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

第15章 端平入洛

    声音散尽,赵呁转回目光,看了看跪在地上的众人,吩咐道;“起来吧!尔等何错。”

    “谢陛下......”众宦官宫女闻言小心翼翼的站起身,退到一旁。

    大宦官来到赵呁面前,小心翼翼道;“官家何须如此忧心,此事乃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些许拦路虎不过是螳臂挡车罢了!”

    赵呁苦笑一声;“我知张伴在宽慰寡人,可现在朝廷日益艰难,收复北方失地不仅能振奋民心,也能震慑朝中的一些奸佞之辈此可谓一箭双雕的好事,只可惜这些人的阻力太大,不然这次......”

    大宦官安静的等赵呁说完,点头认同道;“官家所言甚是,但贼子树大根深还需徐徐图之,岂不闻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才......”

    “够了!难道还让寡人看他们操弄大宋十年不成?”大宦官话没说完,就被赵呁厉声打断。

    “扑通!”大宦官一下子跪在地上,疾呼;“老奴该死,老奴失言,请官家降罪!”

    赵呁闻之,内心也不忍心处罚对方,平复了下心情后,伸手让对方起起来,道;

    “起来吧!你有什么错,该死的还活的好好的呢!”

    “谢陛下。”大宦官刚起来,耳边再次传来赵呁的吩咐;

    “回去吧,朕夜乏了....”

    赵呁在众人的带领下慢慢朝着原先的寝宫走去,临走的时候,还特意回头望了眼悬空高挂的明月,龙袍里的拳头狠狠攥紧,内心发誓道;

    “这次朕绝不妥协,这次机会千载难逢,这件大事一定要在我赵呁手里完成!”

    究竟是什么大事呢?

    居然让赵呁这个一国之君夜不能寐。

    这就要从宋蒙联合灭金后说起了......

    自从蔡州失陷,金国灭亡后,要说谁最高兴?一个是蒙古的大汗窝阔台,另一个就是南宋的皇帝赵呁了。

    窝阔台高兴是因为金国是蒙古多年的世仇,也是成吉思汗一生未完成的夙愿。窝阔台上台后,消灭了金国。不仅仅是为蒙古消除了数十年的宿敌,也是为父亲铁木真圆了多年的夙愿。

    所以在章邯进献金国皇帝的尸体后,窝阔台举办的盛大的祭祀仪式。因为他作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完成了父亲未竞的事业。

    在祭祀仪式上,他也向父亲一样,脱帽朝着不儿罕山方向祈祷,来告慰父亲的英灵。但是他并没有太多的得意,应为庞大的帝国还有众多的敌人。

    灭金不过只是个开始罢了,他将要征服另外方向的众多敌人,天生征服者的本性不会让他轻易满足。

    而南宋的赵呁,接到消息后,就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狂喜!”

    没错就是这两个字。在孟珙班师后,赵呁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并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

    并且将孟珙带回来的金哀宗烧焦的尸体供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的在天之灵。

    接下来的成熟就相当熟练了;孟珙因为此战的功劳。被提拔为建康府都统制,兼镇北军都统制,而且被赐剑履上殿,一时间可谓隆恩浩荡。其部下一众将领也各自得到了厚重的封赏。

    当然这其中也有章邯的名字,只不过他受到的赏赐是属于阵亡的抚恤罢了,且还找不到人认领,只能让同乡给其转送回故乡的亲族。

    不知现在在蒙古好好当驸马的章邯知道了会作何感想?这也为他日后功成名就反乡得知自己早已去世,看到祠堂里供奉着自家的牌位哭笑不得埋下了伏笔。

    言归正传,北伐军胜利的消息迅速在城内传来,快速在居民中传播,让临安整座城池都弥漫在喜悦的气氛之中。

    这也难怪,南宋自北南迁,建立的时候,就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历史使命。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士子到升斗小民,都怀揣着北定中原,一雪前耻的情节。一百多年都过去了,这个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这就好比一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徒,突然得到了特赦,重新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那么这平道随处可见的自由空气,在他的眼里丝毫不亚于满桌的“珍馐美味”。

    消息迅速在南宋的统治地区被传播开来,朝堂上大臣笑容满面,酒肆中食客推杯换盏,田野里老翁欢欣鼓舞。整个国家都洋溢在一片欢快的气氛里。

    而人们口中被提及最多的四个字眼是;

    “光复旧都”。

    “光复旧都”是个稍微文雅的词,有着特定的含义。他还有个通俗的解释,那就是“一鼓作气,打回老家去”。

    这几个字对宋人的意义重大,一百多年来,宋人被迫背负起这份沉重的梦想和屈辱。

    宋人无数次尝试,岳飞,韩世忠等一众名将屡屡北伐。奈何!要不是时运不济,要不就是天意弄人。每次不是大败亏输,就是无功而返。让这些英雄泪满襟,也让民众伤断肠。

    金国仿佛就是横在南宋面前的一道天堑,让宋人的复国梦看起来那么遥不可及。所以上百年来,住在西湖边的士子百姓,总会不经意的眺望北方,扪心自问;

    难道我这辈子永远回不到中原了么?金国皇帝老贼怎么还不死。

    但现在,一切都那么美好。金国灭亡了,实现梦想的天赐良机就明白白的放在了宋人面前。

    ......

    “逐鹿中原”这个词千百年来就是中原王朝兴衰的缩影。中原大地好像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符号。

    但是不管是盛世的开端,还是乱世的开始,惨遭蹂躏最严重的往往是这片丰饶的沃土。

    此时,长时间的战火摧残,彻底摧毁了中原的粮食庄稼和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中原这个四战之地,每到朝代更替的时候,总会重演一次或者几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末日惨淡。这次也不意外。

    但这里的百姓似乎总有种不可思议的任性,每次都会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建繁华。这次也不例外。

    各方对金国的战事过后,幸存下来的百姓开始艰难的重建家园。但人们在这时突然发现,在这片土地上好像找不到主人了。

    整个中原大地都处在了一种无政府状态下。金兵没了,蒙古军走了,就连同为汉人的宋军也走了。

    “权力真空”,“光复旧都”。赵呁得知这一情况后,乐观的认为,这是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的绝佳机会,中兴之治仿佛就在眼前。

    故在蔡州之战结束不久后,他就以拜谒祖陵为名,先后派了三批使者到中原。观察蒙古人的反应和中原的形势。为他和丞相制定的大胆计划;“端平入洛”规复中原打前站。

    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但是现在确实有时间这个计划的可能。故为了这件大事,赵呁迅速召开大朝会,让臣子们来各抒己见。

    朝会刚召开,就有臣子开始力挺赵呁的计划。理由很简单;

    中原空虚,机会难得,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南宋的大臣赵范,他不仅为赵呁提供了这个计划的理由,还提出行动的战略构想。

    那就是;迅速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并占领潼关以为坚守。屯田移民筑城,从事实上恢复对中原的占领。

    虽然赵范的理由很中肯,让赵呁听得频频点头。但反对的浪潮也很高。其中一个在国史馆任编修之职的小官最先提出了异议;

    大意是,以当前南宋的国力,还没有拥有和蒙古抗衡的资本。当时宋蒙两方划定了以蔡州为界,现在出兵的话等于己方违约,会遭到蒙古方面的报复;

    而且现在的中原地区,已经是饿殍遍地,人烟凋敝,土地荒芜。无法给出征的军队提供就地补给。故如果出兵,宋军无论在实力或者道义上都会处于被动;他还着重说了一句话;

    “国家力决不能取,就算取决不能守”。

    大意是;

    宋军根本就打不下来,就算侥幸打下来也绝对守不住。到头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耗时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