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0:请再爱我一次

第三十五章 二姐赵文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当地有“麦梢黄,闺女见娘”的传统,也就是在小麦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看望爹娘。

    一般这时候,出嫁的闺女就会携夫带子,带上礼物回娘家。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传统,大概是因为麦熟前,新粮没下来,旧粮也吃得差不多了,大家的日子就会比较艰难。

    虽然说大多数人家的处境都差不多,但是作为出嫁的女儿,还是希望能够关照一下父母亲人,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粮食,做成食品,看望父母的时候带过去,也是一种孝心的表达。

    女子另一种形式的贴补家里吧。

    今年山前村的小媳妇们心气明显高了不少。

    大包小包往娘家拎。

    往年山前村穷,她们回娘家也只能带一点廉价的礼物或者是自己纳的鞋底什么的,引来家里兄弟、妯娌们的白眼和背后议论。

    今年大家卖野味赚了不少钱,出手也大气了不少。

    白糖、麦芽精、猪肉什么的也舍得了,档次直接提高了不止一档。

    家里人看她们的眼光也不一样了。

    小媳妇们对赵文牧的态度也更殷勤了,赵文牧从城里回来,刚好就碰见几拨回娘家的,大家都热情地跟他打过招呼。

    “吇吇(蝉)叫,好热天,

    家家都把女儿搬。

    有爹,有娘回家转;

    无爹,无娘好伤心。”

    赵文牧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外面有几个小孩子正在唱一首童谣。

    他也没放在心上。

    走进家里,赵静正在打扫院子。

    她就呆呆地站在那儿,手里的扫把机械地扫在干干净净的地面上,就连赵文牧进门都没发现。

    显然是在走神。

    “姐,我回来啦!”

    赵文牧招呼一声,赵静也只是浅浅应了句“哦”。

    情况不对呀,这是怎么了?

    想起昨天赵静就翻找出给爹娘的鞋子,然后呆呆看了好半天,再联想到外面那首童谣,赵文牧瞬间就明白了赵静在想什么。

    他的女孩才不是无爹、无娘的小可怜!

    不信问问赵学海、刘素芳,他们是更认闺女还是儿子?

    “姐,收拾收拾,待会儿我送你回娘家去,看看咱爹娘!”

    赵文牧笑着喊道。

    女子回娘家要有男人陪着,不然意思就不一样了。

    “哦。”

    几秒后,赵静才反应了过来,她扔下扫把,蹦蹦跳跳地回屋收拾东西去了。

    几天后。

    麦浪滚滚,整个平阳县进入了抢收小麦的紧张劳作中。

    赵文牧没有因为麦子不值钱就懈怠,这些天他都是早出晚归,不但要去国营饭店送货,还要赶着抢收家里的小麦。

    农时不等人,这个时候突然来一场大雨,就有可能毁了一年的收成。大家都是趁着天气好,争分夺秒地抢收小麦。

    今年赵静原本计划跟着赵文林、刘秀梅一起,共用一个打谷场的。

    毕竟赵文牧从来不干活,赵静自己一个人整理一片打谷场出来,割麦、脱粒、晾晒,根本就不现实。

    年初的时候,刘秀梅就跟她说了,两家到时候共用一个打谷场。

    至于赵静家的麦子,赵文林、赵文广两家到时候肯定会帮着收割。

    如今赵文牧转了性子,不但变得极为勤快,甚至都不允许赵静下地干活了。

    赵静自然也就不用担心收麦子的问题了。

    不过赵文牧还是决定跟赵文林家共用一个打谷场,毕竟整理出一片打谷场来就得两三天时间,不划算。

    赵静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从小到大,她干的活要远比赵文牧多。

    眼下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看着赵文牧累得每天沾床就睡着,即便如此仍然半夜小囡囡一哭就立马醒来,她也是心疼不已。

    于是第二天赵文牧仍然不允许她一起去割麦的时候,赵静终于不干了,她干脆不理会赵文牧,抓起镰刀就往外走。

    赵文牧一看拦不住了,只得返回屋内,给她找来头巾披上,免得被火辣的太阳晒伤。

    “小弟,你凭啥不让我跟你一起干活?”

    赵静红着眼睛问道,她又不是什么千金小姐,农忙时哪个女人不是当男人使?

    当然了,男人当牲口使。

    “姐,让你受累我会心疼。”

    要是以往,听到这么肉麻的话,赵静估计会羞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这次她却仰头看着赵文牧的眼睛,认真说道:

    “小弟,我们是夫妻,应该同甘共苦,而不是你在外面累死累活,我却待在家里享受,我想要帮上你,我想要你需要我。”

    赵静的话,如醍醐灌顶,让赵文牧恍然大悟、

    怪不得赵静要争着帮赵文牧记账,她只是想帮到赵文牧,被自己所爱的人需要。

    赵静从来不是金丝雀,自己不应该把她关在笼子里。

    想到这里,他牵过赵静的手。

    “姐,我一直都需要你。”

    即便是这样,赵文牧还是只让赵静在不太热的时候一起割麦,其他时候在打谷场帮着晾晒、脱粒,做一些不太重的活儿。

    “阿静,你是不是有了?”

