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从1258年秋泛起涟漪

第2章 古今换算

    古今换算

    秦、西汉时,一斤是256克;东汉、魏晋时,一斤是224克;隋唐、北宋时,一斤是640克;南宋、明清时,一斤是600克。

    汉唐制度,一石=120斤,一斤=16两,一两=24铢(宋代废铢,一两=10钱),明清沿袭宋制。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1、秦、西汉时,1斤=16两=16*16克=256克。

    2、东汉、魏晋时,1斤=16两=16*14克=224克。

    3、隋唐、北宋时,1斤=16两=16*40克=640克。

    4、南宋、明清时,1斤=16两=16*37.5克=600克。

    现行的一斤十两(合500克,0.5公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

    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事后,中央政务院还向姜周元颁发了“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的证书。

    姜周元这一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衡器改革的首倡人物,是深受人们爱念的。2003年春,姜周元先生去世时,有一副特别醒目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干肯缄不普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斤。

    宋代一贯:

    在纸币没有被发明前,黄金、白银、铜钱都曾做过流通货币,特别是白银和铜钱,但是如果要回答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铜钱这样的问题,还是很难回答的,因为在各朝各代各时期,它们的换算率都均有不同。

    在宋朝之前,虽然黄金和白银已经做为货币许多年,但是因为黄金和白银的稀少,普通的老百姓手中很难有黄金白银的,黄金与白银一般都是做为国家储备货币保存在国库中,一般百姓交易都是拿铜钱做交易,所以也不存在白银和铜钱的兑换。

    而到了宋朝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普通老百姓手中也存储了一些白银,白银在市面上流通的也多了起来,虽然此时白银都是用作大宗交易,但是有时也会涉及到白银与铜钱的兑换,在宋初,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一贯铜钱,但是此时的一贯铜钱只有七百七十枚铜钱,但是后来又逐渐变成一两白银兑两贯甚至三贯铜钱,而到南宋时,一银白银则可以兑四贯铜钱了。直到南宋时期变为四贯铜钱兑换一两银子。

    明清以后,虽然白银与铜钱的兑换相对稳定了一些,但是还是会有一些浮动,基本上都是在700枚铜钱至1000枚铜钱之间上下浮动,道光初登基时,一千文铜钱可兑换一两白银,可是等到鸦片战争打响之后,一两白银就必须要一千六七百文来兑换了。

    等到咸丰上台,清政府在面对洋人的炮火,只能一个劲地割地赔款,大量白银外流,导致白银价格飞升,此时一两白银竟可换两千二三百文铜钱,而到清朝末年,甚至一两白银换四千铜钱。

    食盐因为其自古以来是民生必需品,因此,历代为官府垄断生产及销售。

    但又因为其利润丰厚,官盐价格奇高,民间为了反抗高价,多有铤而走险制造、贩卖私盐者。

    古代食盐来源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沿海地区产的海盐;一种是四川产的井盐;还有一种占绝大份额的是陕西所产的解池盐及河东路盐(山西运城池盐)。

    我们以宋朝为例,宋朝从民间低价收购食盐,再高价卖给百姓或者盐商从中获利。盐税即是人头税,不管你家吃得完吃不完,每家每户都要按人口数量从官府处购买食盐。而官盐大多掺杂泥沙,缺斤短两,价格奇高。

    北宋开国时将盐价定为40~50文一斤。

    北方地区,到了北宋末年,官盐价格高达400文每斤,价格翻了十倍。而西北少数民族出产的青盐价格仅为十几文,差出四倍。辽国燕京盐价也仅为每斤11文。

    东南地区,盛产食盐,但是老百姓需要卖三斗稻米才可以买得起一斤盐。到了南宋时期,官盐售价250文一斤,而且质量差,分量不足;私盐纯白,20文钱便可以买到一斤半,因此,私盐泛滥。于是,官府一方面极力压低收购价,一方面不断提高销售价。

    除了人为加价原因,也有运费的原因。南宋初,朱熹曾指出,江南一带有很多小路通往产盐区,私盐来源便捷,运输成本低;而官盐则必须要走河道官道规模化运输,绕路运费成本高,导致售价也高。使得官盐的成本价高达180文每斤,因此,售价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部沿海地区,也是食盐产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官方收购价是每斤6文,售卖给百姓翻了一倍,每斤15文。为了获利,便不断压低收购价,致使盐户逃离,而盐商又不愿来这种食盐产地售卖。

    四川地区,盛产井盐。北宋初年,政府定价为10文每斤,在全国来看都是相当便宜的,但是,后来有官员勾结当地的豪强,将盐价提供到每斤16~17文,老百姓卖两斗米才能换一斤盐。而私盐只卖7、8文钱每斤;到了南宋时,官盐暴涨至每斤30文,这就相当于粮食丰收了,但是却吃不起粮食。

