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盛世

二一[洪武造]

    叩阙案后,马琪慧因为马全回京,回承恩侯府,对了,现在只能称马府了,住了几天,朱允炆因为还没纳妃,后宫除了太后吕氏,就是几位朱元璋的妃子,十分冷清。

    朱允炆总不能没事就往太后那跑,不过正好,军工局造了近三年的新式火器快成功了,于是这几日白天都悄悄去了京师东郊的一座荒山,也不能说是荒山,毕竟这里以后还是个国家公园,但现在嘛,不说人烟,一些地方树都见不到几颗。

    洪武二十七年,朱允炆让人在自己的太孙府实验火药,然后把太孙府后院的一座小屋的屋顶都掀翻了,整座小屋被夷为平地,无数的碎片堆成了一座小山,当时的爆炸所产生的震动让周围的人以为是地龙翻身了。

    不过幸好没有死人,唯一的一个倒霉鬼是点引线的那个匠人,被砸断了两根肋骨,因为这次是朱允炆的锅,偏要在府邸实验,所以事后朱允炆给了这个工匠三百两的补偿。

    朱元璋知道朱允炆在自己府邸实验火药,还差点弄出人命,先是申饬了朱允炆,禁足了他三个月。后面又下旨,军工局脱离工部,兵杖局以及军器仓库都归于军工局,军工局直接受太孙朱允炆领导,还把这座山的范围划给了军工局和神机营,用以制造新式火炮火枪和神机营训练。

    以前火器还有冷兵器制造都是归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辖的军器局以及内府管辖的兵杖局。而且,存放兵器的仓库(戊字库和广积库)也是归工部管辖的。戊子库储藏的是弓箭盔甲等物品,广积库储藏的是硫磺、硝石等物品。

    荒山。

    “陛下!护卫已经检查完了。”铁铉走到朱允炆身边拱手道。

    进入荒山的第一步,查验令牌,口令,说明来因,然后是搜身,确保没有携带危险物品,这些命令管不到朱允炆身上,之前还有朱元璋,现在只限于朱允炆,其他不管是谁,都得按程序来,谁敢硬闯,皆按谋逆论处,夷三族。

    “嗯,走吧,让我们去见识见识军工局的新成果。”朱允炆挥了挥手。

    走过第一道关卡,前面入目的便是一座座建筑,这些都是工匠,守卫荒山军士的住房,火药以及新式火器的制造、存放都还在荒山深处。

    又走了两刻钟,朱允炆眼前出现了一座城池,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一座由水泥制造而成的营垒。

    水泥早就被朱允炆弄出来了,现在已经用于修路造房,加固河堤大坝,只不过这里的营垒建造的时候朱允炆为了坚固,还加上了产量还很低的钢铁,为了这事还被朱元璋骂败家,说这么多钢可以造多少好刀。

    “我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军工局局正李发彬领着工匠在入口迎接朱允炆,军工局独立后,原本九品的大使被朱允炆提到了五品的局正。

    “诸位平身。”朱允炆让他们起身后向着李发彬问道:“李局正,燧发枪真的成功了?”

    “陛下,你看,这就是最新品。”李发彬笑着说道,他心情非常好,这新式火枪成功了,他的奖赏也就不远了。

    朱允炆抚摸着纹理细密抛光精致的梓木枪托,不住地点了点头,人体工学的枪托更是让他觉得顺手,燧发枪的基本结构如同后世的打火机,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发射弹丸。

    “陛下,还是让铁将军先试试吧。”李发彬见朱允炆在瞄准,赶忙上前提醒道。

    “无碍的,之前的火铳朕又不是没试过,带朕去训练用的射击场。”朱允炆笑着说道。

    李发彬看了看朱允炆身后的铁铉,希望他出言劝说一下,不过铁铉只是摇了摇头,便是无能为力,李发彬没办法,只好带着朱允炆去射击场,心里祈祷,千万别出意外,要不然奖赏没了,脑袋也得跟着搬家。

    射击场,当朱允炆扣下扳机后浓烟四起,巨大的爆炸声和后坐力让他差点摔倒,难怪李发彬不让他先试。

    铁铉看的眼睛都直了,好家伙!光是能冒烟和发出的声响就让人吓一跳,威力肯定不用说!

