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流年

第12章 一地鸡毛(上)

    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让传统纸媒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运营方式问题。《北华日报》作为北华省媒体的老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省委宣传部联合北华日报社、北华广播电视局举办了几次研讨会,日报各个板块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悉数参会。会上,宣传部部长古昭明严肃地说:“自媒体兴起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呈现了一种强劲的后现代趋势——去中心化。传统媒体的引领作用、疏导作用,如何在今天进一步发展壮大,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媒体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他巡视了一圈台下,继续说:“声音各不相同,价值观多元、选择多元,同志们,我们早就不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了,甚至都不是主要渠道了。”他又加重了语气说:“因此,我们现在不是老师,是学生;不是唯一中心,而是众多发声点之一;不是裁判,而是场上队员……”

    王肃完全赞成谷部长的高瞻远瞩,甚至为即将到来的大展身手而跃跃欲试,但事与愿违,行业大趋势确实如海潮一样滚滚而来,可弄潮儿却另有其人。星期一上午刚走进办公室,宋青不等王肃坐下来就挤到他身边,小声说:“肃哥,你们理论部来新老大了。”王肃看着宋青。“在师太办公室里,聊四十多分钟了。”“来新老大了?”王肃心里一紧,外表尽量显得平静,一直到理论版主任冯小梅的办公室的门打开,才回过神来。“王肃,你过来一下。”王肃刚一进去,就看见坐在冯小梅办公桌对面的一个男人的背影。那个男人起身回头,看到王肃马上笑容满面,伸出双手抓住王肃的双手,使劲摇着,“王肃吧,久闻大名,理论部第一笔杆子,我是詹冰,以后多多指教。”

    “哦……你好你好!我是王肃。”王肃被他的热情感染得不知说什么,只能跟着他的节奏也摇起双手来。

    这个叫詹冰的男人迅速松开了双手,转过头对冯小梅说:“冯主任,那您先忙,我回去准备准备。再见。”转身就离开了。冯小梅关上办公室的门,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一边收拾自己大写字台上的资料,一边对王肃说:“上次说的那个‘老工业区振兴’的主题组稿,做得怎么样了?”

    “BJ的陈元教授、赵杰华教授都把稿子发给我了,现在就差一个上海社科院的路名里教授的文章了。”王肃说。

    “速度太慢了,王肃”冯小梅表情严肃,“你最近工作的效率可不高啊。”冯小梅没看看王肃,继续整理她的文件,“我的那篇发言稿准备怎么样了?”

    “发言稿?主任,发言稿我不是上周四就给您了吗?”王肃有些摸不着头脑。

    “哪一篇啊,小同志?不是上周四你给我的那一篇,是这周四我要在集团大会上发言的那篇!”冯小梅理直气壮地抬高了音调。

    “啊,明白了,那篇发言稿还在改呢。我估计……”

    “周二要出的版弄好了吗?就是谈党史教育的内容”,冯小梅并没有让王肃继续说下去,智力闯关游戏似的继续问道:“我再次要求注意标点符号,一个字都不能错!”

    “对了,你赶紧去把这个给顾老师送去,急用。”冯小梅递给王肃一个厚厚的档案袋,里面装着她刚才一直整理着的不知是什么的文件。

    王肃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出了冯小梅的办公室,本来他想问的理论部主任到底是集团调入新领导,还是他这个多年的老黄牛副主任再进一步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张口的机会,五年了,在冯小梅的眼里,依旧是她自己的事最重要,不论这件事实际上多么的微不足道。

    三天之后,詹冰正式进入理论部。按照报社领导班子的要求,冯小梅暂时不离开理论版,这叫“扶上马,送一程”——让理论部实现平稳过渡,按照社长杨德富的话说:必须保证理论版的高质量。王肃这个平时烟不出火不冒的出世高僧一样的人物,也无法忍受这种安排。其实王肃真正不满的是冯小梅,这个当了他七年领导的五十岁的理论部主任。王肃踌躇再三,还是走进了冯小梅的办公室,王肃觉得,应该跟冯小梅谈谈了。“主任,您有时间吗?跟您汇报一下工作。”王肃说得很平静。

    “坐吧,别耽误工作啊!”冯小梅还是忙活着办公桌上的资料,习惯性地说了一句,但是并不看王肃。

    “主任,您也歇一会吧,我跟您谈谈。”王肃第一次没有按照冯小梅的谈话套路走。

    冯小梅有点吃惊,抬头盯着王肃。王肃直视着她,一分钟两个人谁也没有说话。最后还是王肃先开口了:“主任,詹冰是来接您的主任职位的?”

