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琦公子

第十一章,离别

    黑夜过去,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襄阳城也开始忙碌起来。

    城北,汉水南岸。

    一队手持长矛的士卒和随行北上的文吏部属,开始陆续登船。

    这里面只有二百余人,只占此次北上人员的少部分,大部分随行士卒在昨日已然在北岸的樊城集结等候了。

    此刻,蒯越与刘琦正在和刘表以及前来送行的人员话别。

    离别嘛总是伤感的,纵然是称霸一方的诸侯刘表,此时也有些鼻子发酸、眼角湿润。

    刘表此刻一手拉着刘琦,一手拉着蒯越:“琦儿此去,务必时刻谨遵异度先生的教诲,多向异度先生学习,待异度先生也要如待为父一般恭敬。”

    刘琦明显的感觉到,父亲刘表在说最后这句话的时候,拉着自己手掌的手轻轻捏了捏。

    刘琦自然会意:“父亲的教诲,孩儿不敢或忘,必然恭侍异度先生左右,如师如父一般。”

    “嗯!你出门在外,多加小心,也要多注意身体。”

    刘表心中欣慰,微笑着点头。

    在这样的氛围里,听到这样的话,刘琦也颇多感触,天下的父母对待孩子都是一样的,即便如身居高位的刘表,亦有老牛舔犊之情。

    不知不觉中,眼中已然泛起泪花,想说什么,却已经哽咽着说不出口,也许是想起了后世的父母,也许是身体中的记忆有感而发。

    “莫做那小女儿姿态,让人看了笑话,行了,你老师还在那边等着你过去说话呢,我跟异度先生有些话要说。”

    刘琦掩袖拭去眼中的泪水,点头走向不远处的庞德公等人,背后传来刘表那略显苍老的声音。

    “异度啊,琦儿少不经事,不知世道险恶,以后难免会有不知轻重的时候,就劳烦你多费心了!”

    刘琦深呼吸了一下,踏步走向前方。

    “老师,公达先生。”刘琦躬身行礼。

    “长公子虽然年少,但配上这一身劲装打扮,还真有一副少年英雄的样子。”说话的,是荀攸,荀公达。

    董卓被诛杀之后,荀攸被汉廷征召,又因为考试成绩优异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但现在天下大乱,荆州通往益州的道路也被阻断,无法前往蜀郡上任,因此一直留居在荆州。

    荀攸此人为人机敏,行事低调,并且精通军略,尤其擅长制定灵活多变的战术策略,在做人方面也足够圆滑。

    在三国谋士排行榜上一直都在前五之列,如果按照谋国、谋人、谋己,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这个排名还要再往前挪一挪。

    这样的人才,刘琦在目前的情况下,没有把握请动,所以就只能厚着脸皮去请庞德公出面,当然目的并不是让荀攸归附自己。

    刘琦哈哈大笑朝着荀攸竖起了大拇指,臭屁的说道:“公达先生,就是有眼光,少年英雄嘛,舍我其谁?”

    这两日与荀攸相处下来,发现荀攸不像其他文士那般喜欢端着架子,性格通达,开的起玩笑,也没有因为刘琦年少脸嫩,而有任何怠慢或者倨傲的表现。

    众人一阵大笑。

    庞德公:“你小子,越来越没个正行了,也就公达不在乎这些,才能与你玩笑,换个人就该训你不尊师长,有失体统咯。”

    荀攸现在已经答应在文学院任职,而刘琦也是文学院第一个入驻的学生,自然也算的上是刘琦的老师。

    刘琦肃容,一本正经的退后两步,躬身行了个弟子礼:“学生刘琦,拜见两位先生。”

    然后抬起头,分别看了看庞德公和荀攸,又搞怪的耸了耸眉毛。

    又是一阵笑声。

    这一次刘琦前往南阳,庞山民和庞统主动提出要跟随刘琦一起前往,庞德公在考虑一番后又交代了两人一些事情,便也同意了此事,此番也跟着过来,至于刘琦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几人闲聊间,王威走了过来,跟刘琦耳语了几句,刘琦顿时脸色一喜,顺着王威的指引,就看到了人群外围的百姓之中有三名青年文士也在看向自己。

    刘琦跟庞德公和荀攸等人说了一声,就径直走向那三名青年文士,然后引领着三人回到这里互相介绍认识。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颍川名士繁钦、赵俨、杜袭。

    这三人都不简单,其中赵俨和杜袭更是与陈群、辛毗两人并称为颍川四大名士。

    在史书中记载,这两人虽然逃难至荆州,也多次被刘表邀请入仕,但却都认准了刘表不能成事,进而坚辞不受,后来更是逃回家乡投靠了曹操,开启了他们传奇的一生。

    赵俨,字伯然,在曹操征荆州时,就已经被任为都督护军,兼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后来在曹睿时期已经做到了骠骑将军、大司空等职。

    杜袭,字子绪,他虽然官没有赵俨做的大,但在曹真和司马懿对阵诸葛亮的时候,他就是两人的军师,由此也可见一斑。

    繁钦,字休伯,他与赵俨杜袭二人不同,他擅长书记、文才,最好诗赋,一直在曹操手下做主簿,算是曹操的心腹之人。

    在这之前,刘琦找到了赵俨,邀请他一起前往南阳参与屯田一事,一番交谈之后,赵俨虽然态度松动,但也没有立刻答应,说是要考虑考虑,刘琦便请他代为邀请杜袭繁钦二人,才有了昨天三人在酒馆里的那一幕。

    原本,一早到来的刘琦就四处打量周围的人群,心中期盼着三人的到来,就算不能全来,来一两个也好。

    然而一直都没有看到三人的身影,心中暗自叹息之余,也无可奈何,毕竟自己在外人看来还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郎,所作的屯田安民两册是不是找庞德公代的笔也很难说,不来,也在情理之中。

    没想到,三人到此时,居然真的来了。

    荀攸与三人同是颍川人,虽不至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很快,众人的气氛便热络起来。

    荀攸对三人此时就投效刘琦,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感叹三人识人的眼光和魄力。

    其实他是误会了,这三人来也只是想在屯田之事上,为家乡的百姓做一些事情,顺便进一步观察刘琦这个人而已。

    片刻后,众人惜别。

    赵俨、杜袭、繁钦、娄圭、庞山民、王威、熊平,再加上庞统这个未成年,与刘琦一起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登上大船。

    刘琦站在船边,向着送行的人遥遥躬身,没有说话。

    不经意间有一道让他感觉不太好的冷然目光,在远处的百姓人群中一闪而逝,抬起头时,再想去寻找,这种感觉的源头已经消失。

    或许是看错了吧。

    (各位兄台,赠人推荐,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