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长生

《大明报一》

    燕京。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周易靠在斑驳的石墙边晒太阳。

    今日的风儿甚是喧嚣,直吹的周易不知今夕何年。

    一个身穿着呢子大衣,带着金丝眼镜的青年文士,快步走向周易身前,轻声问道:

    “老丈,听说您这儿收集了最全的《大明报》合订本?”

    周易没有抬头,懒洋洋的回答:

    “报纸,现在都没人看啦。现在年轻人看的都是这个。”

    周易掏出手机,在青年文士眼前晃了晃。

    青年文士摇了摇头:

    “手机方便,可我更喜欢看合订本——大明报的合订本。打听了许多老师,都说能够在前辈这里,学到很多东西。”

    周易听了,挺了挺胸:

    “咱周家十二代,从我祖先那一辈,就是跟着大周王身边印报纸。

    从第一期《大明报》,到十年前停刊,我这儿都有。

    敢问您可是历史学者?”

    “学者当不起,晚辈寅恪,爱研究些从前的事儿。”

    周易听着青年文士报出了名字,心中一颤。几百年的春夏,他见过了太多上辈子只在历史书中见过的名字。

    但听到“寅恪”,还是心中有些感慨。

    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按照上一辈子的历史进程,现在这个时间正是民国时期。

    不过,现在也是民国时期,只不过已经是民国一百年整。

    也不是那个积贫积弱、在本国领土之内,还能被嘲讽xx和狗不得入内的民国了。

    他周易穿越到这个时空,也算是做了一点儿贡献。

    不过,建立大明民国的周叁,掀起工业革命的“周武”和全球联合的“周陆”。

    和他这個靠在墙边儿晒太阳的老头子有什么关系!

    周易抬头,眯着眼打量了一下面前的“寅恪”。

    面前的“寅恪”,和周易从前对历史书的照片截然不同。少了几分忧郁和彷徨,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

    倒不是说记忆中的陈寅恪不够自信,而是那个时代,所有能够感触到社会和历史的文人,都被时代浸染了一丝无奈。

    “报纸已经无用了。”

    周易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在故纸堆中寻找不到什么的。

    历史和赛博朋克结合,才是时下的热点话题。”

    寅恪笑了笑,道:

    “晚辈在故纸堆中倒是翻到了一些东西。

    历史书上都在写,前朝燕王靖难后,一份报纸,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一张报纸,改变皇位继承。

    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上百年。

    周易却是知道,那份报纸也许十分重要。但比那个份报纸更重要亿点点的,是几个千名全副武装的火枪军团。

    周易挑了挑眉:

    “那份报纸,在博物馆里,买张票就能看到。”

    寅恪叹了一口气:

    “我在故纸堆中,翻到了一点儿和传统历史观念不太一样的结论。

    便想找您翻找一下那年前后的《大明报》。”

    周易仔细端详着眼前的青年寅恪,不置可否的“哦”了一声,低着头,不再说什么。

    寅恪看着周易低头思索,也不打扰,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吱呀!

    良久,周易才从晒太阳的藤椅上站起,转身走向一旁的宅邸:

    “年轻人,进来看看。”

    对不起,当初不声不响地切了,对不起兄弟们诸位读者。

    不过我真的悟了!

    今日无事,码字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