    “哦,是。这是组织的安排。王肃啊,不要有情绪啊,还是得好好看,你还年轻……”冯小梅还是习惯性地说。

    “主任,那领导们对我是下一步是怎么安排的呢?”单刀直入地感觉真爽。

    冯小梅看着王肃,尽管不高兴,但还是把语气软了下来:“王肃啊,其实你的事儿呢,我可不止一次跟领导反应过,但你也知道,人事调动可不是我一个人能说得算的啊。”

    “主任,我的职称评定问题怎么样了?”王肃用冯小梅的说话方式问了冯小梅一句,语气冷静,没什么感情色彩。

    “那天你也听到了,我可是当着你的面给社长打的电话啊。但是政策变了,我也没有办法啊。”冯小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件她可以证明自己为王肃做过什么的事了。

    “主任,那我的编制问题怎么样了?”王肃问。

    “你看,亏你还是理论版的编辑,一点逻辑性都没有,你没有中级职称,怎么能有编制呢?”冯小梅的语气显得更加理直气壮,“王肃啊……”

    王肃没有让冯小梅继续说下去,平静而坚定地说:“主任,我在您手下五年了,我自认为工作认真,而且能吃苦。”王肃长出了一口气,继续说:“咱们理论版内容多、责任大,社里分给咱们部的年轻人,总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具体的编辑、组稿、审校都是我在做,也没有别的帮手,但是我从来没有出过错,也没诉过苦。”

    “王肃啊,这些我都知道,你要……”冯小梅还是没有觉察到王肃与平时完全不同的情绪,又要试图讲道理。

    “领导,包括您自己的事,我也是不遗余力。”王肃说。

    冯小梅眉头一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她赶紧抬头看了一眼办公室的门,还好,门关得很严,百叶窗外面的人也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这才稍微平静了些,但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冯小梅,九十年代毕业于北华大学中文系,从哪个方面说,都应该是文采飞扬的才女,可最让王肃震惊的是,她对文字没有最起码的敏感性。不知道是不是多年的职场攀登磨灭了她的灵性,从第一次冯小梅大模大样地让王肃帮他儿子写硕士论文,到后来给她写评职称的论文、然后是各种理论文章、读书笔记、党务工作体会等等,这不,一篇五百字的发言稿,竟然也需要王肃来代笔。王肃曾经很困惑:冯小梅的大学是怎么毕业的。近几年才明白,冯小梅不是水平低,而是把精力都用在了往上爬。像王肃这样,即使写了一万篇稿子,也不能保证受到提拔,你的工作并不是领导真正需要的,如果按照木桶理论,你的工作就是最短的那块板子,是基础;但领导要的是政绩,是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板子。王肃硕士毕业,本该实习一年后正式转为编制内员工,可是报社转企成为集团公司之后,体制改革,硕士学历不能直接转正了。但由于政策刚刚实行,所以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如果冯小梅坚持为王肃发声,转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偏偏冯小梅没有这样做,也就是王肃五年来舍身忘家、鞍前马后的付出,没换来冯小梅的一点帮扶。另外,如果这次换届,王肃能接班冯小梅成为理论版的主编,晋升正处级,也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编制问题。冯小梅更是没有为王肃说一句话,这是王肃最感到心凉的。王肃想起了那句话: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直到现在,冯小梅还在跟自己耍职场流氓的那一套,令人发指啊。不是说女领导都心软,很好相处吗?不是都说王肃像冯小梅的干儿子吗?屁,这纯属是傻儿子和后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