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九十九章 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洪武二十八年,秋。

    黄油油的稻地里,飘散着成熟的香气。

    “所谓的那快乐,

    赤脚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

    偷摘水果被蜜蜂叮到怕了

    谁在偷笑呢

    ……”

    周易背靠着山石,望着眼前的稻浪片片。

    耳边听着排演出来的新编白话歌曲《稻香》。

    嘴角咧开了微笑。

    这些年,《稻香》同稻香一号一样,火遍了江南水乡。

    如果说称呼柳永可以用,凡是能有井水的地方,就会有柳三变的曲词。

    那么称呼《稻香》,就可以用,凡是种植水稻的地方,就能够听到稻香的旋律。

    稻香的走红,掀起了用白话文写歌作曲的一个高潮。

    周易甚至还联合富乐院等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在《大明报》下办了一个专门刊登音乐交流的副刊——《大明报·音乐》。

    在大明各处,不论何处,都能够在副刊上看到最新的音乐动态。

    甚至周易还联合了富乐院和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为每一个被刊登在《大明报·音乐》上的写手,都提供一些钱,和一些采风的优惠条件。

    《大明报·音乐》办的也是越来越火,越来越好。

    富乐院等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起初是不接受《稻香》这种歌曲的。但看在周易的面子上,还是为《大明报·音乐》提供了一些初始资金。

    但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适合在秦淮河畔演出的歌词,不断涌现出来。

    富乐院和秦淮河畔的行院人家,也是不断加重筹码。

    不过,周易在内容上,一直是坚持看法一定比例,将一部分并没有那么适合在富乐院演奏的歌曲,也刊登在了《大明报·音乐》之上。

    这些年来,有很多兼具美感和传唱度的歌曲,在《音乐副刊》上刊登发行。

    周易看着这些音乐的火爆,甚至比看着《稻香》的火爆还要高兴。

    因为周易知道,像是《稻香》这样的歌曲,周易写下个十首八首不成问题。

    但这就像是后世的石油一样,用一点少一点儿,几乎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总有一天,周易脑海中的存货会全部用光。

    而到了那个时候,大明的音乐,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暴露出虚浮的本质。

    周易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在周易心中,和写歌爆火相比,周易更希望能够培养起来培养起来写歌的业态。

    可能第一开始,欣赏高雅的地方无法接受歌曲这种形式,依然更偏向于辞藻华丽的诗词、小曲。

    没有更多的文人愿意从事这一项创作。

    那便从俗做起,哪怕是俗一些呢?

    周易相信,总有一天,时代的发展,会将歌曲这种艺术形式,推到浪潮的最顶端。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现在歌曲,在大明朝刚刚起步。

    但歌曲这种艺术形式的势头,却是猛得很。

    尤其是在田间地头的口口相传中。

    周易走进了稻田,捏起来“稻香一号”的稻穗,看着成熟饱满的稻穗,笑得很开心。

    这片田地里面的稻米,便是周易向江南各处推广的品种。

    周易利用观止堂在每個行省的精干力量,向家中土地少,人口多的农户,发放了“稻香一号”。

    总体的成绩,周易虽然不太了解,但相比和周易之前向朱元璋承诺的百分之二十,只多不少。

    而且,周易还给朱元璋画下来了明年的大饼,正在送往朱元璋手里面的过程中。

    皇城,金銮殿。

    近些天来,朱元璋的龙书案上,除了平时的奏章外,多了很多各地向朱元璋汇报粮食亩产量的奏章。

    朱元璋已经草草地看过了一遍,又让人整理了。

    虽然朱元璋并不能确切地说出,“稻香一号”带来的粮食增长数字,但总体来看,比周易当初介绍的数字,只多不少。

    朱允炆在一旁,帮朱元璋揉着肩膀。

    朱元璋满脸的犹豫。

    说实话,朱元璋现在,都有些不知道要如何对待周易了。

    如果按照朱元璋原初的想法,便是过几年,便找个理由,把周易杀了。

    可若是真的把周易杀了,谁又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呢?

    朱元璋是因为吃饱饭才起兵造反的。

    朱元璋深深地理解,粮食对政局稳定的重要性。

    周易能给大明带来粮食增产,那便是给大明带来稳定。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情,因此对是否除掉周易,存着一定的犹豫。

    另一方面,也是周易没有给朱元璋什么杀头的理由。

    周易自二十多年金殿召对以来,都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

    虽然近些年,周家庄园中的女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却是一个没生。

    在朱元璋要求打探周易的信息中,甚至包含了周易多年亲拜访医生,寻求帮助的问题。

    当然了,这个医生到最后也没有解决周易没有孩子的问题。

    孩子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但也是很多祸患的根源。

    如果不是为了子孙后代,千秋万代考虑。

    胡惟庸的儿子如果不是飙车身亡,胡惟庸也许不会死。

    朱元璋如果不是为了万世江山考虑,也没必要如此辛劳地如此高强度处理政务。

    但周易孜然一身,不需要为后代铺路,也不需要为后代的错误买单,无形之中,给朱元璋减少了很多杀了周易的理由。

    另一方面,虽然周易现在的名望很大,但朱元璋却能够放心,周易不会将这种声望,遗留给子孙后人。

    毕竟,朱元璋认为,人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等到周易身死,那一切的名望,都归于皇帝。

    等到周易身死之后,即使是皇帝下令,给周易多修几座庙宇,周易也不会再利用他的声望,造反,威胁皇权。

    一边儿是不断提升的大明的稳定性。

    一边儿是对未来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影响。

    这两件事情叠加,让朱元璋,对如何处理周易这件事情,变得非常犹豫起来。

    正在朱元璋犹豫的时候,金銮殿外走进了一个小太监,趴在朱元璋的耳边轻轻说道

    “这是周易写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