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妹孽缘

第六章 阅报纸惊闻噩耗 宠宝贝三年断奶

    有分教:

    胖阿二贿赂媒体,造现场阿秋结案。

    阅旧报惊闻噩耗,泪遮面花妹恸哭。

    话说:阿秋被麻脸击打,不堪受辱,不顾一切地冲出房门。可惜,双眼瞽盲的阿秋两脚踏空滚跌下大理石楼梯,后脑与坚硬的楼梯碰撞,当场呜呼哀哉。

    胖阿二见状立即关照麻脸先将阿秋的尸体移走藏起来。不许走漏风声,以后再计较如何处理。

    再说:阿秋被麻脸从巴池镇骗走后,音讯全无。一些喜欢听阿秋拉二胡说新闻唱道情的老听众见阿秋多日不见,心有牵挂,最后众筹油印了许多张寻人启事,大街小巷,灯杆廊下到处张贴。但是,阿秋犹如人间蒸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至百天后,有人在金匮县辖,慧山石门下的偏僻山林中,发现了阿秋的尸体悬挂在离地五尺的大树上,道衣反穿,树下遗留有少量白粉。除了头颅能勉强辨认外,其他都已开始腐烂,蛆虫满体,尸臭难闻,只剩骨架。

    当地的小报报道说:《瞎子道士毒发犯瘾无钱买毒上吊自杀》

    官方衙门侦查,仵作验尸,装模作样,匆匆走过场。胡乱堪定为自杀,随后草草结案,索之高阁。

    原来这一切都是地痞流氓胖子阿二暗地贿赂运作的结果。

    尽管有好事者曾提出质疑,“一个瞎子如何会爬到如此高的树上自尽?”

    但由于清廷县府早已腐败入髓,社会上因毒而死的人又太多,没人去辨真伪,更没人去真正追查深究。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真正冤哉!枉哉!

    言回正传。

    某天,花妹背负儿子小阿尖到弄堂口鱼摊上买鱼。小贩见花妹背着孩子,就招呼道:“喂,这位姐姐,买条新鲜黑鱼吧,吃了可增加乳汁,对孩子发育好!”

    花妹道:“好的,就买一条吧。”小贩三下五除二破鱼肚、刮鱼鳞,随手扯过一张旧报纸把黑鱼包起来递给花妹道:“好了姐姐,咱们摊的鱼都是每天从瘦西湖里网上来的,活蹦乱跳,特别新鲜。欢迎下次再来哟!”

    花妹买好鱼,再顺便买了些丝瓜、青菜就悠悠然回家。关好门,把买来的菜都放到天井里。

    此时,小阿尖哼哼唧唧发出声音,花妹赶紧松开衣扣,将奶头塞进小阿尖嘴里,小家伙“咕嘟咕嘟”吃了个饱,迷迷糊糊睡着了,花妹把他轻放在床上。自己到天井里去忙碌。

    花妹展开用于包裹黑鱼的旧报纸,忽然一张隐隐约约熟悉的脸出现在眼前。花妹连忙把皱巴巴的报纸平摊开来,仔细辨认。虽然报上的照片不是十分清晰,但依照轮廓,花妹一眼就认出这个不就是曾经共同生活六十多天、心地善良幽默多才的阿秋吗?

    花妹虽然不识字,但预感阿秋出事了,想呼唤蒋阿姨来帮忙读一下报上的内容,又怕吵醒刚睡着的小阿尖。花妹就三步并两步走进位于天井后面蒋阿姨居住的后造房屋,轻声叫唤:“蒋阿姨,蒋阿姨。”

    “哎,花妹,什么事?慌里慌张的。”蒋李氏应声走出来道。

    “阿姨,我有阿秋的消息了!这报上有他的照片呢!”花妹扬扬手中的旧报纸道:“阿姨,麻烦您帮我念一下文字,谢谢啦。”

    蒋李氏接过皱巴巴的报纸,拿在手上定睛细看。

    花妹心中忐忑不安,两只眼睛盯着蒋阿姨看报时的表情变化。

    花妹见蒋阿姨看着、看着,脸色逐渐凝重起来,花妹吓得一只手捂住嘴巴,生怕蒋阿姨说出关于阿秋可怕的事

    蒋李氏看完后,拿报的一只手垂下,眼睛看着花妹,沉默了。

    花妹焦急地问:“阿姨,这报上怎么会有阿秋的照片?报上到底说了什么?”

    蒋李氏嘴唇动了几下,没发出声,心想:“若如实告诉花妹,她会崩溃的,但又不得不说。”

    蒋李氏犹豫片刻含泪道:“你的阿秋已经死了。”

    “啊!死了?”花妹如闻晴天霹雳,顿时涕泗交加,又问:“他是怎么死的?”

    蒋李氏道:“报上说他是由于买不起毒品而上吊自杀。”

    “胡说,阿秋是个好人,根本不可能吸毒,他是被人陷害的!阿秋是个幽默乐观的人绝对不可能自杀!”花妹捶胸顿足大声道:“这是个什么世道啊?好人怎么没有好报哇!”

    花妹紧紧抱住蒋李氏撕心裂肺的放声痛哭……

    正是:销魂最是别离时,肠断都于生死时。

    话说花妹得知阿秋死亡的消息后,悲痛万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整个人呆滞漠然,蒋李氏竭力开道、窝盘劝譬,花妹才慢慢接受残酷的现实。

    从此以后,花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阿尖身上。阿尖成了花妹唯一的亲情依恋。

    花妹全身心的无节制的宠爱渐变为乖张畸形的溺爱。抱着怕摔,含着怕化。

    小阿尖只要一哭,马上就撩起衣服。别人家小孩喂奶十个月、至多十二个月就断了。可是花妹整整被阿尖叼了三年,才恋恋不舍地断掉。

    这无度的宠爱让慢慢长大的阿尖,习惯已经养成自然。

    “妈妈我睡不着,要抱着你才能睡”阿尖对细妹撒娇夹杂着焦躁道。

    “好,好,好。”妈妈花妹有求必应。

    这正是:养儿不教父之过,母溺宠爱无良子。

    既养之必严教之,慈严相济出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