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负天

第四十一章:夜思佛祖手段高

    思考完毕,罗二开始打坐修炼,自从修习《不动明王根本经》开始,他便极少躺下睡觉了。

    时不我待,生命不可空耗啊!

    罗二静心,灵觉外放,准备锻炼灵觉。

    灵觉外放是罗二修为达到“注神体”境界时新开发的一项能力。初始只能覆盖自身,大多“注神体”境界的修士只做内视之用。

    罗二却意外发现这是一种极好的探查手段。

    灵觉无声无息,只要不是充满恶意,落到其他修士身上很难被察觉。

    而且灵觉的探查与其他眼目类神通法术不同,灵觉不依赖光线,会如水波般充塞整个空间,空间之内所有的藏隐匿形手段全都无用。

    经过刻意的练习,罗二现在已经可以用灵觉覆盖周边两丈的空间,这个是指以罗二为球心形成的半径两丈的整个球体。

    只是现在灵觉外放时自身还不能移动,覆盖的空间也不算太大。但,仍然不失为一种潜力大且用途极广的手段。

    罗二准备下个阶段,一面继续提升灵觉外放的覆盖距离;

    一面在自身形成一个可随身移动的灵觉护罩,不求有多强的防御力,但求能够在被外力侵入时提早示警。

    灵觉外放之下,发现隔壁的三藏居然还没休息。他盘膝于榻上,既未参禅也未念经,只是双眉紧蹙,满脸不爽。

    罗二心道:“白天还是有说有笑的,这是怎么了?”

    于是抬手轻叩墙壁,传音过去道:“玄奘,夜不能寐,是想念长安了吗?”

    三藏抬头,看向罗二这边,轻声说:“二哥,你能过来一下吗?”

    罗二心知有异,用灵觉仔细探查了他的房间,未发现异常。于是轻手轻脚的推开房门,进到三藏房中。

    二人盘膝对坐于榻,三藏用手势暗语道:“二哥,伯钦父亲消罪托生之事,你怎么看?”

    罗二用暗语回到:“你是说昨日念经消除了他的罪业么。”

    三藏点头,略显激动的用暗语道:

    “我清楚记得,水陆法会上,观音菩萨所化的疥癞和尚亲口所言”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如今为何又会发生这种情况?”

    罗二用暗语回到:“痴儿,若是如来佛祖想要消除伯钦父亲的罪业,他需要念大剩教法还是小剩教法?”

    三藏闻言抬头,双目发亮,回道:“佛祖佛法无边,只怕是一个念动或是一个佛咒便可,哪需念诵佛经!”

    继而又道:“啊,我明白了,二哥你的意思是消除罪业在佛不在经!”

    罗二点头认可。

    三藏又道:“那我们如此辛苦的,走这危机重重的西天取经路又有何意义?”

    罗二郑重的用暗语道:“西天取经又名东土传法,还是西行弘法,更是西游除妖。”

    “更是你我这行人的灵山登阶之路。”

    三藏闻言,半晌无语,而后念了声佛号,满脸愁苦。

    东土传法无需多讲,主要表明是由西天如来佛祖发起的这场取经活动,目的是为了在东胜神州扩大佛教的影响。

    西行弘法说的就是此次的西天取经要大张旗鼓的进行,千万不要为了躲避危险而偃旗息鼓。

    取经人队伍就是宣传队,到了一处地方就要把佛法的光辉洒遍此处。做好事要留名,以弘法的名义做了好事,更加的要大力宣扬。

    西游除妖更是言明,取经人队伍就是一个靶子,也是一把刀子。唐僧肉的传言,孙悟空的加入将会把各方的视线都吸引过来。

    而后,集全灵山之力翦除西牛贺洲各处割据势力,扫清寰宇。包括佛教内部的不和谐势力。

    取经人队伍并不仅仅是这几个西行的人;

    也不仅仅是那些随身“直播”的神祇;

    还有更多指路的、报告消息的、指点迷津的、帮忙援手的众多神佛;

    更有那转换门庭的、寻求合作的、借势谋划的大能宿老。

    登阶之路则是十分的隐晦,罗二也是最近才有些领悟。

    三藏是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化身,悟空则受如来佛祖多番“看护”,极有佛缘。

    此二人都是历经磨难,一个遭贬转生十世修行,一个被压了五百年。如来佛祖看好这二人,想要让他们得成正果。

    如何做方能达成所愿呢?

