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八十六章 天子守国门!

    洪武二十五年冬。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

    事事按古有绪。

    维宫城前昂后洼,

    形势不称,本欲迁都。

    今朕年老,精力已倦,

    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

    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这一年,朱元璋在病痛之中,在祭光禄寺灶神文中,写下了如此文章。

    燕京城。

    周易看着印刷在报纸上的文章,轻声叹气。

    朱元璋的确是日薄西山了。

    文章之中,透露出了一股暮气。

    充满着无可奈何。

    不过,这也倒是把京城的位置,确定了下来。

    燕王府。

    周易上一次在燕京城中,没有见到燕王朱棣,这一次算是见着了朱棣本人。

    朱棣上下打量着周易,轻声问候着:

    “周先生,远来辛苦。”

    周易点了点头,先向燕王朱棣讲述了奉皇命,出京巡查。

    巡视新一版《大诰》在各地执行情况,来到了燕京,期望燕王朱棣能够配合周易的行动。

    朱棣听着周易的话,连连点头。

    不过却委婉地拒绝了周易所说,只是说朱棣作为藩王,并不参与到地方的管理之中。

    周易明白,朱棣的话并非仅仅是推脱的行为,而是这句话中,的确有着一定的道理。

    朱元璋吸取了前朝的经验。

    对于藩王,并没有向汉朝一样。

    给予藩王对分封地域完全的政治管理权力。

    而是仅仅保留了军事权力,和一部分经济权力。

    力图作为大明朝的尖刀和屏障。

    燕王朱棣将周易请到了府邸之中。

    两旁仆人献上香茗。

    周易和朱棣说了会燕京城的天气。

    周易开口问道:

    “上次在燕京城中,见到了一位奇异的僧人,名曰道衍,燕王殿下可有印象?”

    朱棣眉头微皱:

    “此人是父皇赐给我的僧人,为我等祈福增寿。

    近些天,不曾来我的府邸做法事。”

    周易听着朱棣的话语,心中好笑。

    没来做法事,可没少劝你朱棣谋反吧?

    周易明白朱棣话里面的意思。

    朱棣是在跟道衍和尚划清界限。

    道衍这个人,是朱元璋派给我的。

    这些天没来做法事,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不熟。

    不论那道衍和尚说了什么,都不要往我身上贴。

    周易笑着点了点头:

    “这位道衍和尚可是个奇人,今日我定然为燕王朱棣引荐一番。”

    燕王朱棣脸上也不显得尴尬:

    “道衍此人,我倒也听过几次他讲经做法,的确是一个功力很深厚的大师。”

    周易没由朱棣分说。

    连拉带拽地把朱棣请到了道衍和尚的庆寿寺中。

    道衍和尚正在庙中敲木鱼。

    看着朱棣和周易一起进来。

    还给朱棣和道衍互相引荐,尴尬地接连敲了几下木鱼。

    周易看着朱棣和道衍二人,明明很熟,但还要装着并不是很熟悉的样子,心中偷笑。

    周易看向朱棣,说道:

    “上次我前来庆寿寺,道衍大师曾经和我说,要联手把燕京城变成都城。”

    朱棣眼角猛然收缩,还没等说什么话。

    道衍和尚说道:

    “陛下已经决定暂时不再迁都,燕京城变成都城的事情,就需要从长计议了啊。”

    道衍和尚一边儿说着,一边儿挥动了一下一旁的报纸,说道。

    周易看着报纸的质地,没错,是正版的报纸。

    没想到,道衍和尚也是报纸的忠实读者。

    周易点了点,肯定道:

    “这确实需要从长计议。”

    朱棣在一旁听着两人说话,心脏咚咚直跳。

    倒也不怪朱棣心理素质差。

    只是道衍的名字和“迁都”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任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造反这件事。

    朱棣心中暗暗夸赞道衍反应机敏,方才若不是道衍把话题接过。

    现在,便不知会发生什么样的错误。

    周易看着道衍,又道:

    “其实,若大明真的要迁都。

    燕京,也并非完全是一个好的选择。”

    道衍双眉紧锁,突然又舒展开来:

    “燕京城是前朝暴元的首都。

    暴元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

    更何况地处北方,

    身在抗元的第一线

    怎么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周易摇了摇头:

    “身处北方,便意味着粮草难以运输。”

    周易说的有道理,或者说,周易说得便是实际情况。

    事实上,都城往往都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

    在这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中,最先需要考虑的事情,便是粮食。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首都成千上万的人口,几乎是无法克服粮食的问题。

    而且,首都的人口中,大半都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很多甚至连地都不种。

    周易停顿了良久,道衍接话道:

    “粮草的匮乏,可以用南方的粮食解决。

    不论是海运还是漕运,都非常便利。”

    周易点了点头,逐一反驳道:

    “海运风高浪大,容易出事,血本无归。

    漕运又需要几年,便要疏通河道。

    暴元便是这样灭亡的。”

    道衍沉默地点了点头。

    对于周易说的河道需要疏通和海上风浪大风险大这两件事情,都有道理。

    从隋炀帝开凿运河,知道唐宋元,每一朝每一代,因为开凿、疏通运河,激发的民变不计其数。

    海上运输更是高风险,若是有一次损失,便会损失巨大。

    道衍和尚又道:

    “但南方建都的朝代,大多偏安一隅,难有作为。

    南京城距离北方战局遥远,南京城里的人都容易有着安逸的习惯。

    很难在纸醉金迷中,有着收复国土的决心。”

    周易点了点头,表示对道衍和尚所说的赞同。

    但周易又说:

    “燕京城距离北方暴元的势力太近,十分危险。”

    道衍和尚点了点头,的确,燕京城相比南京城来说。

    虽然能够时时让人惊醒,便是因为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危险。

    在虽是都可能扑杀过来蒙古人的前提下,怎能不整军备战,认真迎敌,保卫国土呢?

    朱棣在一旁听着道衍和周易的谈话,冲口说道:

    “天子守国门!”

    朱棣说出之后,想了想,似乎又有哪里有些不对,补充道,

    “若是迁都燕京,那边会是天子守国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