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果园1988

第一百五十四章:一亩地赚1000多?

    翌日。

    大清早,李香香就带着芳芳回家了。

    李牧羊等到医生上班,去结了费用。

    原来的钱还剩200多块,比想象中的要用的少很多。

    根据医生的说法,若是只在医院继续保养一段时间,费用暂时就差不多了,不需要继续补充。

    李牧羊便告诉大姐,若是还需要的话,等他下次上来再交就可以。

    反正他每周至少上来一次。

    叮嘱母亲好好恢复,又交代大姐凡事多小心,在大姐“埋怨”他婆婆妈妈的念叨里,他离开医院,来到庆城西北的一处地方。

    他记得这个地方好像有个小型的药材批发市场。

    主要收购各种山里的药草。

    庆城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城市,所以这边药材一直很有市场。

    因为气候关系,这里的药材不是那种非常珍稀的品种,药效不是最好的品相,但却都能达到良品以上。

    早些年,尤其是2000年之前,中草药也算是附近一部分老百姓赚个零花钱的重要来源。

    但这时候,大家的想法还很滞后。

    他们知道药草可以卖钱,但并不会将这种事情当作主业,只是偶尔农闲的时候,或者冬日里无事可做,才会跑到山里去挖一些,拿到收购的地方去卖。

    因为量很少,处理也不是很到位,也卖不上什么好价格。

    和平日里卖鸡蛋没啥区别。

    在后世的人看来,既然这个行当能赚钱,那就专心走这条路,也能发家致富啊……

    但他们就是不愿意,也想不通。

    他们还是以种植粮食为主,啥都可以不干,但是地必须种。

    而这里的山地本就贫瘠,而且水资源很欠缺,气候也不稳定,基本都是靠天收。

    靠种地根本无法彻底翻身,改变命运。

    因此啊,这边很多人,几代下来,都攒不下什么家产,日子还可能越过越差。

    就拿李牧羊举例子,他其实上辈子也是那个德性。

    有一年,因为天旱,他地里错过了种小麦的时令,便在别人建议下,种了大概不到一亩地的辣椒。

    是那种大甜椒。

    就是最大可以长到排球大小,吃起来甜兮兮的那种。

    后世超市也有卖的。

    但是超市里那个闻起来有股草腥气,没什么味道。

    都是大棚出来的菜。

    而田间的那种大辣椒吃起来,很甜,完全可以当水果吃。

    尤其是红了后,切成丝,用白糖凉拌,味道可不比任何水果差。

    那一亩地最后收了一万多斤辣椒。

    一斤七八分钱,则一亩地也能卖一千多块。

    比种粮食要好很多。

    当时村里还没人种这东西呢。

    按一般的道理,有了这个经验和甜头,就应该继续一鼓作气,多搞几年,先赚一笔再说吧。

    至少证明这条路能走通。

    可李牧羊偏不,等到辣椒下来,他立刻将地恢复成小麦地,从此再也没有种过。

    原因也很简单,他认为种辣椒是不务正业……

    这件事,算是李牧羊一生的“污点”,当村里后来普及这种大辣椒,有人家连自己地带承包地,一种就是几十亩,每年能赚几万块的时候,李牧羊一边在人家承包里干活,一边长吁短叹。

    这就是后话了。

    以后来者眼光看前人,就会发现前人有时候很“傻”。

    但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界限。

    就像小时候很多想不通的道理,在大了后恍然大悟。

    不是因为小时候脑子笨,而是因为信息资源,见识小,所以能用来做决定的基础资源比较少。

    而大了后,见识多了,限制条件也多,慢慢也就变得更成熟。

    从这个层面来说,有时候老人的很多建议,也是很有用道理。

    李牧羊这种很普通的人,就是因为经历过一辈子,有了年龄的加成,竟也变得好像很有智慧。

    便是这个道理。

    他循着记忆,走了几次弯路,最后来到一个大院门口。

    到了才发现,之所以找不到,是因为这个大院现在还不叫啥药材收购中心,而是叫“老十字。”

    好像是一个老的集市吧。

    庆城的区域划分经历很多次改变,开始这里就是一个小小镇子,慢慢变成区,行署,县,市,地区,后面又重新变为地级市。

    这个老十字就是早些年下属一个乡办公地。

    后来乡撤了后,不知怎地就变成了药草收购中心了。

    这个中心后面是经过翻修的。

    李牧羊记忆中的这个中心,翻修后很有古韵,雕梁画栋,大门楼上还有个药王孙思邈的大幅画像。

    和现在完全不同。

    他昨晚就在想这个事,今天要来看看红芪这种药物到底是啥样的,市场价格如何,有什么注意事项,不同品相的区别是什么?