    三藏虽是如来佛祖弟子,但也仅仅只是一个弟子。

    他不是罗汉、不是菩萨、也不是佛陀,他就是一个没有职果的佛门弟子。

    他和伺候在如来佛祖身边的阿傩迦叶这两位尊者,其实是一类人。

    都是在灵山没有职称,没有位格的如来佛祖弟子。

    悟空更加只是个猴妖。虽然有过短暂的天庭仙箓,但是反下界来,那就是妖。

    想要这两种身份的人上位,首先一点就是要堵住悠悠众口。

    哪个佛门大能没有弟子,哪个没有看中的新秀。

    燃灯古佛座边的白雄尊者,灵山珍楼宝阁看阁的尊者,东来佛祖的黄眉童儿都是这种身份。

    如来佛祖在东土传法这个关系到教派根基的大事件上,给出了四个上灵山的名额。

    因为如来佛祖给了观音菩萨五样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和三个金圈圈。

    其中锦阑袈裟和九环锡杖是指定给取经人用的。

    三个金圈圈是用来收服神通广大的妖魔,让他们给取经人做个徒弟,保护取经人。

    四个名额有两个被佛祖内定了。

    一个是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化身——陈玄奘。

    另一个是如来佛祖五百年前,收服的时候,指定的取经人弟子孙悟空。

    剩下另两个名额如来佛祖没有指定,这也就相当于,是给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观音菩萨的好处,让她可以做人情。

    观音菩萨把两个金圈圈给了黑熊精和红孩儿,让他们进了南海普陀落伽山。等于把法宝和人才都一口吞下了。

    另外两个上灵山的名额给到了老猪和沙僧的头上。

    为什么会落到他们头上先不谈,只能说他们身上是有被观音菩萨看重的地方的,但绝对不是他们的战斗能力。

    只看看这两个拿到名额的反应,就知道这是多么的珍贵了。

    老猪是满口道:“愿随!愿随!”

    算着时间差不多了,高老庄的媳妇都不顾,半年多一直等在福陵山,生怕错过。

    等猴子打来,点明了身份,便是“倒背着手,凭他怎么绑缚”。

    完全一副认打认骂,只要你们愿意收我的表现。

    沙僧说的是:“愿领教诲”。

    到了流沙河,待木叉点明三藏身份。

    沙僧就整理衣服,跳上岸来,对三藏双膝跪下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

    他们两个深深的知道,拿到名额,上到灵山,便有佛教的职果,这是和天庭的仙箓一样的东西。

    有了就是神佛,没有便是妖怪,妖怪便是被打死也无人能光明正大帮你出头,有后台也不行。

    妖怪就是没人权。

    看看小雷音寺,谁都知道这是弥勒佛祖的道场。结果弥勒佛祖说是黄眉童儿拐了宝贝,在这里假佛成精。

    既然是成精,那就是妖怪。

    弥勒佛祖出面都只能把人领了回去,小雷音寺的珍楼、宝座、高阁、讲堂,俱被取经人一把火烧为灰烬。

    万一弥勒佛祖不出面会怎样?

    那只有人被打死,宝贝被抢这更加严重的后果。

    那么如来佛祖是怎么把内定的名额落到实处的呢?

    如来佛祖的手段便是欲扬先抑,让他们先犯错,起步先来个五百年的转世或关押。

    这一手就屏蔽了绝大多数竞争者。

    有人敢学吗?

    要是敢学,突然发现不是五百年而是五百万年或是五百亿年呢?

    还有谁敢跟?

