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凉州

第二十二章 成了香饽饽

    张元自然无法猜到宋氏心中的想法,对于母亲娘家的到来,他也是持欢迎态度的。敦煌宋氏,终前凉一朝,从宋佩、宋矩到宋混和宋澄等,宋氏一族都大权在握。尤其是宋佩,历史上更是一个名人,曾做到张轨手下的凉州司马,也就是一州的最高军事长官,击败了鲜卑人的叛乱。在凉州,和宋氏搞好关系,没有一点坏处。他不知道三爷已经把盐和酒的事已经告诉了宋氏,即使知道,他也不会在乎。盐酒里面的利润太大,多一些人来分润,虽然利润端时间来看是小了,但却更加稳妥,更加长久。

    张元还是低估了现在人们对于读书的理解和崇拜。放在文化荟萃的宋朝,神童遍天下的时代,张元拿出的这些学问不算什么,顶多搏一个神童之名。但在晋朝,还处在文化的开创时代,对于张元拿出来的这些经典,就像五爷所说的,真的是可以立地成圣的。

    张元对此也是始料未及,不过既然已经拿出来了,那就只能就事论事,以后注意点罢了。反正这些东西只要他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作,别人也只能往神童方面去猜,难道他们还能知道自己是俩千年后的灵魂转世不成?

    五爷还在发呆,姨娘已经反应过来,一叠连声道:“元儿啊,姨娘真没有想到,你小小年纪,孤身一人,环境又如此艰苦,却还读书读出来了这么高的成就。现在就收拾行李,姨娘带你到临泽,到张掖,我们到处去和那些大儒交往游学,凭你的才华,马上就能天下闻名。”

    张元被姨娘的话也说得楞了,不过看到三爷逐渐变黑的脸色,马上明白过来,姨娘这番话,分明就是指责自己在张家受了委屈。对宋氏道:“姨娘的心意元儿明白,不过,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自从母亲仙去,有三爷和诸位乡亲叔伯照顾,并没有吃苦。此间乡亲厚重淳朴,我也甚为喜欢,但看到人们生活困苦,一日三餐难继,我曾立志要让他们过上顿顿白米白面,餐餐有肉有菜的日子。乌鸦尚思反哺,羔羊亦知跪乳,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我得乡亲们数年关怀,自当百倍报之。还请姨娘理解孩儿一片苦心,不完此志,张元誓不离开靠山村。”

    张元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三爷露出欣慰的笑容,五爷捻着俩撇须子,不住点头,“乌鸦尚思反哺,羔羊亦知跪乳,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好,说得好,像我张家的好男儿。”

    张元这才突然想起,不小心又说了一句明朝《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现在的人听来,自然觉得很有哲理。以前和村里的人说话,都是大白话,不存在这种问题。一对上读书人,说出后世普通的话语,也让人家以为自己的学识不知有多高。

    姨娘宋氏见张元意志坚定,不好再劝说,只得道:“可怜的孩子,这里的生活也太艰苦了,我要告诉你阿舅,让他来看看你。你既然不愿意游学,就让你阿舅把你的条件弄好一点,最少也得有几个人伺候着。”说罢,转身出了屋子。

    张元问三爷:“不知我阿舅是谁?现在在哪里?”三爷哼了一声:“要不是因为他是你阿舅,我这次才不会去拜会。现在知道你是大才,说什么去游学,还不是想把你弄到他宋氏去。”张元笑道:“你这老头,我自己心中有数,用不着你来提醒。我问你我阿舅是谁,你却扯别的。”

    五爷在一旁接口:“你阿舅名配,现在正是我们临泽的四百石正堂县令,今年刚刚上任。”

    原来宋配就是自己的亲舅舅,没想到自己这次重生,还是很有些背景的。父亲是张家,母亲是宋氏,都是凉州的名门望族。不过这些和自己关系真的不大,要不是盐和酒,还有几篇文章,估计连眼前的这位五爷,都不会多看一眼。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人问啊!”张元暗暗感叹了一句。

    “那这次关于盐和酒的事,不知联系的怎么样了?”三爷笑道:“让给宋氏三成利润,咱们七成。不过,凉州以西的商路就由宋氏负责,凉州以东我张家负责。”

    “哎呀!差点忘了,今天早上已经拉回来三千斤酒糟,得赶快处理了。要不然馊了就遭了。”张元突然跳起来,转身就往外跑。

    “元娃,你去哪里?”三爷话音未落,张元早跑没影了。“这瓜怂,整日一惊一乍的。”

    五爷笑道:“三兄,元娃这孩子不但见识不一般,文章写的更是一等一的好。等他的文名扬开,一个文宗的名头是跑不了的。你以后可不能瓜怂瓜怂的骂了,免得让人耻笑。”

    三爷眼睛一瞪:“还反了他了,他就是成了啥,该用柳条抽还是得抽。你是不知道,这小子顽皮的厉害,稍不注意就给你搞出祸事来。去年……”三爷开始大摆在他看来张元调皮捣蛋的事。