    打谷场,刘秀梅突然探到赵静耳边,小声问道。

    赵静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片刻后才明白刘秀梅说的什么意思。

    她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朵根,急忙小声否认。

    “没有没有,大嫂你瞎说什么呢!”

    “真的吗?”

    刘秀梅还是半信半疑。

    “真没有,小弟就是怕我累着,不让我干活。”

    小弟虽然现在对自己很好,但是除了偶尔牵下手,还什么都没对自己做过呢。

    想到这里,赵静也不知道是希望赵文牧对她做些什么,还是不做些什么。

    她摇摇头,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赶走。

    五月初九,赵家人终于收完了所有的麦子,晾晒好的新麦交完公粮后都收进了仓子里。

    生产队的麦子则在前一天就收完了。

    整个山前村都洋溢着喜悦,其实麦子的收入还比不上他们抓野味几天赚得多,但农民都是这样,宁愿放弃几百块的收入,也绝对不会让几十块钱的粮食烂在地里。

    今年生产队的收入也十分可观,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经从赵文牧那里收到了2247块钱。

    有了这笔钱,再加上那笔荒山承包费,修建通往村北农田的提水站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那片农田面积广阔,土质肥沃,然而灌溉十分不方便,眼下只能种植一些对环境要求不太高的高粱、红薯、小米。一旦修建了提水站,不但可以种小米、玉米,还可以种棉花、生姜、大葱等经济作物。

    赵学磊对提水站垂涎已久,而今终于要得偿所愿了。

    于是他大手一挥,私底下允许村民养了更多的鸡鸭和猪。

    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年的时候肯定要吃更多的肉,现在多养点家禽家畜没毛病!

    赵学磊现在跟赵文牧是相见两欢,在各自眼里,对方都跟亲二叔一样亲切。

    小麦收好了,赵学海、刘素芳老两口坐在家门口乘凉,一个意料之外的人却出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的二女儿,赵文君。

    作为家里不上不下的孩子,又是个女孩,赵文君从小存在感就比较弱,加之她这个人生性老实,说白了就是有些木讷,存在感就更低了。

    就是这种孩子,通常都是乖乖女的典范,因为在所有人眼里,这种孩子需要操心的事情最少了。

    然而就是这个乖乖女,却在两年前跟着村里第一位返城知青周会中走了。

    不过好在周会中在走前全了礼数,请了媒人上门说亲,也带了彩礼上门。

    虽然周会中的父母自始至终没有露面,就连一封书信都没有,考虑到毕竟晋省与齐鲁相距遥远,这个年代什么都不方便,赵家人最终也没有说什么。

    即便是这样,村子里也有一些不太好听的传言,说什么赵文君肯定是早就跟周会中好上了,就等着进城去做阔太太一类的。

    刘素芳堵在嚼舌头的人家门口骂了几天,事情才总算消停下来。

    赵文牧其实有些看不上周会中,这个人看上去文质彬彬,一副书卷气,实际上小肚鸡肠,一点担当都没有。

    这家伙有一次写了封信给公社,想要反映知青生活条件艰苦的问题,却在临寄出之前,故意将信弄脏,然后谎称自己手冻伤了,让另一位心思简单的知青董学伟帮忙誊抄并且署上了名字。

    公社收到信后,认为知青们是在夸大事实,诋毁国家政策,当即派人来到山前村调查情况。

    董学伟哭着说自己只是帮着周会中誊抄的,却被周会中一口否认。不仅如此,他还指证董学伟多次抱怨条件艰苦,分明是早有预谋!

    本来这件事不算大,赵学磊正打算出面协调,不管是谁写的信,由生产队出面批评、教育一番也就得了。

    然而周会中的指证,直接让事情再无转圜,董学伟很快就被调离齐鲁,派往更遥远的边疆省。

    赵文牧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他跟董学伟关系还算不错,临走前一天,在村子里众叛亲离的董学伟哭着跟他说了当天的一切。

    除了他以外,没有人相信董学伟,因为周会中一直都是一副彬彬有礼、诚实可靠的形象!

    前世他只在很多年后收到过董学伟的一封信,那时他已在边疆娶妻生子,过得并不如意,回首往事,他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

    “恨年少无知,枉信他人!”

    赵文君自从跟着周会中返回晋省,已是两年多没有回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