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凉州

第十六章 铸锅

    其实,现在不要说胡人,汉人用铁锅的也很少,主要原因就是铁的质量不好,而且没有铸造技术,还得铁匠一锤锤往出敲,费工费料。一口铁锅选择合用的铁料,再敲出来,这个成本就太高了,无法大规模普及。

    有了铸造技术,才能普及铁锅的使用,张元家里,现在用的还是父母传下来的一口铜锅。

    没有铁锅,急火快攻的炒菜就没办法出现,张元早就想吃炒菜了。每天不是煮,就是烤,对后世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现在有了机会,当然要第一时间就改善一下吃饭的条件,顺带给晋朝人传授一下炒菜的概念。

    砂模的铸造很简单,首先把河沙与黏土,煤粉混合,大致捏一个锅的形状,然后用刀仔细修整,直到没有瑕疵。再以这个砂模为蓝本,做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砂模,俩个砂模口朝下套在一起,中间的缝隙就是锅的厚度。外面的砂模底部开一个口子,铁水从开口处倒入,冷却后取掉砂模就好。

    由于加工坊用的铁锅口径需要一米,所以砂模做起来费点事,俩人整整用了一天时间,中午饭还是芸娘给送过来,才做好了俩大俩小四个砂模,放到炉火边慢慢烤干。

    第二天,张元在跟随韩林继续习武,一刻钟马步之后,练习如何发力,腰腿用力的技巧。

    吃过饭后,张元来到三娃家,摸了摸石窑,窑温经过一夜的冷却,只有三十几度,摸上去微感温热,已经适合开窑。

    “师傅,我早上就看了,应该可以开窑了。”

    张元点点头,“那就开吧!”“好嘞!”三娃兴奋的答应一声,迫不及待的把堵窑口的泥土和石块搬开,打开窑口,取出来模具。

    张元让他用小锤轻轻敲打,让坩埚和模具分离,一口青黑发亮的敞口坩埚出现在眼前。三娃用手摩挲着坩埚,热泪盈眶,差点就要抱住亲一口,那个眼神,比洞房时看到妻子还要热烈。张元撇撇嘴道:“怎么这个样子,一口坩埚而已,至于吗?”

    张元嘴上虽然如此说,但他内心其实也很激动,向五小工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一切从零开始的摸索,每前进一步,就能解决一大堆面临的难题,这也是工科生最有成就感的事。

    三娃一大早就把模具都准备好,炉火也烧了起来,一把长柄木勺也泡进了水里。张元一声令下,石墨坩埚放到了炉子上,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上开始预热。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需要在二百的温度中预热俩刻钟,烤干坩埚中多余的水分,防止坩埚炸裂。

    俩刻钟后,三十斤生铁放入坩埚里,三娃使劲的拉着风箱,火焰呼呼的舔着锅底,焦炭的温度节节攀升,火焰也由暗红色,深红色,橘红色直到金黄色。这时的温度已经达到一千三百度,坩埚中的生铁开始融化。

    张元让三娃停止鼓风,休息片刻后,铁水已经全部融化。

    长柄木勺擦去水渍,舀上通红的铁水,往砂模的上面开口处倒入。张元用小锤轻轻敲打砂模的外面,让铁水充满砂模的夹层,尽量不要留下空隙。一锅铁水,浇铸完一大一小俩口锅,剩余已经不多。

    休息片刻,估计铁水已经降到一千度左右,张元让三娃用锤敲碎砂模,一口黑黝黝的铁锅呈现在二人面前。三娃兴奋的绕着铁锅转圈,看样子要不是烫手,都想上去摸一下。

    “别看了,赶紧看看哪里有砂眼,用铁水堵一下,有不光滑的地方,赶快用砂石打磨。”

    刚浇铸好的铁锅难免会有不合适的地方,都要仔细补漏磨砺,才好使用。毕竟没有后世的条件,也浇铸不出后世那样优质的铁锅。要是用泥模更好,不但模具可以重复使用,而且锅体均匀,厚薄适当。现在这个锅的厚度明显超过了后世的铁锅,不过还是那句话,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浇铸完四口铁锅,已经中午,留下让三娃打磨,拿了一口小铁锅,张元回到家中。

    总算可以吃上炒菜了,向后世的生活又迈进了一步。不是来到俩千年前的人,是无法体会到那种想念后世生活的痛苦。想象一下,就会知道,那是一种明明知道就在眼前,但却无法抓住的感觉。因为你曾经经历过,你知道就在那里,可就是得不到,那种荒诞却又是真实的感觉,让你不知道你过去是在做梦,还是现在是在做梦。总想做点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过去不是梦境,现在的自己同样不是梦境。