    张元跑出门外,好家伙,只见一溜马车足有八辆。另外还有二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此时都排在自己家的俩边,姨娘正与其中的一名士兵交代着什么。村里的人已经聚集在门口,议论纷纷。

    张元过去施了一礼,“姨娘,你且在家中安坐,我有点急事需要去处理,马上就回来。”姨娘挥手道:“你先去忙,姨娘自处便是。”

    张元一眼看到二婶在人群中,“二婶,今天家里吃饭的人多,你去和芸娘帮忙,她一个人做不出来。”二婶应下。

    等张元来到三娃家,俩人正在铸曲辕犁上面的铁件,地上已经摆好了一溜模具。坩埚里的铁水已经融化完毕,三娃正用木勺往模具里倒铁水。

    看到张元过来,有福问道:“师傅,你这个时候过来,有啥事吗?”

    “酒糟已经拉了回来,我们的蒸馏器还没有做好,我来吩咐一声,曲辕犁先放一放,午时前先把蒸馏器做出来。三爷也回来了,估计熬盐的事也要抓紧进行。不过你们俩人做好蒸馏器之后,还是赶快把曲辕犁做出来。”

    三娃把最后一点铁水浇铸完,一边擦汗一边说:“师傅,蒸馏器我已经会做了,你忙你的去吧!保证不误午后使用。”

    张元看了看最先浇铸的犁铧,没什么问题,“不错,三娃看来天生就是个大匠之才,只学了一次就学会了。”三娃咧着嘴笑了,得到张元的夸奖可太难了。

    “那你们忙着,我先回去,下午蒸酒和熬盐一起开工,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准备。”转身回家。

    只见大门口的士兵已经少了五名,其余几人依然还站在大门俩侧,宛如门神一般。村民们还有一些聚在祠堂前面,对张元家指指点点。

    张元没有理会他们,径自回到家中,只见芸娘母子,还有师母刘氏和二婶正在院子里忙碌,芸娘和二婶在磨豆腐,刘氏和面,琼娘洗菜。张元对芸娘说:“芸娘,就磨一锅豆腐,烩菜。然后面条,人太多,别的做不出来。我去炒几个菜,给三爷他们下酒。”

    听到张元的声音,姨娘宋氏牵着万年公主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张元实在是搞不明白,怎么一个公主会来到这里,也不知道是姨娘的缘故,还是五爷的缘故,但看公主和姨娘的亲近程度,似乎与姨娘的关系更近一点。想到明年就将开始的八王之乱,这杨皇后的公主恐怕日子也不会好过,贾后既然能矫诏杀掉杨皇后,对其所生的子女自然不会客气。不过这些事情离自己太远,用不着他操心。

    “姨娘,您和公主先在家中歇息一会儿,我先做几个炒菜给你们下酒。”张元说着挽起了袖子,向厨房走去。

    姨娘眼睛里又泛起了泪花,“好好一个大才子,怎么还能做下贱之事,让下人去做便是。”

    张元对姨娘这种小姐做派不以为然,但也知道她是在关心自己,笑道:“姨娘,这做饭可是我的爱好,咱家没有下人,这几位都是我的客人。再说,自己做饭自己吃,有什么下贱不下贱的。我做的饭可是很好吃的,姨娘就等着品尝吧!”

    到厨房拿出锅来,到磨前舀了一锅豆浆,石磨引起了万年公主的好奇心,拉着宋氏的手来到跟前观看。问宋氏:“姨娘,这是什么东西,怎么看起来和牛奶一样?”

    宋氏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二婶笑道:“这是元娃弄出来做豆腐用的,就是把豆子泡软磨成浆,然后再做成豆腐,可好吃了,比豆粥好吃多了。”

    二婶自从张元从酒糟中蒸出酒来,就成了张元的铁杆粉丝,无论对谁,都是不遗余力的一顿夸。

    往日只是对着村里人,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个外人,自然立刻开启了夸奖模式,把张元的神异之处夸的是天花乱坠,连张元自己都听的不好意思。

    突然压低了声音:“你们是不知道,元娃出生的那天,天边的云彩都是金黄色的,半天不散,直到元娃一声啼哭,转眼间天上就成了大晴天,满天云彩都无影无踪。”

    姨娘吃惊的问道:“你怎么知道的?”二婶一指隔壁自己家,“我就住隔壁,当然都知道了。当时我就对他二伯说,元娃怕不是什么心宿下凡了。你们看,五岁的孩子刚不吃屎,能懂得啥?可看看元娃,几乎啥都知道。刚会走路的时候,就从不弄脏衣服,从不尿床,你们说这不是星宿下凡是啥。”

    张元在厨房里都听得只翻白眼,自己有来自后世的灵魂,虽说那时候不能表现的太过,但尿床后自己也不舒服好吧?怎么这都要拿出来说?

    出门大喊一声:“二婶,豆子早磨完了,你还推磨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