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尘落

第一卷:天凤界第三篇:所遇皆然第七章:堂授(1)

    宣义门各堂有着内堂外堂之分,其中内四堂分别是陈正的执事堂,宋眉的试剑堂,董昭的持剑堂与内务堂。四堂弟子皆来自如沈白、潼林、韩宇、韩同这般的宣义门势力之外的子弟,直接归门主李季远调遣。而这些全无根基的外乡人,若想在宣义门内得以发展,便只能依靠宣义门各代门主。如此,宣义门门主之位才会坐得更牢,更稳。

    至于宣义门外堂则分别是西水堂、万山堂、悦来堂、唐家堂还有近期初成的飞云堂。堂中弟子均是由宣义门所辖重镇西水镇、万山集、悦来镇、唐家庄与飞云寨内的主事之人的兄弟、子孙、亲信等青少组成。而这些青少在宣义山上习修万象剑决的同时,其各镇所辖事务亦会受宣义山上的门主所牵制,即是学艺,亦是人质。所以,才会有飞云寨百年间都不愿意在宣义山上建立飞云堂一事。

    当然,日后各重镇主事之人人事更迭时,人选自然也多是出自在宣义山上学艺的各堂弟子之内。这自然也是宣义门门主撑控整个宣义门所辖的手段之一。而内外九堂在宣义山上各自皆有自己的堂口与小校场,共其堂内弟子起居、使用。

    而李季远对沈白这位总教习的教习安排则是,每天上午一个时辰,于大校场上为一众青少宣义门弟子反复讲习一招或二、三招万象剑决招式,以期他们在反复勤习后,能迅速拥有一战之力。午后一个时辰则要求沈白每天一个堂口分别为内、外九堂成年弟子轮流解答剑式中存疑之处,以期这些早已习修了万象剑决中不同剑招,且剑式已有所成的各堂弟子能够在沈白的指点下,剑式得以通达,从而更进一步。

    种种安排,不难看出李季远对尽快提升宣义门总体实力的良苦用心,且对沈白寄以的厚望。

    中饭过后,除了如李季远,穆长风等几位碍于身份与董昭关系的人先后离席外,陈正、宋眉几人则在持事堂内一边喝着董昭招待的好茶,一边有的无的闲聊起来,全无离开的意思。

    董昭又岂不明白几人的意思,无奈之下只有与沈白一并将他们请到了持事堂的小校场上。

    董昭、沈白、陈正、宋眉等人来到时,董昭手下持事堂弟子早已在小校场内等候了多时。董昭也不废话,随手一招,只见一位年约四十左右的弟子上得场来,向沈白与陈正、宋眉等人方向抱拳,道:“弟子赵大仲为总教习与各位堂主现丑了,还请总教习与各位堂主指正。”

    说罢,这位叫赵大仲的持剑堂弟子,持剑下场。一招“随流逐浪”于剑式起落间绵绵而出。

    看着眼前持剑堂弟子赵大仲的剑招走势,沈白不禁双眼微眯,对于这位弟子使出的这招万象剑决中的第一百九十九式“随波逐浪”,沈白一点都不陌生。只是见得其剑式运转,沈白心中依不禁生出一种眼界大开之感。

    这万象剑决本身包罗万象且意境深远。即便是同一个剑招在不同人的手中使出,也会因每个人曾经的遭遇不同,心境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理解与剑式变化。而沈白之所以能对这万象剑决中所记二百七十九式皆深得体会,除了他接触剑决时心境单纯,无有杂念,故而能够直抵剑式内所蓄含的真实意境外,自然也少不得他个人具备的与生俱来的天斌,还有就是其习修七星剑阵与各种阵法时养成的从整体看问题的良好习惯。

    正因为这种习惯与单纯的心性,故而在沈白最初习修万象剑决时,便有着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数眼点与对剑式中所暗含意境的真实感应。这便若同样一处大宅,其它人所关注的多是其内的家具与陈设,而沈白所看到的则是其内的轮廓与格局。落在剑招中便是别人所习修的是剑式,而沈白所习的则是剑势,虽一字之差,确是天壤云泥之别。

    正因两者间的不同,所以沈白见得赵大仲舞剑自是另一番体会。

    一边看着赵大仲的剑式运转,沈白一边也注意到了四周众多持剑堂弟子不时投向自己的目光。

    见状,沈白心中不觉顿时了然,从这汉子用剑的纯熟成度来看,其在持剑堂内绝非是什么泛泛之辈,而持剑堂一上来就派出此等好手,想来是要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名可符实。又或是有些人故意为之,想要看自己的难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