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四十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洪武十三年

    南京城,观止堂。

    小雪在空中飘落,莹白色的雪花在空中弥漫。

    朦朦胧胧中,小小的一个身子推开了观止堂的门。

    解缙今年九岁了,个头窜了一节,样貌也有所变化。

    观止堂,也和去年大不相同。

    周易在读书人手中,赚足了银子。

    第一件事儿便是把观止堂修缮了一番,现在观止堂,红墙绿瓦,甚是漂亮。

    屋子里面,炉火烧的通红。

    炉子上摆着茶壶,围着茶壶,摆满了干果吃食。

    几个人坐在屋中,围炉煮茶。

    “解缙,你咋又拿豆腐来啦?”

    “准是家里面的豆腐又没有卖完。”

    小解缙瞪大了眼睛,涨红了脸,跺了跺脚,不说话。

    紧接着屋子里面就传来了善意的哄笑声。

    周易坐在主位,笑看着屋子里面玩闹。

    围在桌边的,除了解缙,还有张氏父子,宋仁义,郑淮一应人等。

    正是这些人,在南京城掀起了一股娱乐的新风潮:

    小说。

    论金戈铁马,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封神演义》等一众佳作。

    论似水柔情,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言情书籍。

    这些小说,都用白话书写,行文浅显易懂,故事起承转合,引人入胜。

    甚至大家闺秀们,都在私下传阅。

    这和月生姑娘把《古文观止》摆在书架上不同。

    《古文观止》虽然摆放在书架上,但却从未阅读;

    《西厢记》虽然没有被摆在书架上,但它却已经传到了心里面。

    小说的普及,让白话文走到了更远的地方。

    很多孩子的启蒙读物,便是白话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周易对如今的成果,尤其是赚下的不菲钱财,非常满意。

    赚钱好啊。

    一个事情,只有足够赚钱,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

    如今的南京城,除了宋仁义的仁义书肆之外,还有很多家书肆,也都在各显神通。

    试图在小说出版这个行业分一杯羹。

    周易独家掌握了铅活字印刷技术,和雕版印刷相比。

    在生产制作成本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

    其他的书肆,大抵都在故事质量上发力,现在的故事质量,已经很高了。

    砰砰砰!

    观止堂的门被敲响。

    清风外出开门,进来的是国子监的学生徐丹。

    徐丹手里面提着点心,水果,走进观止堂,向周易行礼。

    今天是国子监放假的时候,徐丹刚返回徐家,然后就提着东西,来拜访周易。

    去岁,周易在国子监中,以理服人,说服了诸位公子,和国子监一众学生,接受学习白话文。

    周易在教授完一段时间之后,要求诸位学生尝试着写作,并把写出来的作品,集结成册,上贡给皇帝朱元璋观看。

    朱元璋看完这些用白话写成的公文,龙颜大悦。

    赏赐了诸位写作白话公文的国子监学生。

    也赏赐了教授这些学生写作的周易。

    朱元璋似乎知道周易“贪财好色”的爱好一样,特意给周易赏赐了宅子和庄田。

    现在周易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主。

    有着几百顷属于周易的农田。

    朱元璋甚至还特意下达了一道,允许周易可以常去秦淮河畔的旨意。

    弄得周易哭笑不得。

    当然了,凭借着这道奏章。

    这两年来,秦淮河畔,处处流满了周易的足迹。

    最令周易快乐的是,大多数行院,不仅不像周易收费,甚至还要花钱请周易上门。

    搞得周易都有些不好意思——如果很长时间没有光顾一家行院的话。

    周易在国子监讲授白话文,对于朱元璋来说,提高了他批阅奏折的效率。

    对于许多大儒来说,失去了一些垄断政治地位的机会。

    对于天下来说,多多少少促进了一些知识的下移。

    但对于国子监学生,勋贵二代——徐丹来说:

    讲白话文,给古文基础,相对薄弱的徐丹,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徐丹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而且,许多和徐丹一样,古文成绩并不理想的勋贵二代,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徐丹和一众贵族二代,积极参与周易组织的给朱元璋上贡学习成果。

    并且写作的白话文章,颇有水平。

    从国子监的吊车尾,一举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嘉奖的对象。

    这些勋贵二代们感谢周易给与的机会,尤其是徐丹,基本每次国子监放假,都要提着些徐府里面的好东西,来看望周易。

    观止堂中。

    徐丹持弟子礼,向周易问好:

    “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周易连忙招呼道:

    “不必多礼。

    来了,快坐。”

    说实话,周易是有些馋徐丹拿来的东西。

    自从穿越到大明朝之后,水果吃得少之又少,也几乎是徐丹来了,才能浅浅得吃一两块儿。

    距离水果自由,还差得十万八千里。

    周易和徐丹问了几句国子监的事情。

    如今的国子监,周易已经是不常去了。

    周易现在已经培养出来了几名,教授白话文的教师。

    现在只需要偶尔在国子监授课一次,其余的时间,还是留在观止堂。

    理由嘛,就是翻译逝去的父亲,和上天有所感应的父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但是成果不多。

    一方面,朱元璋好像是对这个所谓的成果,并不是很感兴趣。

    另一方面,是对这个成果,非常感兴趣的人——宋濂,已经离开了京城。

    自从太史公宋濂,辞职回乡之后,再也没有人催着周易,翻译出来东西。

    周易自然也乐得清闲,也没有再抄一些经典文章,追着给宋濂送过去。

    欢乐的时光慢慢度过。

    夜幕降临,观止堂中的人,也逐渐散去。

    周易点了一盏孤灯,在书房中,拿出了画满抽象符号的纸张。

    现在看来,去年宋濂来拜访时,没有选择从后门跑开,而是选择了忽悠宋濂,可能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虽然风险更高,但收益也是更大。

    借助着朱元璋的偏好,和贪财的名声。

    将活字印刷的技术点亮,并且让白话文,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文言文的功能。

    洪武十三年。

    周易叹了一口气,在纸张的一角画了一个标记。

    平静的时光已经过去,接下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