    他对药草所知甚少。

    只能大概认识十几种很常见的药材。

    像红芪这种已经属于认知之外的东西了。

    进了院子,发现里面分两层,就有点像古代电视里那种“青楼”一样,每个店子门口都摆放着很多药材的篓子,处处都飘荡着浓浓的药草味道。更有趣的是,每个店铺门口也几乎都站着一个招呼人的“伙计”,只要看到农民打扮的人,就会热情招呼,一声声老乡喊的十分热情。

    就想问问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要卖。

    药草这种东西,野生的肯定要比人工培育的效果好很多。

    李牧羊别的不知道,但知道黄芪啊。

    这玩意因为需求量大,以前林场的苗圃还准备开辟了一个药田,想研究下人工种植。

    结果呢,东西是可以种出来,但是药效完全赶不上。

    最后只能卖个白菜价。

    苗圃也不了了之了。

    野生的黄芪和人工种植的黄芪,不仅是外表和色泽的差距,味道上也差距非常大。

    而且据说药草这玩意,有时候重要的不仅仅是药草本身,而是看它生长在什么地方。

    不同地方长出来的药草,微量元素也是不同的。

    有的地方药效就好,有的地方就完全没法用。

    所以,不同于其他行业一般都会排斥穿衣不好的人,但收购药材的地方可不是。

    越是这样衣着的人,越可能带来好东西。

    所以……

    李牧羊反而受到了冷落。

    他转悠了好大会,没什么人理睬他。

    大概是因为他现在的衣服穿得比较整齐,不是特别像一个能卖药草的朴实山民吧。

    还真是人看衣装。

    没办法,他只好主动去打听,但问了几家,竟然发现一家卖红芪的都有。

    顿时有点迷惑。

    想仔细问问,人家又不愿意多说什么。

    直到上了二楼,才在一个戴着老花镜,躺在摇椅上晒太阳,一副姜太公钓鱼,穿着大长褂的老人处才得到解答。

    原来,红芪这种东西,收购的性价比太低了。

    红芪严格来说,和黄芪是一个科,属于它的变种。

    但红芪的生长条件可比黄芪苛刻多了,太干不行,湿度太高也不行。

    天不能太冷,但一热呢,又直接会停止生长。

    红芪生长的地方,一般人根本不会过去。

    药草商做生意,肯定是以量取胜。

    红芪还没贵到像虫草这样,可以让人高价收购的地步,量积攒不起来,也就赚不到多少钱。

    甘肃本是红芪重要的产地,几乎9成的红芪都产自这里。

    但今年春天的温度升高的太快,导致原本正在焕发新叶的红芪大面积受热,停止了生长,根部腐烂严重。

    减产十分严重。

    原本稳定的渠道也没了,市场上便出现很大的空缺。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也不怕给你说啊,这老十字就没几家收红芪的店铺,也就像我们这种老字号才会顺便收点。”

    老头子给李牧羊讲完过程,将老花镜朝鼻梁下面拉了拉,眯着眼睛看着李牧羊。

    “今年啊,红芪的数量少,偶尔有拿过来的货,品相也很差,收到手里风险很大,搞不好就会烂在手里,一般人哪敢要呐……

    不敢要呐,不敢要~”

    “那你们这多少钱收呢?”

    “这可不敢乱说,还是要看品相。

    最好的品级,一斤十块吧,但这种品相很难有。

    一般也就是三五块钱。”

    李牧羊笑笑,告别老头离开。

    他并没有立刻走出老十字,还是在里面转悠了半天。

    来都来了,顺便看看药草的市场也蛮好。

    之前就想过,既然是杨子岭那边能长出很多药草,那桃山和那边相近,说不定也可以。

    如果能有赚钱的机会,就可以拉上王天孝发展发展药草的事情。

    说不定也是另外一个发家致富的途径呢。

    靠山吃山嘛。

    又转悠了一个多小时,大致对本地产的一些药草价格做了摸底后,看看也快到中午了,便出去在外面吃了碗饸络面,骑车返回。

    他没有直接回家,先是来砖瓦厂找米土土。

    母亲的事情基本告以段落,剩下的就是慢慢恢复。

    虫草的事情也基本结束,他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好好研究研究果园发展的事情。

    不能再耽误了。

    早桃的花基本已落完,若不赶紧处理,那剩下一半不准备今年嫁接的地又要荒废一年。

    这可不行,就算这地现在是免费期吧,但时间不等人。

    他还是要想点办法,看看能不能挂一部分果。

    月票好像到不了1000了,听说1000张可以抽奖。

    我太没用了,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