    这把燧发枪打出了二百米远,这样的射程更是差点让铁铉惊掉了下巴,即使最好的火铳也达不到这种水平,要是能装备全军的话?

    不过李发彬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玩意太贵了,光制造这一把燧石枪就要将近三十贯,更不要说维护的成本,人员的操作,等等多方面的问题都还有待解决,更何况上弹慢也是个大问题!

    朱允炆笑道:“没关系,我有一个方法可以增加装填速度,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会增加。”

    “陛下,我现在马上让工匠去试试您说的方法。”说着,李发彬便要招呼人。

    “别急,你待会再试,若是可以,便先装备整个神机营和皇宫禁卫。现在你带朕去看看火炮的成果。”

    “是陛下,这边请。陛下,按您给的图纸,我们研究通透后,发现用这种方式制造火炮,发射速度快了不是一星半点!要是野战的时候用,一门火炮,二十息的时间可以放三响!守城有固定炮台更快!”李发彬一边在前面领路,一边拍朱允炆的马屁。

    “哪有那么好,那炮射速是快,但是射程不够,精度也不高!”朱允炆笑骂道。

    朱允炆给的图纸是佛朗机炮,其实也没啥出奇的,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后装滑膛炮,历史上这玩意传进中国是在明朝嘉靖年间,那时候佛郎机人想要和大明贸易,但大明却禁海,佛郎机人没办法,就想了个注意,打一场,打赢了自然可以和大明谈判,生意也就来了,只不过大明还是赢了,在澎湖缴获了几门佛郎机炮,而后由工部仿造,就这样留存了下来。

    弗朗机炮是由母铳和子铳相配用的后装火炮。

    子铳事先装好弹丸与火药,再将子铳逐个放入发射。

    这种轮流换装子铳的方式,在两个炮弹发射之间,快速的情况下,只需要20秒的时间。

    “陛下,不错了,我们大明以前的火炮可没这么快的速度,而且就算精度不高,我们变换战术便是!”铁铉笑着回道。

    “你说的也不错,李局正,试炮吧!”朱允炆吩咐道。

    “臣遵旨。”李发彬说着,朝下面扬了扬手中的小旗子。

    底下的人收到信息,高声道:“点火、试炮!”

    随着引信被点燃,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滋啦……

    “轰!”

    只听一声巨响,前方的山体瞬间塌了一块下来。

    “哈哈,不错,不错!”朱允炆赞道。

    “陛下,这炮还没有名字,还请陛下赐名!”李发彬拱手问道。

    “就叫‘洪武造’吧。”朱允炆也是个取名废,就只能用朱元璋的年号凑合一下了。

    “陛下英明!”

    朱允炆没有理会他们的马屁,想了想,又问道:“李爱卿,现在生产一门炮需要多长时间?”

    李发彬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思考了一会:“回陛下,如果都按照刚才这门炮的标准生产,三四天可以成型一门火炮,不过后期处理还得半个多月,以我们军工局现在的人手,差不多一个月能生产成炮二十门,毕竟军工局还兼着其他武器的生产,而且这些火炮都得由老师傅来做,年轻的做出来容易质量不过关。”

    “不过陛下放心,臣尽量多招些工匠,然后让现有的老工匠都来负责火炮生产。”李发彬怕朱允炆不满意接着又道。

    “这是个办法,招人你看着办,不过保密工作必须做好。”朱允炆想了想,又道:“对了,你们军工局接下来换一种生产方式。”

    “不知陛下说的是何生产方式?”

