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第一百零七章 化肥的诞生

    周家庄园,农业工作部。

    骆正一大早起来,便招呼手下的五人,开了个小会。

    骆正手下的兄弟们,看着自家组长顶着的黑眼圈,大概知道了,骆正昨晚又是熬夜了。

    果然,骆正轻咳一声,说道:

    “我昨天晚上一夜未睡,想到了一个肥料增效的新方法。”

    听着骆正的话语,五个组员脸上都露出了苦涩的笑容。这句话,他们已经听过无数遍了。

    周家庄园的农业工作部,虽然鼓励创新。

    但大家都知道,“肥料改良组”所作的项目,并不是农业工作部最重点的项目。

    农业工作部里面,最受庄主重视的,是“种子改良组”。

    “种子改良组”里面,才是农业工作部里面最优秀的人才,能够出来真正地创新。

    而目前的“肥料改良组”里面,大多都是在原有的肥料基础上排列组合。

    探寻原有的肥料,对哪种庄稼更有效果。

    或者是简单地将几种肥料混合,提升肥料的效果。

    这些工作,当然对庄稼产量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但要说有多少质的飞跃,也很难如此说。

    可“肥料改良组”中的每一个小组,除了骆正所在的小组,都是如此做的。

    而骆正更喜欢搞非常具有实验性质的肥料。

    当然了,很多时候,虽然废了很大的力气,但是也没有取得成功。

    甚至不如旁边儿排列组合不同肥料的小组,产出更高。

    昨日的月度小组评比大会上,骆正所在的小组,没有拿到良好的成绩。

    也正是因此,骆正跑到了河边,“莫欺少年穷”!

    骆正看着自家小组成员中,兴致都不是很高,拍了拍手:

    “昨天晚上,我在河边,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准行!”

    骆正一边儿调动小组成员的情绪,一边儿吩咐着小组成员,都要做什么事情。

    骆正小组的五個成员,虽然都是一脸苦笑,但还是默契地听从了骆正的指挥,按照骆正的吩咐,准备着东西。

    毕竟,能够来到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心中谁没有一个将制作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肥料”的梦想呢?

    虽然他们的能力可能有限,但帮助骆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可以的。

    骆正的小组,在完成日常的排列组合之余。

    便轰轰烈烈地搞起来“土法化肥”的制造工作。

    “土法化肥”的制造,一切都在正轨中进行。

    月许……

    周易揉着眼睛,从观止堂中出来。

    今天周易要去看一看,“化肥改良组”近些日的工作。

    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下“土法化肥”,到底研制的如何,是否真正地有了效果。

    “土法化肥”,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对于周易来说,这件事情,更多是播种,静待花开便好了。

    这些天,周易的关注重点,始终是皇城的金銮殿。

    周易现在最不期望发生的事情,就是朱元璋突然后悔了,将放在他周易脖子上的绳圈——两年后的科举主考,再拉紧一些。

    或者直接找一个别的什么理由,不由分手地将周易给砍了。

    还好,这些天朱元璋的重心,一直是在教导朱允炆如何处理政务上。

    周易也留心观察过几次,朱允炆虽然每次在朱元璋面前,对朱元璋的政策都是极力夸赞。

    并且变着花样地称赞朱元璋的政策,是多么多么符合圣贤书中的道理。

    但是回到朱允炆自己的宫殿,和身旁的黄子澄问询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还是年轻啊!

    周易叹了一口气。

    年轻人总是要改尝试的,比如周易就非常喜欢,骆正不守常规,敢于尝试的决心。

    那天晚上,“传授机缘”,很大原因,也是由于骆正之前敢于突破常规的尝试。

    可骆正的尝试,失败了大不了就是几个作物的死亡。

    但朱允炆的“大胆尝试”,却关乎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千万百姓的生死存亡!

    周易摇了摇头,虽然在“化肥”的研制过程中,大胆创新是一件好事情。

    其实对于大明的掌舵人来说,有时候在调整前进的方向之时,更加缓慢一些,可能会更好一点儿。

    周易除了关心朱元璋和朱允炆爷孙两个的工作生活之外。

    周易也要做大量的工作,用于准备成为科举主考官之上。

    成为科举主考官,这件事情真正需要准备的虽然不多。

    但周易也要做一个样子,给朱元璋看,表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因此周易一旬便有七日,挂着研究科举书籍的旗子。

    当然了,要么是听一听周家庄园中流行乐团最近编演的歌曲。

    要么是小小地休息一会儿,缓解前一天晚上熬夜的困倦。

    这个月,周易可没少化身“周尔”,如一个幽灵般,在山东沂蒙山上空徘徊。

    自那天周易和周聪说明之后,周聪便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积极性地布局起来了沂蒙山地。

    周聪联系着沂蒙山中的猎户,详细地勘探了沂蒙山中的地形地势,画出了地图。

    周聪还在地图上标注了建议建造沂蒙山基地的位置。

    周易拿着周聪的地图,利用“五行遁术”转了几圈儿,修改了其中几点小疏漏之后。

    又在地图上规划好了“起步区”、“核心区”、“建成区”。

    让周聪先发展沂蒙山基地的“起步区”。

    到现在,沂蒙山基地的“起步区”里面,已经住上了百户人家。

    这些人家,大多数临沂周边,没有田地的农民。

    被周聪接进沂蒙山中,发放土地和种子,并且只收取很少的粮食,作为税收。

    至于大明朝的税收?

    都跑到沂蒙山中了,谁还来能进山收税!

    高产的高粱种子,已经运送到了周聪手中,由周聪下发到农户手中。

    在山地中种植高粱,也已经能够在满足当地农户生存之需,多少有一些结余。

    若是等到“化肥”的研发,还会更有上升。

    就是不知道,骆正的“化肥”,现在已经研发到什么样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