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凉州

第十九章 买牛

    次日,出发拉酒糟的五个人率先回来了,等张元和韩林习武归来,三辆牛车已经停在了大门口。

    带头的是张元的族兄张德,一个四十多岁的瘦小男人,以前就经常在农闲时候走村串户,做点针头线脑的小生意,贩卖三娃钢针最多的就是他。在靠山村也算是见过一点世面的,起码还和外人打过交道,有一定的经验。

    要说靠山村真的是没有人才,大多数人一辈子就没有离开方圆十里范围的地方,遇到生人连个话都不会说,连张德这样的小商贩都算是精英。没办法,这又不是后世,可以开个招聘会,你就是想从外面招聘,同族的人也不会答应。有了赚钱的营生,你不照顾乡党,会让人用唾沫星子淹死,而且他们还认为理所当然,不管自己能不能干得了。

    “元娃,我们等了三天,才拉了三千斤酒糟。不过我已经和他们谈好了,以后他们的酒糟就给咱们留着,不向外卖了。每隔三天,我们去拉一次。”

    张元问道:“看来这就是他们的最大产量了吧?他们以前都卖给了谁?德哥,他们没有问你买酒糟做什么吗?”

    张德瘦小的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现在就是这个量,秋收后最少能增加一倍的量。我和他们说是要喂猪,他们以前都是晒干卖给胡人,这下省了他们晾晒不说,还多卖了一倍的钱,自然高兴的很。这几天好吃好喝不说,我还让他们少了十贯钱。”

    原本三千斤酒糟是一百贯,现在少了十贯,成了九十贯。现在一头能干活的大黄牛才五贯钱,草原上不能干活的牛才俩贯钱,一家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也就是这么多,难怪德哥得意。

    张元笑道:“不错,德哥你可是立了大功。不过今天就不要休息了,带着你的人出发到周围去收购猪娃。不管公母,全部买回来,最好能买二百头,这样我们以后的酒糟正好拿来喂猪,也免得高粱镇的人有所怀疑。”

    德哥迟疑道:“元娃,不是我不想出去,可地还没翻,我怕误了农时。”

    “没事,你尽管出去。”张元拍了拍德哥的手,“我马上就会制作曲辕犁和三脚耧,咱村一共才五六百亩地,只要有十张曲辕犁,五张三角耧,一定误不了农时,你们都放心出去。”

    “元娃,就是有了你说的曲辕犁,可也没有那么多的牛用啊!现在村里所有的牛加起来才八头,二叔家的牛还是产奶的,不能用,只有七头。这次三爷用了三头去拉盐,我这又用了三头,村里只剩一头了。”

    张元拍了拍脑袋,“我倒把这事给忘了,现在哪里有牛卖?我们赶快买几头回来。”“现在正是农忙时候,你就是给多少钱人家也不卖。”

    张元诧异道:“胡人不是有很多牛吗?”他们这里不是中原,和鲜卑人,羌人住的犬牙交错,胡人就是靠养牛马为生,怎么会买不到牛?

    韩林在一旁接口,“元娃你这就不懂了,耕地的牛需要调教,胡人的牛都是散养,只能用来杀了吃肉。想要使用,没有三年时间就不可能。”

    张元想起,韩林以前就是贩卖牛马的。不过,别人也许买了胡人的牛只能吃肉,但他就不一样了。“师傅,看来这次得麻烦你跑一趟了,你只管买就是,至于能不能用,我来解决这个问题。”

    韩林考虑了一下,道:“阿元,你如果想买野牛,就去和琼娘商量,只要琼娘答应,三天之内,我一定可以给你把牛赶回来。”这时候,人们习惯把草原上散养的牛称为野牛。

    韩林的话再次证明了张元的推测,琼娘的身份不简单。“那德哥你把酒糟卸到工坊去。休息之后,马上去买猪娃,牛的事我来想办法,肯定误不了农时。”拉起韩林的手,“我们回去找琼娘,商量买牛的事。”

    回家吃过饭后,张元教芸娘点好了豆腐,让二婶通知村里的人可以来换豆腐,然后就来到琼娘屋里。

    琼娘见张元进来,笑道:“怎么这么着急?学鲜卑文字等下午吧!芸娘下午时间多,我正好一起教你们。”她还以为张元是来找她学习的。

    张元道:“大娘,学习的事不着急,我找你是来帮忙的。”把买牛的事说了一遍,“师傅说,要找你帮忙,你看成不成。”

    琼娘思忖片刻,道:“元娃,别人的事大娘不想管,可你的事就不同了。我本来不想和他们联系,只想安安稳稳的在这里生活,不过,既然是你需要,那只好破例了,就怕以后想平静生活就难了。”

