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流年

第36章 演播室初遇李大师

    “癸亥年,戊午月,辛巳日,水猪之命,坦直无私,待人接物,认真细致,脚踏实地,温柔敦厚而固执自信,劳碌奔波。”王肃刚把出生年月日说出来,对面年轻男子仿佛早有准备似的道出了这番天机。王肃惊讶不已,原来内心中对他的不以为然变成了肃然起敬,他怎么也看不出来,这个嘴唇很薄、上唇短、断眉、高颧骨、两颊深陷,长中分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是个命理高手。连交通台的美女主持人张曼瑶也把她那卡姿兰大眼睛瞪得更大了,随即拿出迪奥炫彩口红在性感的嘴唇上涂了几下才平复了震惊的心情,她贴近年轻男子的右耳边,吐气幽兰地小声说:“刘大师,下节目之后你得给我好好算算。”美女就是美女,不仅秀色可餐,连声音都像长了手,在刘大师的心上面轻轻地搔了几下,让人心旌荡漾。

    自从詹冰空降到《北华日报》理论版当了主任,王肃的日子反而轻松起来。老主任冯小梅是“退而不走”,在主任办公室继续干着“扶上马,送一程”的职场收尾工作。詹冰则跟王肃这个副主任在一个办公室办公,一个是刚刚提拔的名副其实的主任,但还没有全权接管工作,一个是升职失败的副主任,打理日常却又心有不甘。要是放在以前,选题、约稿、查资料、跟各省和BJ的专家探讨问题,王肃不但不觉辛苦,更是有一种职业的尊严和家国天下的使命感,如今竟也索然无味了,原来激昂飞扬的文字如今看起来好像被生活吸干了血一样的僵尸,无论怎样排列组合都再也无法起死回生了。那些因为弄通了一个理论问题而充满“法喜”的夜晚,那些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而战酷暑忍严寒的白天,是否都是一种徒劳呢?可王肃又想:难道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意义会因为一次升职不成而全部坍塌了,那这还算理想吗?!自己当初读了那么多伟人传记都白读了?在曾国藩《挺经》的“挺”字上画的那个大大的黑色的圈,如今不还是那么醒目吗?怎么自己这点事就挺不住了?

    “FM86.8”几个大字在对面墙上发着幽兰的光,王肃发现自己总是走神,只好转过头来看着张曼瑶和那个大师说话。

    自从詹冰来了,慢慢开始接手《北华日报》理论版的编辑工作,集团领导找王肃谈了话,希望他识大体顾大局,人事任免是领导集体的事儿,不是哪个人的一意孤行,让王肃继续辅助詹冰做好理论版的约稿、排版和编辑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领导们的领导方式也在与时俱进,特别是那些还有点智慧的,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仅仅靠画大饼和以前途为要挟的施压是控制不住的,所以也学会在关键的时候给点甜头儿。北华省广播电视集团要推出一个“文化你我他”的栏目,初期策划是从广播电台开始,然后是电视,然后是读书节,然后是文艺晚会,主题就是突出北华省的文化底蕴,呈现历史厚度,扭转很多外省人士、网友对北华省的刻板印象,广电集团老总每次谈起北华省的文化衰落总是愤愤不平:“难道真的像有些人说的——北华省的工业就是烧烤,文化产业就是直播?!”北华日报集团与广电集团是兄弟单位,就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一起承办了这个项目,日报集团的老总觉得项目内容很适合王肃的专业和特长,就让他作为两个集团合作的联络人,任务重、意义大、名头响,但是人员少,日报这边暂时只有王肃一个人,理由是:王肃能力太强了,足以做成。

    广电这边派出的第一位战将就是个高手——FM86.8-北华文艺广播电台当家花旦,人称小关之琳的张曼瑶。这不,刚见面,张曼瑶就跟请来做节目的专家打得火热,半个小时不到,大师仿佛成了她某一个娘家哥哥。“王主任,一会儿咱们就按照昨天电话里定好的提纲……”她又转向瘦脸大师,“知识分子嘛,有个框架就可以自由发挥了。”说完,甜甜一笑。

    节目完成得流畅而规范,在三个人各入角色的辅助下,甚至还不时有火花闪出,瘦脸大师主讲,张曼瑶代替听众提问,王肃负责佐证大师的观点。张曼瑶尤其出色,她的无知和俏皮表演得恰到好处。节目之后的午餐上,王肃才知道那个瘦脸大师叫李玄,是北华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今年28岁,开了一家名叫“乾坤道”的文化公司。王肃爱才的老毛病又犯了,问:“李老师,贵恩师是……”