    见李发彬一脸迷茫,朱允炆接着说道:“要独立建造一座大炮,依靠个人出错的概率还是大了些,一旦有一处分了心,那整座大炮就可能废掉了。所以,不如把大炮的零件拆开,每一个零件负责的人员也分开。

    这样进行流水线作业,不单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减少因为新手和老手间熟练度不同而出错的几率。”

    在秦朝的时候,便有了流水线作业。

    那时候的作业方式,与现代的流水线作业基本没太大的区别。

    复杂的大型武器,组装起来需要很多的零件,而这些零件的打造,有时候要历经上百道工序。

    于是聪明的先秦人,便发明了流水线作业,每一种零件或其中一道工序,都由指定的人负责。

    等到零件做好后,便可以进行汇总组装。

    这样可以节省不少的生产时间,更能很好的解决那种新老手之间熟练度不同而打造的武器差别巨大的弊端。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一旦武器损坏,只要确定了损坏的位置。

    那么就可以用到相应的零件去进行替换,而不是像现在,如果现在火炮炸膛,一般是要整座火炮都进行维修的。

    这么先进的生产方式,朱允炆也不清楚秦后为何就被舍弃了,这些年朱允炆也没有想起这件事,要不是今天提到了生产速度,说不准什么时候朱允炆才想的起来。

    “哦,对了。”

    “既然要进行流水线作业,那还得制定好零件的行业标准。”

    “例如火炮的转手,要求直径多少、厚度多少,这些都得明文规定下来。”

    “规定好后,所有人都得按照规定制作。”

    “这样火器的生产绝对会比现在快上不少,而且能杜绝很多因为熟练度而产生的质量问题。”

    而且有了相关的规定,那就预示着这些工匠们也明确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

    一旦再发生问题的时候,那么朝廷便会追究责任到底。

    现在的工匠们都抱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工作,得过且过。

    因为就算他们制作出来了不合格的武器,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相对的,他们就算制作出来了更好的武器,也不会有什么奖励,这也让那些工匠们很多时候敷衍了事。

    唉,说到底,还是这个固定的户籍有问题,为了能够让大明王朝,能够绵延万世,深感元末混乱无序的朱元璋,想出了一个能够让世界变得非常有秩序的方法,他把大明的子民分成了不同的户籍,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等,每一个人有着自己专属的工作户籍。

    这样就可以让每个人的分工都能确认,就像一个大的机器一样,每个人都在上面或者是一个齿轮,或者是一个铆钉。每个人既然都有了自己的分工,那么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流民,而造成的元末乱世了。

    只是把现在的人都安排好了还不够,也要把之后出现的人也安排好,朱元璋规定每个户籍种类进行世袭,就是说民户的孩子也是民户、军户的孩子就要当兵、匠户的孩子只能去提供工匠服务。这样看来只要不出意外,大明就会按照朱元璋时的样子持续下去,只是一直不断变大而已。

    并且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赋税收入增多、兵士越来越强、工艺越来越发达,每个人各司其职,大明就能真正实现万世传承。

    说远了,朱允炆说完后,就发现李发彬两眼放光:“陛下,您这个方法好,这样我们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保障了。”

    “嗯,那就去照着这个去办,具体措施还得你们来完善。”

    朱允炆作为皇帝不可能事事操心,他也没这个精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洪武大帝,朱允炆想起自己这个工作狂爷爷也不禁的摇头。

    “李发彬听旨。”朱允炆面带笑意看着眼前这个已经双鬓发白的男人。

    “军工局局正李发彬,督造新式火器有功,赏黄金一百两,布二百匹,工匠赏黄金五十两,布百匹,子入国子监进学。”

    “臣叩谢陛下。”李发彬激动的直接拜道。

    有了儿子入国子监进学这条,赏金已经不重要了。

    ……

    ps:。今天二合一,临近过年比较忙,后面过年这段时间只有一章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