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惊风

第11章 是否出兵

    “王伍!”苗允脾气急躁地回头喊了一句,低声怒道,“发什么愣呢!”

    王伍如梦初醒,他啥都没想,就扑地捣蒜般地自顾自磕头:“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岁。”

    他记得小说话本里,臣民见皇帝都是这么个喊法。

    满朝文武看着这个草包忍俊不禁。

    皇帝也是很无奈的撇嘴道:“说吧,昨夜你看到了什么?”

    大殷皇帝同自己面对面地讲话!王伍匍匐在地,心跳得咚咚响。

    “陛……陛下,草……草草……”

    文武百官听到三声“操”想笑又不敢笑,差点憋出了内伤。

    “草民看见杀人了。”王伍拼尽全力稳定情绪,才将这短短的七个字完完整整地说出来,声音还是有些颤抖。

    “你说仔细点呀!”苗允回头急了眼,他低声道,“进宫之前白教了你那么多。”

    “行吧。”皇帝摆了摆手,一副懒散的样子。

    浪费宝贵的上朝时间可耻,一个结巴只会让这种可耻翻倍。

    很快就有两名持刀侍卫来带走王伍。

    王伍脑子嗡的一声,便响起评书里“拖出去斩了”这大臣触怒皇帝时,皇帝常喊的五个字。

    “陛下饶命!”王伍哀求道。

    众人大惊,只见王伍裤裆已经尿湿,大臣们见王伍将如此不雅之事竟带到这天下第一大雅之堂,纷纷蹙眉,心里暗骂这人真是个“现世宝”。

    他们心里骂完现世宝,突然想到入宫也许久了,顿时尿意陡生。

    “哼~哼~”皇帝将众人思绪拉回道,“孤本想利用车师王子乌苏韩牵制虚连题,现在看来这办法已经行不通了。”

    皇帝殷启眼神犀利地环顾一周,沉声道:“列位可有对策!”

    这一声反问,语气生硬,显然皇帝是在命令大家想对策。

    腰悬玉剑,性情耿直的宗正、武安侯殷飏大步走向前拜道:“皇上,一个小小车师,就敢犯我强殷,若不杀杀这种宵小之徒的威风,大殷颜面何存?臣愿领兵出战。”

    “陛下,微臣以为不妥。”

    面容黝黑,身形干瘦的大司农弦囿梁此刻也站了出来:

    “今年上年涝,下年旱,百姓食不果腹,一旦开战,必然耗资巨大,届时又将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望陛下体恤民情,慎言起兵。”

    大鸿胪孟兴梧应声附和:“今天山之外,土地荒凉,粮食无法耕种,过去即便是移民戍边,民众多叫苦不迭,现在却要耗巨资守如此衰草寒烟之地,微臣以为出兵不如主动求和。”

    武安侯殷飏内心虽然不敢苟同他们二人的说法,但是在动嘴皮子这块,他没有能赢这两人的信心。

    在场多数官员都对大鸿胪孟兴梧与大司农弦囿梁的话点头称是。

    不过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上头的这位。

    皇帝殷启,以武力得天下,他有大半辈子的生涯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没人比他更懂得平息战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

    不过这办法是他当皇帝前常用的手段。

    打江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本来也就什么都没有,但是守业要顾虑的就多很多,老百姓最期望的还是天下太平。

    尤其是汤王朝覆灭后,天下大乱数十年,老百姓早就厌倦了打仗的日子。

    皇帝殷启正伤脑筋,却听到有一声音说道:

    “陛下,微臣以为大鸿胪的话有失偏颇。”

    众人目光落到一人身上。

    “哦?”皇帝殷启,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这位年轻人,他一时记不起朝中还有这样一位少年。

    “臣的理由有二。”

    “其一,天山之外并非毫无价值之地,那里是连通西域诸国的要塞,西域的玉石马匹从那里进入中原,中原的绢丝可以通过那里流通西域。耕种不行,但是可以互市。”

    少年的话掷地有声,让皇帝殷启转变了对这少年的看法。

    “其二,当初为将大殷的龙旗能够在遥远的天山外飘扬,有三千将士告别故乡,不辞辛苦到那苦寒之地为大殷戍边,今使他们陷于危难之际,却将他们抛弃,如此有功之臣不救,外敌如若再犯我疆土,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一番话,引得众人一片骇然,不曾想这少年小小年纪,却能讲出这样一番有理有据的话,让很多为官数载的大臣也自叹不如。

    只有御史大夫姚宠看着这少年不知是喜是忧。

    因为作这番慷慨陈词的,正是他儿子议郎姚起。

    “你走近一点。”皇帝冲着少年招手。

    朝堂恢复了肃静,议郎姚起,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一步步走到台阶前,台阶上方,皇帝殷启端坐龙椅,脸上依旧疑惑。

    众人不解皇帝对这个少年的话是否认可,心里微微有些担忧这位仗义执言的少年。

    中官化十铨随即俯身在皇帝耳边悄声道:“陛下,这位是议郎姚起,是御史大夫姚宠的公子。”

    皇帝这才脸色微微松弛:“满朝文武都在谈得失,只有你讲到了义!”

    “然金浦疏勒二城乃弹丸之地,孤为一国之君,要保全的是天下万民,不可因小义而舍本逐末。”皇帝道。

    “今弹丸之地,陛下若尚且愿意发兵救援,不忍抛弃,天下百姓谁还会不信服陛下您皇恩浩荡,福泽万里呢?”

    皇帝殷启,斜眼看了看大司农、大鸿胪等一众求和大员,后者听了姚起的一番话,已经侧脸环顾左右,终于无人再出来反驳。

    “既然如此,孤欣赏你的辩才,救援一事,由你全权去办。”皇帝朗声道。

    皇帝说的慢条斯理,台下百官均大吃一惊,这无异于是圣上特许,多么难得的表现机会啊!

    百官或多或少有些羡慕。

    独独御史大夫姚宠却满脸忧愁,他并不希望自己儿子出大风头,因为他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

    “谢陛下,微臣万死不辞。”姚起拜倒在地,脸已经兴奋地涨得通红。

    皇帝摆了摆手,姚起起身退下后,皇帝斜撑着头,神色变得颇为轻松。

    “孤近来时常照镜子,看见自己已经是满头白发了。当年陪孤打江山的一干爱卿也老的老,病的病。”

    “哎!”皇帝长叹一口气。

    百官默默地听着,还未明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此刻又在想些什么。

    “太尉,你跟随孤最早,可还记得,现下还有多少将士是当年在商丘殷字旗一路追随到现在的么?”

    “回禀陛下,扣除战亡,病死的,还有三百五十一人。”太尉俯身答道。

    “很好,很好,都是有功之臣。”皇帝有些自言自语。

    “列位爱卿,孤创业之初,于商丘带六百殷字旗起家,尔后天下英雄,不断加入,这才换来今天中原一统。”

    “孤以殷为国号,不为彰显我殷姓世家,实则为铭记与孤一起共同起步的那六百殷字旗将士。”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开国至今,有太多有功之人需要被铭记,所以孤决定,设立武英阁。”

    “选从开国至今的能臣贤史,赐免死铁券,绘制其画像藏于武英阁,供今人后人景仰。”

    “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百官齐声道。

    “既然如此,从今日开始,便请诸位积极举荐,孤希望未来两年能选出第一位令天下信服的人选。”

    皇帝看上去已经有些疲倦,但他退朝之前,依旧沉声道:

    “只要有功,不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