    张元道:“大娘,如果为难,我就再想其他办法。”琼娘道:“你买野牛这件事不难,就怕他们知道我在这里,会经常过来,你能接受吗?”张元高兴道:“想来就来啊!正好我可以和他们互通有无,这个朝廷又不限制。”

    琼娘见张元没有丝毫开玩笑的意思,说实话,对于张元这个孩子,琼娘现在越来越不敢把他当做孩子看待,张元的许多想法都叫她猜不到用意。现在许多汉人,尤其是一些读书人,对待鲜卑人和羌人的态度可是很恶劣的,否则也不会有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不过既然张元无所谓,她当然也乐于帮助族人,能把那些野牛卖出去,换来急需的生活用品,族人也肯定是乐意的。虽然自己一出面,以后族人肯定会经常来找她,也会带来一些麻烦,打破她平静的生活,但比起能给族人带来的好生活相比,都不值一提。她心中也觉得,让族人和张元接触,不算是一件坏事。

    想到这里,琼娘笑道:“既然你不嫌弃他们粗鲁,愿意和他们打交道,那就没什么。但钱他们肯定不会要,你要拿出等价的物品交换。”张元见琼娘愿意出面联系,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大娘,他们需要什么,只要是我有的,都可以交换。”

    张元早就想和外界接触,他可没有什么严重的民族等级观念,后世他各个民族的人都接触过,都相处很好,虽然是俩千年后。但他一直认为,就是因为统治者人为的分了等级,才导致民族矛盾对立。野心家才利用这一点,为了自己的权利欲望,挑唆不明真相的底层百姓相互厮杀,最终让这场恩怨缠绵了俩千多年。

    他相信伟人曾经说过的话: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开始就抱着交朋友的态度,鲜卑人也肯定不会把自己当做敌人看待。

    琼娘考虑一下,“好吧,这件事你们相互商量解决,我就不管了。可是你怎么使用这些野牛?草原上的牛可只能杀了吃肉,很难调教的。”

    张元笑道:“大娘,这件事其实很简单,等牛回来,一看就明白了。”

    琼娘半信半疑,“那你出去把韩大兄喊来,我和他说。不过,花俩贯钱买一堆肉回来,你就不怕族里的人埋怨你吗?”

    “没事,他们到时候得感激我。大娘,如果能多买,最好买三十头。”以后,随着各项工作开展,畜力的需求会很大,正好一次搞定。

    琼娘瞅了张元一眼,“你这孩子,不知道心里怎么想的。鲜卑人的野牛多的是,想要多少都有,我让他们赶着牛来和你交易。”

    不知道琼娘和韩林说了什么,韩林出来后就收拾行装,还带上了他那把短槊,就告辞离去。师娘拉着小马驹送出去很远,回来后脸上隐约还有泪痕。这年代出一次门有很大的危险,很多时候和生离死别也差不多。

    看到张元脸上露出担心的神色,琼娘安慰道:“不用担心,离的不远,这次有我的信物,去的是我的族地,没有任何危险。”张元问道:“那上一次你们遇到的不也是鲜卑族人吗?”

    琼娘道:“上次我们遇到的是鲜卑乞伏部,鲜卑也有很多部族,乞伏部和我们秃发部是世仇。”张元知道,就像汉人也有许多利益集团一样,鲜卑的许多部族也经常彼此厮杀,说到底,都是因为利益。就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所说的一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统治者玩弄权术的附加物而已。

    琼娘的话让张元放心了不少,虽然他学过历史,但远没有琼娘这样的当事人知道的清楚。再说,现在不放心也没有办法,只能相信琼娘的判断。

    村里的人得到了二婶的通知,都拿着豆子来换豆腐,张元把这件事交给芸娘处理,他却回到房间。犁和耧的使用已经迫在眉睫,今年村子里一下子壮劳力分出去不少,耕种的事情就成了当务之急,他得赶快把图纸画出来,让三娃和有福赶快打造。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耽误了农时,这关系到全村人的吃饭问题,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刚刚凭着记忆把图纸画好,吹干了墨汁,就听院长里传来三娃和芸娘的说话声,好像是芸娘拦着不让他进屋。这已经是芸娘的习惯了,只要看到张元在写字,芸娘就不让人打扰他。拿上图纸,走了出来。

    三娃高兴道:“师傅,你教的台钳我已经做出来了。”

    张元看他满脸疲惫,显然是一夜没睡,但却兴奋的满脸通红。

    “走,去看看。顺便喊上有福,今天把曲辕犁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