    然后就是立大功。

    通过关系到教派根基的大事件,把看重的弟子、新秀通过他人之手安排进去,然后全力保他们立下大功。

    这次佛法东传就是如此。

    三藏的江州往事,长安的太宗游地府可都是观音菩萨全程安排的,如来佛祖可是一个字都没提到这两个人哦。

    但是西行路上碰到的各种险阻,灵山佛教可是全力出手相助的,如来佛祖都亲自出手了。

    难道还真是猴子的面子大,他叫谁,谁都得出手帮忙?人家看重的都是猴子背后的如来佛祖。

    犯下错误,受了大罪,立下大功,接着成功上位便就名正言顺,理所当然了。

    《易经》乾卦,乾为天,六爻皆阳。

    乾卦六爻的念法要从下往上,即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

    你不能上来就亢龙有悔,骤得高位是祸非福也。

    你得先抑,让他们先犯错,来个潜龙勿用,接受惩罚;

    然后再给机会,来个见龙在田、终日乾乾;

    再来提供帮助,方能或跃在渊,达成飞龙在天;

    最后才是亢龙有悔,审视自身,自查自纠,寻求循环。

    罗二表示自己看懂了,但是真是他奶奶的心累!

    看懂都得心累,这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好吧,各方大佬都是神、是仙、是佛,他们不是人。

    过得一炷香的功夫,眼见得三藏的表情渐渐坚毅,目光开始充满力量。罗二知道,这个打不死的小强,又给自己找到了合适的逻辑自洽,又给自己补充了力量。

    这是罗二这十多年来反复打击、开导、折磨三藏,才帮他建立起来的心灵力量。

    接下来,罗二屏蔽四周给三藏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个自私、无能、懦弱、小心眼、没担当等等负面词汇集合体的和尚。和尚名叫唐僧,有个暴力、勇敢、坚强、没耐心、不记仇、手段高强的徒弟。

    他们一起去进行一项必须完成且意义重大的旅行。在途中荒郊野外的地方,碰到几个持械的歹徒要来抢劫和尚。

    徒弟与歹徒交涉无果,歹徒轮枪舞剑,一拥前来围着徒弟乱砍。徒弟本领高强,歹徒没能奈河。

    徒弟反击,一下一个将几名歹徒全部杀光。

    全程不敢说话的和尚眼看着安全了,就开了口。

    和尚对徒弟说:“你十分莽撞闯祸!他们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

    “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

    “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

    “这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受你牵连,怎能脱身?”

    和尚又说:“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

    “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几人,如何说理?”

    “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

    和尚还说:“只因你没人管教,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么多难。”

    “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像这样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故事讲完,罗二问三藏怎么看。

    三藏说:“这个和尚十分之讨厌,全无一点师傅的担当。开口闭口都是无用的说教和害怕受到牵连的废话。不是一个好和尚。”

    三藏又说:“我若是这个徒弟,势必不能再跟随这个和尚。若长期跟这个和尚在一起,不是忍不住将和尚打死,就是又变成了一个新的‘脓包’和尚。

    罗二忍住笑道:“若是非要和尚如此说,导致徒弟负气出走,故事才能继续,最后才能让和尚和徒弟一起历经百劫,互相成长。你又怎么看呢?”

    三藏说:“若是故事一定要这么安排,那么这个和尚和徒弟之间一定会互相伤害又互相妥协,否则达不到历经百劫,互相成长的目的。”

    三藏又说:“这还有一个前提,便是和尚和徒弟一定要非常清楚,这趟旅行对他们非常的重要。重要程度要能压制自己对对方的厌恶。”

    “而且这趟旅行,一定要两人一起,互相协助才能完成。否则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

    罗二点头,对三藏说:“记住刚才和尚说的几句话,过两天你来演这个和尚。”

    说完就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只留下目瞪口呆的三藏,越想和尚说的几句话越恶心,越想越不爽。

    三藏心道:“凭什么要我演这个和尚。我要做徒弟,不要做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