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二章 这何尝不是一种孝顺的行为!

    宋濂听到水西门大街上有一家学堂名曰“观止”,没等手下再加打探,便急匆匆地赶来。

    《古文观止》这本书,写作者非饱读诗书之人不可。

    可面前站着的分明是一个年轻人!

    难道说……

    宋濂的心一沉,面上依旧微笑:

    “观止堂主人竟然如此年轻,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观止堂不过是幼儿开蒙之所,晚生周易。”

    “老夫托大,便称呼小周先生了。”

    说笑间,周易将宋濂迎到了观止堂内。

    所谓观止堂,不过是一个三进三出的院子罢了。

    最外面便是周易教书开蒙之所。

    周易将宋濂让到了稍里面的书房,书房距离教室不远,依稀能够听到幼童的诵读之声。

    遭到宋濂训斥的书童,也随着主人进到了观止堂。四下打量着建筑,心中抱怨着观止堂主人的寒酸。

    如此贫困之地,藏书不过十卷,又怎能写出《古文观之》如此的奇文?

    也不怪书童嫌贫爱富,明朝初年,是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时代。

    藏书之贵,并非贫寒之家所能拥有,也是实情。

    跟着宋濂的书童,也许有些性格的缺陷,但绝不是傻子,他的判断有一定的道理,贫寒之家,连书册都买不起,又怎么能写出《古文观之》这样,荟萃古代文章的精品来?

    其实不仅是宋濂的书童做如此想法,就连宋濂心中也十分怀疑,是不是来错了地方。

    “小周先生可谓是大明青年一代士子的翘楚啊。

    这本《古文观止》可谓震古烁今。

    观止堂主人,可是此处主人?”

    书房内,谈论过几句最近南京城的天气,宋濂开口试探道。

    士子便是读书人,理论上读了书便能被称为士子。

    “大明皇帝英明神武,我朝俊杰层出不穷。

    周某只是个给稚子开蒙的普通私塾先生,算不算上什么翘楚。”

    周易低头饮了一口茶,没有否认《古文观止》是出自他手,谦逊道。

    宋濂这人,敬可以,但亦要敬而远之。

    和他走的太近,没准会被朱元璋盯上。

    毕竟,锦衣卫在上,朱元璋在看着你。

    “这《古文观止》,可不是一个普通塾师所能写的啊。

    敢问尊师何人?”

    宋濂随意翻了翻手中的《古文观止》,尊师两字咬的格外重些,似笑非笑。

    不是普通的塾师?

    周易嘴角咧开了一丝微笑,可能出乎宋濂的预料。

    《古文观止》本就是后代两个落魄塾师吴楚材、吴调侯编写的。

    虽说《古文观止》是抄了很多明朝中后期文人对历代古文的集选、点评。

    在明朝初年,横空出世,可谓是石破天惊。

    但严格意义上讲,《古文观止》说是普通塾师写作,也并无不可。

    这也是周易选择抄录《古文观止》的原因:贴合私塾先生的人设。

    “周某自幼随家父识字,家父也不过一乡野塾师罢了。”

    周易摇了摇头,笑道。

    虽说周易没有把实话说全,但所说之言也并非虚假。

    周易的穿越之身的生父,就是一位私塾先生,识字读书,便是父亲所授。

    可惜没有渡过元末刀兵之劫难,早早去世。

    宋濂心中有些不喜,面前这个年轻人说话像是打太极,坐下喝了半杯茶,也没弄清楚《古文观止》到底是不是出自这里。

    虽说宋濂面对真正地学问有着足够的耐心,但也并没有什么耐心陪着普通的学堂先生喝茶,谈论南京城的天气。

    “我家老先生是在问你,《古文观之》这本书,是不是你们观止堂的人写的?”

    宋濂的书童忍耐不及,在一旁冲口说道。

    “休得无礼。”宋濂先是骂了一句书童,又转身看向周易,道歉道,“童子粗鲁,还望小周先生海涵。”

    “无妨。”周易品一了口茶,看着宋濂微笑。

    这句话虽然是童子说的,但未必不是说的宋濂心中所想。

    很多时候,书童就是主人的传声筒,主人不方便说的,便由书童说。

    “《古文观之》一书,的确并非我的作品,也并非家父的作品。”

    “我说就是,装神弄鬼,白来一趟。”宋濂的童子冲口又道。

    宋濂听完了周易的话,也是满脸失望之色,抬头看向周易,却是一愣。

    刚才还微笑品茶的年轻人,突然间脸上却流露出悲痛的神色。

    “此乃天赐之物,恕晚生浅薄,宁可它从未出现!”

    观止堂的童子清风,看着自家先生突如其来的感情,又看着面前宋濂和那个童子的震惊,心中发笑:

    一年半前以来,自家先生不知犯了什么疯病,总是会叫着他到书房之中,当面表演各种表情的转换,还要他评分。

    这个悲痛的表情,清风便是从令人尴尬到令人感动的见证人。

    “十年前的一天,天空划过了一道流星,坠入了家父的书房,从那天开始。

    家父便不理凡俗之事,专心著述,这本书便是整理家父的著作。

    家父的手稿中,自号观止堂主人,并将这本书命名为《古文观止》,因此晚辈便为了纪念家父,把学堂命名为了观止堂。”

    这套天生异象,有所感应的故事,是周易早就谋划好的。

    只不过在这个故事编写之初,主角不是周易的父亲,而是周易本人。

    在明朝,朱元璋对上天还是有所敬畏的,这套神神叨叨的故事流传起来,多半能够吸引朱元璋的注意,这也是周易想要面见朱元璋的方式之一。

    在见到朱元璋之后,凭借着受上天感应一说,把来自未来的事情告知朱元璋,争取一展胸中抱负。

    现在,周易获得了长生道果,准备稳妥行事,徐徐图之。

    但又不好骤然间便断绝和《古文观止》之间的关系。

    一来是若是有心人想认真详查《古文观止》和周易的关系,难免会露出破绽。

    二来虽然是得了长生道果,没必要和朱元璋坦白身份,但凭借着《古文观止》这个祥瑞带来的名声,可以做很多事情。

    因此周易便想着把神异推到父亲身上,言说父亲为观止堂主人,和上天有所感应。

    这样,周易本身受到的关注便会小得多。

    某种程度上,利用了“祥瑞”的收益,但规避了被朱元璋重用的风险。

    若真的有其他穿越之人,看到了周易的《古文观止》,也只会以为周易的父亲是穿越之人,而非周易本身。

    周易只不过是运气不错,受到了穿越者父亲的遗泽罢了。

    虽说这件事儿并非完全属实,可给逝去的亲人谋得名声,又何尝不是一种孝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