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二十九章 秀色可餐,但一口都没吃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周易的话音刚落,醉仙楼上一片安静,紧接着又是一片哗然。

    大多都是在称赞《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意境阔达。

    上阕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都化作了“空”。

    下阕超脱了历史兴衰,从旁观者的角度。

    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

    整首词把历史兴亡的宏大叙事解构。

    一反儒家正统的“修齐治平”,积极参与参与历史的构筑。

    落脚在浊酒一杯,相逢笑谈的场景中。

    “不愧是观止堂主人!”

    宋濂站起身,感慨道,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观止堂主人,与苏子意趣相当啊。”

    苏子指的是苏轼,苏轼曾经泛舟赤壁,写下过前后赤壁赋。

    其中便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云云,和周易写下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意趣相当。

    都对历史的无尽,人生的渺小做出了慨叹。

    “醉仙楼”里其他人,听着宋濂赞颂,也纷纷夸赞起来。

    周易面前的酒杯,也是越来越多。

    周易听着宋濂的感叹,称赞的是“观止堂主人”,心里面明白,这是宋濂认为,这首词是那位接受了上天恩赐的父亲,遗留下来的作品。

    而非他周易的才华。

    不过,称呼“观止堂主人”,对周易窃取父亲文明的行为视而不见。

    也算是对周易不薄了。

    周易对于宋濂怎么想,倒是无所谓,毕竟这首词,是抄的未来的才子杨慎的作品。

    被骂抄袭,并不冤枉。

    按照原时空的轨迹,杨慎所做的《临江仙》,被毛氏批进了三国,又被改编为了歌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作。

    不过既然抄了杨慎的作品,几百年后,尽量让宋濂在滇南多活两年吧。

    周易脑子里面胡乱思索着。

    嘴上还在和诸位有钱的读书人交朋友,推销家谱、家规、家族文化系列印刷计划。

    周易对这首“临江仙”的效果十分满意。

    和在场的大多数读书人,并不知道《古文观止》作者“观止堂主人”,和周易这个“观止堂主人”并不是一个观止堂主人一样。

    都认为,这首《临江仙》是周易所做。

    虽然看不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但太史公宋濂都夸好了,自然是差不了的。

    如此大才之人,怎么能不趁着这个机会结交一反呢?

    在场的读书人大都如此想法。

    在场的每个读书人,几乎都和周易喝过了一杯酒。

    更有许多有钱的读书人,还说要约着其他的有钱读书人,日后和周易一起聚会,喝酒,畅谈人生。

    周易嘴上自然是满口答应。

    若说是在今日文会之前,“观止堂主人”的名字响彻在南京文人圈儿。

    在行院里面可以刷名。

    在今天之后,周易便真正地踏入了南京城的文人圈。

    不过。

    好像除了能在有钱的读书人手上赚一笔之外,也没有其他的用处了。

    胡三在一旁,看着周易大出风头,心中却是冷笑。

    胡三方才听到了宋濂的称赞,也逐渐明白过来,宋濂和他一样,也不认为《临江仙》这个作品是周易所做。

    周易不过是一个凭借着他父亲遗泽的沽名钓誉之辈罢了。

    只不过胡三更是明白,宋濂没有用更表面的话语,直接揭露周易的所做所为,胡三也不行。

    这种沽名钓誉之辈,往往只能够凭借着几首诗词出名有,若是由着周易自行发挥,便是苏子再世,也未必能争胜。

    但若是参与了即兴的诗文比拼,往往一下子就漏了馅。

    这也是胡三方才期望做的。

    可偏偏这个沽名钓誉之辈,还收了一个好徒弟。

    这个小孩子聪明机警,作为挡箭牌,让胡三无法正面试探周易的才华。

    “这可如何是好!”

    胡三眼中看着,周易这个沽名钓誉之辈,利用偷来的文名,和醉仙楼上的士子们打成一片。

    心中恼怒,但却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用美酒将周易灌倒。

    可胡三看着周易喝了一杯又一杯,始终没有倒下的意思,却是越喝越勇。

    醉仙楼上的宴会直至傍晚,在宾主尽欢的愉悦氛围下胜利闭幕了。

    老迈的宋濂迫不及待地回到府邸,想要看一看,周易送来的“观止堂主人”大作。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闻道,死则可惜。

    年轻的周易却是没有着急离开,在送走了诸位刚刚认识的,有钱的读书人之后。

    周易又和“醉仙楼”的老板聊了两句。

    原来,这次文会的召集者是宋濂,但实际承担具体文会一应事宜的却是胡三。

    而且,这样的文会很频繁。

    宋濂啊宋濂。

    周易叹了一口气。

    在明朝,热衷文艺是少数人的特权,读书人和官员有着天然的重合。

    当然,参与文会的人也并非都是官员,也有向胡三这样当朝宰相的儿子,或者读过书的大商人。

    这样的文会成分复杂啊!

    也许,宋濂只是想召集文人,共同探讨文学发展的未来方向。

    可是,朱元璋会不会相信呢?

    落日的余晖,洒在了水西门大街。

    金黄色的碎影,在几片水洼荡漾。

    周易带着解缙,走在大街上,面色被夕阳映的明亮。

    但周易的心里面,却是满是沉重。

    宋濂这个人,虽然有些读书人的虚伪,但有着求道的初心,对他周易也算照顾。

    现在是洪武十年,没有几年,宋濂就要被朱元璋清算了。

    要不要做一些什么呢?

    “今天的文会真好吃,红色的、绿色的、甜的、咸的……”

    小解缙从来没有参与过这种级别的文会,文会上面的事物也都叫不出名字。

    只能用两个手比划着,嘴里面补充着颜色和味道。

    周易看着解缙,天真的目光,笑了。

    不由得伸手,揉了揉解缙的头顶。

    周易有些可惜,这次文会上,都没有怎么吃。

    不论是真的可餐,还是秀色可餐。

    一口都没有吃。

    下次再去这种级别的文会,可不能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