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龙图经

第一卷 祸起商夷 第二十八章 蓍室悟神易。

    “《草经》,《医经》,《砭经》博大精深,非淡泊不易究医理,非精研不易成大家!”

    子云台恭敬揖礼道:“共祖箴言谆谆,小子识之!”

    子云台随同伏羲氏完成对天下四方地域的巡察,收集广袤山川里各色药草药材,取集金木水火四方砭石,按相生相克之理,分类整理磨制砭石九针针具,作为辩证理疾之器。

    然后,他随同伏羲氏回到中央属地,中央五行属土,其地域平畴沃野,干湿相宜,天地所以生万物者众。方国黎庶食杂而不劳,故其民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因人辩证,以四方砭石燮理之,导引按跷,理其疾,显其效。

    同时,不待天皇吩咐,他又主动针对中央五行属土之地,广泛收集中央地域众多具有地域特性的药草,并尝其药性,辨其药理,遵照共祖所嘱,分纲目逐一归类记载下来,呈天皇课正。

    但凡五行属土的砭石都在中央之域取材。

    完善金木水火土五行砭石,磨制出属性不同的砭石九针,深研运针之法。

    待整理出了药草和药材后,又对中央地域常见的疾患进行了分型辨治,一一传授给该地域内疾医。

    如是者凡三载,子云台跟随着天皇伏羲氏,在东西南北中五域,寻百草,尝药性,解药理,配方剂,拯夭枉,保济安民。

    数载日月逾,在他们的不懈传播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五方特色的不同药石理疾流派和各擅胜场的医家。

    就这样,子云台随侍在伏羲氏身边年复一年,医道越来越精深,砭石九针之法越来越娴熟,隐然已有大家之风。

    一日,伏羲氏考校道:

    “你可知砭石最基本的特性和砭刀、砭锥、砭板、砭铲、砭砧、砭块的功用?”

    “禀共祖,小子以为,砭石具有“闻、拊、射、药、灸、针、导引七法”之基本特性,这是经过长期辨证施治,所得出的医疾经验,也是现在正在五方传播开来的基本功用。”

    “一般用各色砭具可温、可熨、可热、可敷、可刮、可拭、可拍、可汤、可火齐,病在腠理、筋骨、肠胃皆可藉此消解肌体出现的各种疲乏不适之苦。”

    天皇听罢,继续考校道:“你可知砭石九针的运针手法?”

    “禀共祖,小子以为,刮、推、抹、摩、擦、揉、缠、凉、划、拔、点、按、振、拿、拍是运针的确手,医者施治须眼、手、心俱到。”

    “几载下来,我们一直在潜心研究并传授各方疾医,使药石神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天皇抚须颔首,又道:“砭石之术的择石分型又是如何?”

    “禀共祖,砭石九针分五行之属,阴阳之分,寒热之性,砭石理疾须谨守阴病阳治,阳病阴克之法。砭石兼具天,地,人三德。天育石性,地成石行,人为石器。三德兼备,灵性自成。”

    紧接着,天皇再问:“砭石以何理为主宗?”

    “禀共祖,砭石之术以疏经络,活穴位为主宗,于肤外施术,亦可隔物施术,以无痛为善,外病外医,内病外治。”

    “砭石之术讲究刮、推、抹、摩、擦、缠、凉、划、拔、点、按、振、拿、拍、扣、剁、温、清、感使用之法,更需视疾而定择针和手法运用,内病外治,达通经理气之本。”

    “砭石九针讲究辨治,须仔细甄别形(针具)、神(术法)、机(病机)、关(症状)、速(急进)、迟(缓退)、往(病退)、来(病进)、逢(治之不极)、追(治之太过)、逆(正治)、顺(反治)、虚(本)、实(标)、迎随(平衡阴阳)的燮理调和。”

    天皇伏羲氏听罢,捻须沉思良久,再问道:“砭石的九针分型分治精辨如何?”

    “禀共祖,砭石九针磨制之时分型理疾已有定规,各不同形,各不同用,各不同治。”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主要用于去泻疾患阳气;”

    “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主要作用在揩摩分间,但不得伤其肌肉,以达到泻其分气的目的;”

    “三曰针,长三寸半,锋如黍栗之锐,主要用于按脉但勿陷,以致其气窍通达;”

    “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刃三隅,针对经久难治愈的痼疾进行疏导,加以改善。”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针对腠理血热痈疡以取大脓,清楚毒血;”

    “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紧急施治,以取暴气,消除急性病的突然发生,以活患者;”

    “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尖如蚊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最适用于筋骨之病,腿腰肩颈之属;”

    “八曰长针,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尤其适用于内痛难达之处;”

    “九曰大针,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圆,最是用于以泻机关之水,凡周身筋骨关节周围聚积的液体皆可用其疏泄之。”

    天皇伏羲氏听罢,点头称是,遂又问道:“砭石九针,何如辨穴论治?”

    “禀共祖,圆头者,用来按压止痛,适用于针对周身疼痛性疾患;尖头者,用来点刺或放血,主要针对疾在腠理之患;带刃者,用来割肤切痈,主要针对痈疡肿疖与外瘤;

    凡风邪侵入体,寒战汗出,躯重畏寒,头疼不起者,针刺风府穴,疾患可定。”

    “气虚者,用补法,砭石针灸炙柄,汤毒之药内服,二者兼用。”

    “邪气胜者,用泻法,祛邪扶正。”

    “怕风者用针刺攒竹穴,祛风固本,以解不适。”

    “颈项强痛,取肩上横骨间的穴位,用镵针和针,相互作用,消除强直僵痛。”

    “腰痛取八摆和痛点,砭石之针选毫针为佳。”

    “瘟病须急刺寒府之穴,以救危殆。”

    “暴病假死,急需辨症,宜诸针联动,诸穴选刺,兼以内服外敷,平衡阴阳,可得活。”

    “砭石九针之制各分藏象,各有所宜:一针在皮,二针在肉,三针在脉,四针在筋,五针在骨,六针调和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大理如此,不可固化僵直施治,灵活多变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