    再来看下,宋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

    古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生活必需品,基本自给自足。据史料记载,北宋后期,山民一天大约收入一百文,渔民则不足100文。南宋时,一位淮西的渔民一日收获平均100文,一位勤劳的青年妇女靠给人洗衣做饭打零工一天也不过100文。

    那商人呢?北宋时一位沧州卖水果的商人一天收入在200文以下;南宋时,江南地区一位卖黄鳝的商人一天300文收入,生活仍旧贫穷。

    宋朝一日两餐,一天一人至少要吃一升米,如果是家中的劳力,下地干活的壮男子,至少要两升才能吃饱。除此之外,还要购买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柴油盐酱醋茶,还要吃菜,家中还要盖被子、穿衣裳。

    宋朝粮价大约是每斗100~400文左右,丰年灾年战乱时不同地区都会有浮动。一斗换算十升,如果是三口人家,一天100文钱除了吃饭,根本不会多出富余的钱来囤盐,即便是私盐,也没有钱囤积。

    所以,庆幸我们生在新时代,可以很低廉的价格买到品质上好的盐,不信谣,相信科学,不必恐慌囤积食盐参考资料:《宋代物价研究》作者:程民生。

    宋朝一贯钱的价值

    从古至今,金银铜钱之间的兑换关系一直在浮动变化中,并没有定数。但大致遵循以下通识: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中国古币大部分为方孔圆钱,为携带方便,一般都用绳索串起来。“贯”的原意就是穿钱用的绳索。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钱的流通单位开始以“文”计算,一个小铜钱称一文,1000个铜钱串在一起则称为一贯钱。这种计数方法一直延续到宋朝初年。宋代及宋代以后,因为流行省陌,以七十七钱为百(《宋史》卷180食货志),即一贯钱仅为770个铜钱。

    宋代货币的换算关系和购买力如下:1两金=10000元(只少不多);1两银=1000元=2贯铜钱(名义上:1两银子=1贯铜钱);1贯铜钱=5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5元人民币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曾提到,“宋朝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一两银子。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宋仁宗时期,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今天我们吃的普通散装大米,超市的价格是三四块钱一斤。宋代的一石约合今天的118.4市斤,一石米在今天值450元左右”,所以按此算下来,一文钱差不多是0.7元,一贯钱差不多合现在的700元。

    他还以记录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社会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为例,说书中说东京汴梁的夜市售卖一种叫“炒肺”的小吃(类似于现在的羊杂汤或卤煮),一份不过二十文,算下来差不多15元左右,也比较合理。

    不过,宋代的物价换算实际上并没这么简单。《宋代物价研究》,书中直言,“衡量物价的宋代货币之复杂,为中国历史之最”,宋代的物价币种繁多,不仅金属货币和纸币混用,金属货币中又分铜钱、铁钱、夹锡钱,铁钱还有大小之分,而且陌制杂乱,官方通用的省陌,即官陌1贯等于770文,而足陌一贯等于1000文,另外还有因地区行业而异的市陌。划重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就算同一商品的差距也会很大。

    《宋代物价研究》指出,一般情况下,在北宋前期,一贯钱大概是穷人过节时的一桌酒席钱。另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一贯钱都可以在开封买一头公猪了。此时的一贯钱的实际购买力应该不止700块钱了。

    书中还以张齐贤给门下小厮的安家解聘费为例,“念汝事我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指出在北宋前期,300贯就可以使一家人安家立命。

    柳岩饰演的孙三娘说自己两年才凑够一贯钱,倒也不是瞎扯。宋代民间雇工的价格是比较低贱。有文史记载,北宋中期的东南地区“丁男日佣,不过四五十文”,而当时一个人的日均最低生活消费在20文左右,家里养两个人也就是勉强糊口了。

    但技术性人才,价格就不一样了。南宋临安府的高档厨娘,自带厨具登门制作一场高档宴席,薪酬高达300贯!所以胖房东说在东京当厨娘,一个月就能赚五贯,倒也不是瞎说。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真宗咸平年间,宰相向敏中曾以钱5000贯,购买前宰相薛居正后人薛安上在京师的居第,“实以钱五百万贸安上居第”,后来还被控告是“贱贸”,也就是说,这所宅子实际价格超过5000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写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开封的华容县主女婿张氏的一处住宅,“日僦钱五百,方所仰给”,每天租金500文,月租金就是15贯。

    《投辖录·玉条脱》里记载,宋徽宗时期,开封富户女眷戴的一只古玉手镯“时值数十万”,即数百贯。由此可见,200贯这个价格也不算夸张。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在北宋前期,也就是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北宋官吏的月工资约为十千文,也就是100贯,“以朝官,诸色使臣及县令、簿、尉等所费,高卑相半,折而计之,一人月费,不翅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