁听士兵宣传政策的刘宇轩却观察到这个男人双手白净,不太像农民,于是便问道:“陆兄弟,是不是读书人?”

    陆文博坦然答道:“不敢隐瞒,是读过几年书。只恨朝廷奸臣当道,报国无门,便在家开了个私塾做了教书先生。”

    “那好,这里的小孩以后你都帮忙教着读书认字。每月3两银子。”刘宇轩说完招呼道,“兄弟们,我们去盖个学校,往后让小孩都读书认字。我们总不能打一辈子仗。”

    呼啦啦一片人去盖学校了,也就是一个大点的木屋而已。

    1天时间,收了流民170人。其中老人30,小孩20,女人30,还有90人是青壮年男人。

    刘宇轩的青壮弓手也230人了。

    等到吃晚饭的时候,素娘让狗子来喊刘宇轩,说村长来了。

    王泰和不但来了,还跟从前一样,每次都跟着十多个壮汉。

    王泰和跟刘宇轩寒暄了一番,拉着手进了屋。壮汉们把抬着的东西送进来后,站门口守着。

    王泰和笑眯眯的说:“贤婿,上次还欠1000两黄金,这两天我到处张罗,先凑了500两送过来。当然了,这次主要是送瓷器过来,成都府那边派人送来的,不少是精品。只是希望下次能优先给他们100吨盐,价格照旧。”

    刘宇轩大概也知道是王泰和的大女儿传来的消息了。刘宇轩接过一盒黄金大概看了一下,先拿给王舒萍,后者双手抱着都有点吃力,送房里去了。

    然后,只见王泰和打开一个大箱子,里面碗呀,瓶呀,罐的,满满的。

    刘宇轩把手机拿过来,对照资料。先把这些瓷器简单过一遍,分门别类。

    首先是粉青色的大瓶子,可能是官窑海棠瓶。细细看去海棠瓶器身分量极轻,符合官窑薄胎厚釉典型特征,而釉色开片亦达到官窑器的极致,紫口铁足的工艺更是南宋官窑典型特征。

    然后是2个天青色的官窑,其中一个写了官窑深腹碗,另外一个则是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再就是汝窑,1个汝窑莲瓣龙纹碗以及1个天青釉罗汉碗。

    最后10个就是黑不溜秋的盘子,有点像狗子给的磁州窑,但细看又有点像定窑。

    一共15个瓷器,这次刘宇轩小心翼翼的装好了,搬回房里去。

    刘宇轩出来后,平复了一下心情,开口道:“现在天上还是深夜,等过几天,我回去把盐运来,不光100吨盐,我还运100吨粮食回来。”

    得到承诺的王泰和也是满心欢喜:“那就太好了,我过段时间把那500两黄金也送来。瓷器,这只是成都府偷偷送来的第一批,后面肯定还有。”

    刘宇轩问:“此处靠江,鱼应该不贵吧,我想给青壮小伙子弄些鱼汤补补。”

    王泰和答道:“不过100文一斤,甚至江边卖不掉的死鱼都不要钱。你让王义全去买就行了。人手不够的话,我再给你留两个跑腿的。保证机灵听话。”

    刘宇轩连忙道:“不用不用,我只是问问。我手下人目前训练不足,但是勤劳听用的还是不少的,况且随着消息传播,过来的流民会越来越多。”

    “那行,要是缺人你就拉绳子,整个王家村几百号人,任你差遣!”王泰和十分自信。

    刘宇轩又拿出两个对讲机,演示了一番。

    看完了演示说明的王泰和表示:“此等神器,必定是千里传音机。”

    刘宇轩解释道:“暂时还不行,只能100里。而且只能用30天,到时候要来充电。”

    王泰和猜测道:“必定是我等凡人能力不足。辱没了仙家法器。”

    刘宇轩摆摆手:“没事没事,以后我建基站,有了网络信号,别说100里了,10000里也能传音。既然你们在外面东奔西走用得上,我再拿50个给你。”

    刘宇轩拿了一包对讲机,交给了王泰和。又拿出来两个袋子。从中掏出一个夜明珠递给王泰和。

    王泰和见状脸色大变,双手略微颤抖的接过去,朝门口看了一眼又略带狐疑的问道:“这莫非是传说中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刘宇轩吹灭了屋内的灯。只见王泰和手里的夜明珠发出幽幽的光来。

    又重新把灯点亮,王泰和已经恢复了镇定。

    刘宇轩再抓了一把祖母绿的项链戒指给他,王泰和也坦然了:“贤婿这是有什么打算?”

    “夜明珠送给贾是道,我要个高官,有了官身,再招募流民,也就安全了。祖母绿拿去卖钱,夜明珠我还有,拿去换宋徽宗理宗的字画之类的最好,然后就是大量的官窑汝窑等瓷器。如果实在不行,黄金也行。”刘宇轩说完,又掏出2个略小一点的夜明珠给了王泰和。

    王泰和正色道:“我这就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