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四十六章 星变

    周易按惯常的数额,向太监递过去银子。

    在路上知晓了朱元璋,叫自己去金銮殿的原因。

    原来是朱元璋在宫中发现,天上的星辰有所异动。

    此为星变。

    朱元璋特就星变一事,向朝中官员征集意见。

    可能是想到了周易装神弄鬼的上天感应一事,特地召集周易,金殿答问。

    周易摇了摇头。

    和上天有所感应的是逝去的父亲,又不是他周易本身。

    周易做好了心理建设之后,便随着太监走进了金銮殿。

    皇城,金銮殿。

    周易恭谨地跟着太监走进了金銮殿,不敢有丝毫异常动作。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色深沉,看着周易走进了金銮殿,问道:

    “前些日上天星变,想必你也注意到了。

    有什么事情要提醒咱的吗?”

    周易心中一苦:

    若要是实话实说,不仅有,而且还挺多的。

    马上到来的,洪武十五年,倒是朱元璋多灾的年份。

    朱元璋的长子长孙朱雄英和发妻马皇后先后去世。

    对朱元璋精神的打击,是巨大的。

    穿越之前,周易在图书馆摸鱼的时候。

    看到过许多人都说。

    朱元璋长孙和发妻的去世,直接让朱元璋彻底变成了一个“疯子”。

    如果朱元璋的长孙和发妻能够多活几年。

    洪武中后期的朝堂,也不会如此残酷!

    周易虽然知道接下来,在朱元璋身上发生的悲惨事情。

    但也不好出言提醒。

    一方面担心朱元璋认为,这是周易对两位贵人的诅咒。

    退一步来说,周易就算是能够让朱元璋意识到这两个人即将去世。

    也无力回天,难以救治。

    只能是让朱元璋做好临终关怀罢了。

    周易摇了摇头,说道:

    “陛下,微臣不曾研究星象之学。

    甚至此次星相异变,也从未留意过。”

    朱元璋看着周易回答得诚恳,脸色暗淡,叹了一口气,面色还是有些不甘:

    “近些日,咱总是预感到哪里不对。

    你父亲的著书中,可有提到星象?”

    周易连连摇头,言说父亲的书中都是关于具体社会治理和实用技术的。

    并没有关于星象的研究。

    朱元璋无力地摆了摆手,没有追问,周易这段时间是否整理出来周全的其他著书。

    甚至当周易把最新整理的《论大明律应与时俱进》递上来时,朱元璋也没有立刻翻阅,而是随手放在了龙书案上。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让周易退下。

    ……

    周易回到了观止堂,闭眼沉思。

    用在金銮殿的“监视器”,不停地看着朱元璋的表情。

    近几天,朱元璋的表情都是如此阴沉,连批阅奏章都有些无精打采。

    可能,在后宫中,马皇后病,已经有些严重了吧。

    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

    朱雄英薨逝,只活了八岁,尚未得到册封。

    以皇嫡长孙视皇子,追封虞王,谥号为“怀”,葬于钟山。

    朱元璋罢朝三日,第四天在金銮殿时,悲痛之意,在脸上仍然无法散去。

    洪武十五年,八月。

    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

    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短短三个月间,朱元璋失去最亲近人,和未来的期望。

    等到朱元璋再上殿时。

    脸上的暴虐,令人胆寒。

    周易叹了一口气。

    暴风雨的云朵,已经在天空上积聚。

    就等待着,一声惊雷。

    劈落在这人世间。

    一封奏章,摆在了朱元璋的书桌上。

    朱元璋看到之后,暴怒不止。

    写信人正是浙江宁海人:

    郑士利。

    郑士利的奏书中,针对年前发生的空印案,提出了四点不同意见。

    所谓空印案,正是洪武四大案之一。

    明朝规定,每年各部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

    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洪武时期,税收方式为实物。

    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员为了保证账册与实物相符。

    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

    到了南京城之后,按照实际税收物品的数目,在已经盖好文书的书册上填写数目。

    交给户部审核。

    地方官员虽然知道他们所做的不符合规矩。

    一者是这样的行为由来已久,从来没有被追究过。

    二者是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一州一府在做。

    而是所有的地方,都如此行事。

    心想着,皇帝就算知道,也是法不责众。

    总不能都罢官免职吧?

    便放心大胆地做了。

    可谁能想到,在得知空印事件之后,朱元璋震怒。

    哪里顾忌什么法不责众?

    通通处罚!

    朱元璋下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

    如此处理了全部官员。

    这是几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了。

    上奏书的人郑士利是一名涉案官员,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的弟弟。

    郑士元不是主印者,被判处了监禁的刑罚。

    郑士利为了不让朱元璋以为,这份奏书是顾忌私情,而影响判断,选择了在兄长出狱之后,上书朱元璋。

    郑士利的奏书中主要从四点论述的:

    “其一,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具体到每张纸上印迹并不完整。

    与一纸一印不同,即使流散出去,也办不成什么事,何况这盖了章的白纸也是轻易拿不到的。”

    “其二,钱粮这些账目数字,府必合省,省必合部,出入对错,最后户部说了算。

    而部省间距离,远则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一旦有错,一次往返差不多要一年时间。

    先印而后书,这是权宜之计,且由来已久。”

    “其三,国家立法,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而后根据法律惩处违法者。

    但是,立国并没有针对空印的法律,大家一直是这么做的,并不知道有罪。

    如今一旦治罪,不能服人。”

    “其四,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很难,能位至郡守的官员。

    都是数十年培养所成,这些官员并非草菅可割而复生。”

    周易在观止堂通过监控看到了这封书信,感叹道:

    “抛开事实不谈,这封奏书还是蛮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