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从黔训班开始

第2章写日记

    男子笑了笑,看见张一鸣看了看自己的脚,不自觉的缩了一下,然后才说道:“没事,举手之劳而已。”

    张一鸣按捺住心中的惊讶,看着男子,伸出手说道:“我是第二中队情报专业的张一鸣,敢问这位同学是哪一专业的?”

    '黔训班'目前共有情报专业、行动专业、爆破专业、谍参专业、电讯专业和会计专业,前面四个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男生,后两者几乎都是女生。

    “张一鸣同学,你好,我是第一中队谍参系的赵文强。”说完赵文强伸出右手同张一鸣握了握。

    张一鸣握着对方的手,感觉很是粗糙,看着对方身材不高,一脸认真严肃的样子,张一鸣暂时放下心中的疑惑。

    “张一鸣同学,我听说你,行动处教官沈博闻说过你的各门成绩拔尖,而且连其他专业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目前,‘黔训班’目前设班部抓总,下设秘书室和教务、政训、总务三个处。教务处下属学生总队,总队长是陶一珊,后来又换黄汉英继任。总队下又设立了七个中队,一个中队又分为三个区队,每个区队又分为三个班,每个班按按学生人数多寡而增减。

    特训班的班主任由戴老板亲自担任,副主任由少将吴琅担任。总队、中队、区队的队长均由中尉以上的军官担任正副队长,班长则是从学生处挑选,王贺奇便是张一鸣他们这个班的班长。

    其中一中队是谍参系的,现在住在“普明寺”,学员大部分都是来自果党军队中调来的在职谍报参谋人员,他们的服装与自己这些人灰布军装不同,穿的全是军官样式的。

    二、三中队的则是情报系,也就是张一鸣所在的专业,他们则是大部分居住在文庙。

    在四、五中队则是行动系,剩下的六、七中队则涵盖爆破、电讯、会计等专业。

    张一鸣的情报专业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情报收集、编审、研判、分类之外,还要学习一些秘密机关的布置、人员的联络、盯梢(跟踪)、脱梢、以及情报网的分布、传递情报的方法等。

    而谍参专业虽然也学习情报收集,但是谍参系更加侧重于着重学习军事情报方面的有关功课,比如:六韬三略,战术与战斗,孙子兵法,谍报学,情报学,地形学,测绘学,指纹学、爆破学,国际现势,敌情研究这些。

    同赵文强短暂的道谢后,张一鸣从浴室出来后,回到了宿舍。

    宿舍是四人间,除了张一鸣和王贺奇之外,另外两人分别是张国兴和李立群。

    张一鸣是安徽人,王贺奇是四川人,张国兴和李立群分别是陕西和河北人,四个人都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

    “一鸣,你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想法?”看着张一鸣似乎在想些什么事情,或许是感觉有些无聊,王贺奇突然问道。

    听到这话,一旁的张国兴和李立群也竖起耳朵听了起来,他们两对这个话题也是很感兴趣的。

    张一鸣听到王贺奇的话后,又看了看张国兴和李立群,无奈的说道:“能怎么办,就这样,看情况呗!”

    李立群突然插嘴道:“可不就是嘛,不过我听说我们前面一批人进了党国之后,直接就是享少尉待遇,一个月还有40元。”

    对面的张国兴喉咙动了动,显然是动心了。

    其实,他们现在作为学生,也是有着待遇可以拿的,他们现在每个月有10几块的薪资,加上零花钱和各种待遇,总的来说,已经很好了。

    可是,这是果党啊!果党救不了中国。

    张一鸣知道李立群口中的前一批人说的是谁,他听之前的教官说过,他们这一批算是临训班的第二期,第一期的‘临澧班’已经毕业快一年了。

    “一个月40块钱是真的,而且都是实发,不会打折扣。”王贺奇笑着说道,要知道,如今国民政府的薪水都是八折甚至是有些地方六折发放,并不是实发。

    张一鸣知道,张国兴和李立群并不是被‘骗’来的,而是听说在这个学校出来之后,工资待遇都比较高,所以才进来的,而对于王贺奇的身份,张一鸣有了些许的猜测。

    张一鸣能够看的出来,王贺奇对于军统内部的情况都很清楚,而且和很多老师都比较熟悉,这样类似的话语,王贺奇并不是第一次这样说,张一鸣听过好几次了。

    因此,他觉得王贺奇要么就是军统内部的人员,要么就是有亲戚在里面任职,要不然,对于里面的情况,不会这么了解。

    这也是张一鸣总是对王贺奇怀着一股戒备的心理。

    他清楚来这里的人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像是他这样的大怨种,怀抱着一股赤忱之心,见证了国家正在经受的磨难,从而毅然决然的放下手中的笔,弃笔从戎,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

    来到这才发现这并不是他们心中的‘学校’,想要离开时,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后路,他们也尝试过抗议退学,然而教官们似乎对这有着经验,早早的就给他们安排好了套餐。

    先是在开学时,学校里的老师们就和蔼的给入学的学生们办理了一些手续,以此趁机给这些没有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学生们好好的上了一课,等到他们想反悔的心思时,才发现已经落入了圈套之中。

    也有过想要翻墙逃跑的,结果第二天,人就被抓回来了,从此,学校又多了一处禁闭室。

    自己也是这样被套住的。

    第二类就是张国兴和李立群这样的,他们多为江、浙、赣、鄂等沦陷区来的逃难青年,当然也有黔阳周边县份的青年学生,因为听说来到这能够成功毕业后,就有比较高的收入保障。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沦陷区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后,人生地不熟,更是举目无亲,有想法也不敢说,再加上学校里的福利待遇也很好,慢慢的这些人的逃离的心思也就越发的淡了。

    第三类则是像王贺奇这样的内部人员以及从其它军校调来的学生,对于这一些人,张一鸣有认真的观察过,似乎每个班都有这些人,他觉得,这应该是军统特务用来观察和控制学生的思想情况的。

    就像现代社会企业的培训一样,有内部人员会混进去查看员工的思想情况。

    因此,他从不会在别人面前发表自己内心的言论,多听少说。

    有一次,学校动员学生做了一次全体活动,回到宿舍后,张一鸣发现,有人似乎是动了自己的东西,自此以后,张一鸣越发的小心了。

    写日记也正是如此,做一些表面工作,谨慎是张一鸣最大的优点。

    现代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张一鸣还是静静的听着舍友们讨论着毕业后的动向,偶尔只是附和两句,可能是有着前世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学生身份而已,张一鸣总感觉自己过于冷静而融入不进去。

    闲着无聊,看三人聊的火热,张一鸣悄悄的走出宿舍,在外面散起步来。

    夜还未深,学校四周亮起灯火。因为学校的选址靠近古城墙,张一鸣在城墙下慢步走动,享受着片刻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