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秀才到高僧

第1章 人世机缘

    从秀才到高僧

    悠悠中华文明,孕育出许多动人的传说。在美丽辽阔的山川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人们宛如鲜花上的蜜蜂一样,忙碌着,生活着,梦想着......

    明末清初,在川藏一带茂密的森林中,小桥流水,马道古刹,天人造就的人文美景,着实让各地的仁人志士留恋向往。繁茂的灌木丛草深处,竟然隐居着一位超凡脱俗的诗文大师。他没有童颜道骨的相貌,却粗茶淡饭,精神矍铄,过着逍遥自在的闲野生活。他没有邻友,倒是那欢快的山涧清泉与其相伴,让他吹得一手宛转悠扬的南箫之音;也许是大自然的垂青,阵阵松涛沐浴出他健壮果敢的心智体魄。有诗曰:天然美景幽谷生,万物争辉日月中。要是神仙下凡尘,哪肯僧道渡众生。

    就在一个阳光分外灿烂,天空格外湛蓝的晌午,大师头戴斗笠,手持南箫,兴高采烈地从山道上下来了。让人疑惑的是,后面远远地跟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不点”,看样子不像狗狼,也不同瓠子,更笑人的是,这个小东西的动作形态极像一位七、八岁的孩子,藏藏闪闪的,害怕让大人们看到一样。

    据镇子上卖水果的人讲,那位大师轻易不下山,也不和周边的人员来往,因此没人知道他的来由,甚至连姓啥名谁也不清楚,都误以为是山上修仙的道人。

    过了晌午,炎热恶毒的烈日,想要把一切烤焦似得。大师不得不盘腿坐在一块青石板上纳凉休息,并随手拿出竹箫吹奏了起来。霎时间,悠扬婉转的箫声萦绕在空旷的山谷,继而响彻云霄。

    不一会儿,一位约十七、八岁少年跑跑跳跳从山下奔来。他里手拿着采摘的几束野花,口中还哼着小曲调,看样子是寻声而来的。

    大师见来人了,收起竹箫,抬头眺望,不觉一怔,好俊俏的后生啊!有诗曰:文曲星君下凡间,嫉妒书生好容颜。天性洒脱爱自然,遁入空门成秀才。什么诗文,神仙也会嫉妒恨,哪有当了和尚才能成秀才的道理。可人世间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就是这样的不尽人意。

    没等大师起身,那翩翩少年上前拱手问到:“老神仙,这里离道观还有多远?”

    “要到山里的道观,还的赶半天的路程,你说多远?”

    “这么远呀!听说山上有神仙,我要问一问自然界的一些疑难杂事。”

    “什么难事啊?你能告诉我吗?”

    “你是道长吗?”

    “不是,可我能解除你心中的疑惑。”

    少年又仔细瞅了瞅大师,一脸美须,不像是在诓骗自己,就无拘无束地问起来。大师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做了应答,不知不觉地,这一老一少投缘了起来。

    时间过的真快呀!太阳西斜,有不少彤云从山头上翻起来。大师一路下山说了不少,少年也跟随其后,不住地点头称是。分别时,他看着少年依依不舍的样子,就问到:“你家住哪里?”

    “我姓许,大家都叫我绔少爷,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我的这个绰号。”

    大师笑了笑说:“好吧,过两天我去你家找你。”

    少年调皮似的做了个鬼脸,叫了一声:“师傅再见。”就急匆匆地先行下山了。

    大师向着大山吆喝了一声,见“小不点”闪现了一下,才继续向山下赶路。

    也许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大家有所不知,这个大师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诗人夏完春,因不满朝廷,早年隐居山野。而这个有点浪荡不及的少年,姓许,是当地员外家的二少爷,大名叫许鞎(读音:很),从小娇生惯养,最讨厌死读书经,但人聪明英俊,喜欢到大自然中闲游,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总想弄明白。许员外总觉得这个儿子恨铁不成钢,只好让其随心所欲,懒得管教。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一老一少,从此结下不解之缘。有诗为证:人生机缘出上天,只恨世界多离散。要是渡劫能续缘,历遍苦难也心甘。

    没过几天,夏大师果真来到镇子上许员外家的庄子上。员外听家丁说,院外来了一个道士模样的人,想见自己和二少爷,有点不情愿。一旁的员外夫人帮腔说:“既然是个出家的道士,还是见上一见吧。”

    员外知道夫人平时里吃斋信佛,就不好推托,只能让管家到大门外看一看。

    员外和夫人在大堂上等了好一会儿,不见有人进来。员外有点不快,向外大喊了一声:“春娟,把管家叫来!”

    春娟急忙应了一声就跑出去了。不一会儿,管家带着大师来到大堂上。员外夫妇俩,看到进来的不像是山上的道士,这到让平时不信僧道的许员外高兴起来。他急忙起身,拱手致礼。许夫人见来人不是道士,更不像和尚,有点失望的样子,就回避到内室去了。

    夏大师见许员外身体发福,长相饱满,像是善良之人,也就上前拱手还礼。大师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的来意,这让许员外着实没有想到,一时不知怎么回应。这时丫鬟春娟和二少爷从外面进来,许鞎见是先前相遇的师傅,内心喜悦,急忙上前拜见施礼。

    许员外悄声问管家说:“这位师傅想让鞎儿拜师求学,你看怎么样?”

    管家深知这些年老爷为了少爷的事,操碎了心,现在出现了这档子事,难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再加上来人相貌堂堂的,肯定不是俗人,就进言说:“老爷,少爷不是很想找个先生吗,这是天大的好事呀!”

    许鞎也上前鼓囊了一句:“我,我也愿意!”

    许员外想了想,有点依依不舍地说:“既然鞎儿愿意,就依大师的吧。”说完向内室走去。

    许鞎开心极了,往日“愁云挂眉”的样子烟消云散了。他急着让春娟帮自己收拾行李盘缠,可春娟有点不情愿,好似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故意怒怼到:“带上我!我才帮你收拾。”

    许鞎也不含糊,硬拉着春娟出去了。

    大师笑了笑,开心地端起凉凉的茶水,自个儿喝起来。一会儿员外夫人哭哭啼啼地走出来,员外还在不停地絮叨着。看起来当娘的有点不情愿,更是不舍得。

    第二天,许员外家热闹了起来。庄子里上上下下吃起了送行饭,喝起了离别酒。春娟这死丫头,也不知藏到哪里偷着哭去了。

    夏大师拜别了许员外和夫人,领上许鞎,兴高采烈地进山了。有诗曰:屋檐喜鹊声声叫,堂上亲人泪涟涟。拜别双亲和故土,从此天涯沦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