    “哎,徒不言师,徒不言师。”李玄有些腼腆地摆摆手。

    王肃更觉得这人的做派很上道,反而显得自己唐突了,跟着李玄摆手的节奏微微摇着头。张曼瑶举起高脚红酒杯,“敬二位老师,祝我们合作愉快!”张曼瑶微微俯身,胸部曲线隐约可见。李玄竟然站了起来,瘦脸上神采飞扬,仿佛吟诗一般:“红唇红酒,思想的最好伴侣。周夫人,以后还请多关照啊。”张曼瑶微笑不语,又跟李玄碰了一下杯。“周夫人?什么意思?”王肃正在心里琢磨,包间的门开了,人未见声先到,“瑶瑶啊,姐姐来晚了啊!”旋即,一位个子不高,蓝衫紫裙的女人飘了进来,双手一下子仅仅抓住张曼瑶的双手,亲昵地摩挲起来。

    张曼瑶灿烂如花:“冯姐啊,你怎么在这啊?”

    “我这不是找你来讨口酒喝嘛!”

    三句话过后,张曼瑶站起来拉着“冯姐”的手,来到包间的一个角落,说起了悄悄话。王肃就跟李玄大师聊天:“李大师,您主要研究中国哲学的那个主题啊?”

    “不才,王老师,小可对《易经》情有独钟。”李玄说。

    “群经之首——这可需要真功夫啊,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读过朱伯崑先生的《易学哲学史》,惭愧,没有读完,背景知识不够。”王肃说的倒是心里话。

    李玄放下手中的筷子,靠在椅背上微笑着点头,表示对王肃观点的赞同:“是啊,一入易学深似海啊!不过……”他用右手拢了一下自己的长发,“我们可以不那样按部就班地学,只学有用的,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学哲学,用哲学嘛!”

    “哦?请李大师指教?”王肃饶有兴致地看着李玄。

    李玄清了清嗓子:“易学大体上分易理和象数两派,易理重形而上之道,象数重形下之应用。形上之道惚兮恍兮,难以捉摸,各执一词;形下的应用则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风水、起名、运势分析等等。‘道’还是留给大师们去研究,你我这样的学徒还是要以道惠民,多做些普及工作,您说呢,王老师?”

    李玄这番话,让王肃的脑袋里浮现出最近网络视频上出现的很多大师的形象:他们都很年轻,好多人三十岁不到,而且还有女性;他们一水儿的中式服装,脖子上、手上戴满了不知何种材质的珠串,头发油亮;他们一脸佛道之相,满嘴的“我执”、“波罗蜜”、“楞严”、“金刚”、“道法自然”,他们是王肃最羡慕的一群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烦恼的一群人。

    张曼瑶和冯姐的谈话亲密而短暂,目送着冯姐离开包间,张曼瑶

    抚一下头发,拽一下衣角,整理一下胸针,像正在打理自己羽毛的孔雀。对于那些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女人来说,大多数社交并不是为了增进感情,而是不断地向别人展示自身的存在,以便在下一次办事的时候更容易些,因为她们太了解人走茶就凉的滋味了。

    有些人说话是为了达成目的,有些人说话仅仅是为了避免尴尬。王肃说:“曼瑶老师,您看咱们今天第一次合作,但是非常成功。”王肃正犹豫着要不要伸出手握一握。李玄站起来说到:“曼瑶老师,我相信,这个新栏目会让你再次成为北华省知识女性的代表!”

    “那就得烦劳李大师多多献计献策了……王老师,你也辛苦了。”张曼瑶说。

    王肃和李玄站在酒店门口目送张曼瑶离开。李玄说:“你知道张曼瑶是谁吗?”

    王肃看着李玄,等他说出答案。

    “北华大学党高官周海波的老婆。”李玄好像看出了王肃心里的疑惑,继续说:“二婚。他们两个都是。”

    两个人告别的时候,李玄拍了拍王肃的肩膀,说:“师兄,咱们都是北华大学的,你学历史,我学哲学,以后多联系,共同发展,有钱大家赚。理论这东西还是得接地气,不然很难变现,不能变现的理论,不适合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干。”王肃点点头,觉得刚才还高深莫测的青年大师是个挺真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