    只要能重新做到经历过的事情,才能坚定信心,不会让自己精神分裂。张元不停的折腾,隐隐也有这个目的。不是意志坚强的人,重生绝对不是一种好的体验,尤其是重生在俩千年前,生活习惯没有一点相同,你的行为和别人比起来,就是一个异类。幸亏是在晋朝,还是在偏僻的凉州,张元就是有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人们也只是一笑而过,当作是孩子的胡闹。如果在欧洲,铁定是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的可能更大。

    韩林带着小儿子在院子里玩耍,芸娘和俩位师母正在做饭,看到张元回来,芸娘高兴的跑着迎了上来,“阿元,阿元,你回来了,我们正在做饭。”见张元手里拿着的铁锅,“你拿的是啥?是锅吗?”

    虽然才三俩天,芸娘的脸色已经红润起来,皮肤也白了许多,由于精神很好,看上去活泼可爱,有了一点小女孩的样子。张元笑道:“这是我今天刚做的铁锅,中午我们用它做饭。你们做了啥饭?”“阿娘蒸了炊饼,正在煮菜汤。”

    张元和韩林打了个招呼,进入厨房,笑道:“师母,今天我来做一种稀罕吃食,让你们尝尝。”

    “元娃,你这个是铁锅,哪里弄来的?”二师母刘氏接过张元手中的铁锅,“这个不好用吧?不小心就打碎了。”张元道:“师母,这个铁锅是我刚浇铸出来的,和你见过的不太一样,很好用,不是故意摔打,是不会破碎的。有了它,能做很多新菜式,我们今天就试试。”原来当时人们也试着用铁锅,由于铁质太差,稍微磕碰一下就碎,而且造价太高,坚固程度与陶锅也差不了多少,因而弃之不用。

    师母笑道:“元娃的新吃食,肯定是好吃的,那我们就等着享受了。”张元做的几次饭,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没问题,师母,其实很简单,有了铁锅,用急火快攻炒菜,比煮出来的好吃多了。芸娘,你来帮我,很快的。”张元看了一下,见厨房里有茄子,黄瓜,韭菜,还有新鲜的蘑菇。“这个蘑菇很新鲜,是今天刚采的吗?”

    芸娘道:“是我和阿娘上午采的。”这时候的自然环境太好了,蘑菇等野生菌类很多,人们敢吃的就是几种。像芸娘采回来的这种白色的蘑菇,就是其中之一,很像后世的杏鲍菇,鲜嫩肉厚,绝对是美味。

    张元道:“那今天我们就搞三个菜,干炸蘑菇,糖醋茄子,再来一个韭菜炒鸡蛋,我先开锅。”

    让芸娘找来一块羊尾巴,把锅放在灶上清洗干净,烤干后加大火力,让锅在火上烧到全部变色,然后把锅反转,用凉水浇锅底,直到冷却。

    重新清洗后,烤干水分,改成小火,拿着羊尾巴在锅里不住的擦抹,大约十分钟后,倒出羊油,清洗干净。再次烤干后,取来一勺麻油,顺着锅壁四周淋下,大约五分钟后,把油倒出,清洗干净后,铁锅已经变得黝黑发亮,开锅完成。

    芸娘母亲啧啧赞叹,“元娃这个锅可真好,我们鲜卑全族都没有你这样的一口锅。”芸娘的母亲名叫典琼,韩林就唤她琼娘,芸娘的名字是朵芸,都是鲜卑族的名字,这还是张元问过芸娘才知道的,她们是鲜卑秃发部的。

    张元从没有听过芸娘喊韩林阿爹之类的称呼,而且也没有见过韩林进琼娘居住的东厢房,只是和刘氏在南房居住。张元知道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隐情,琼娘看样子就不是韩林的妻子,韩林对琼娘也很尊敬,行为动作和刘氏截然不同,好像是对待一位客人,虽然不知道具体什么情况,张元也从没有喊过琼娘师母,只是称呼大娘,避免尴尬。张元相信,总有一天,韩林会和自己解释这件事的。

    张元笑道:“大娘,在今天以前,我们这里也没有,这是我今天才研制出来的,如果铁料充足,以后我们就会铸造更多的铁锅出来,相信许多人都会用上铁锅的。”

    琼娘点点头,道:“难得有元娃这样的灵巧心思,如果我们秃发部有像你这么聪明的孩子,起义失败后,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孩子都死于非命。当时逃跑的时候,走的匆忙,带出来的陶锅都打烂了,人们连一口热汤都喝不上。天气又特别寒冷,孩子们都被饿死,冻死。如果当时有这样的一口铁锅,也不至于死去那么多人。”

    说完,张元看到琼娘淡蓝色的眼睛里泪光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