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大明五百年

第19章 裁撤东西厂

    腊月十五,大朝会,皇帝让王承恩宣读了锦衣卫的改制,圣旨中强调锦衣卫的职责乃是维护朝廷安全,弱化了其监视百官的功能,另外还提出锦衣卫的除了指挥使和指挥同知是对朝臣公开,参加朝会之外,其余人员皆是保密。而且锦衣卫的官员,只能由皇帝任命。这让文臣们嗅到了一丝威胁,就像当年魏忠贤那样的威胁。

    虽然,朱明复这几个月,诛杀了一批贪官污吏,还通过捐银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势力,增加自己的威望,但这些文官一旦发现皇帝开始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就会变得不惧生死,就像当年的“国本之争”一样,即使死也要进言。于是乎,朝堂上又热闹起来了,六科给事中、御史、各部侍郎都纷纷上奏。

    朱明复只是微笑地看着,并不搭话,他此刻脑海里响起了一句主世界电影里的台词“让子弹飞一会儿。”一个时辰后,大臣们说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朱明复便示意王承恩宣布退朝,这让大臣们摸不着头脑,

    次日早朝,已经不是大朝会,但人数丝毫不必昨天的人数少,这次大臣们说了两个时辰,朱明复依然微笑的听着,而后退朝。

    第三日早朝,皇帝罢朝。皇帝案头多了几十本奏折。

    第四日早朝,皇帝罢朝。皇帝案头多了一百多本奏折。

    第五日早朝,皇极殿外,大臣们冒着零下十度的严寒,在风中等待皇帝早朝,但大臣们议论声却分外热闹。“陛下此举,恐怕是培养另一个阉党啊!”“让锦衣卫监视我等,如何尽心报国”“锦衣卫几万人,必然造成国库空虚。”“老臣就是死也要向陛下谏言!”“他若是不上朝,我们就去乾清宫跪着。”……当然也有一些人没有参与,比如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他们深知皇帝的城府,也不愿意掺和这些事情。

    “皇上驾到,众臣早朝。”王承恩尖着嗓子喊道。“臣有本……”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御史大步上前,似乎有些视死如归的决绝。朱明复已摆摆手打断了他。

    “众爱卿之言,朕句句都听去了,有汝等敢于直谏之臣,朕深感欣慰,但是朕有几个疑问要请诸位爱卿解惑,一、锦衣卫只是改制,并未增加人数,并未提高官阶俸禄,尔等为何阻挠?二、锦衣卫改制旨在卫国、保民、护君,尔等有何损失?三、尔等自诩忠臣良将,也说朕乃圣明之君,对于锦衣卫何惧之有?”此话一出,满堂寂静,有些大臣似乎感觉朱明复说得在理,当然光靠这几句话只能唬住他们一时,这些读书人自然会想到说辞来应对。

    朱明复稍缓语气:“当然朕听了你们奏报,也看了你们的折子,朕也非不听忠言之人,想我成祖、宪宗设东西二厂监察百官,才使得吏治清明,而如今,朕只是改制了锦衣卫,却遭到如此阻挠,可悲可叹啊!”朱明复开始卖惨,一些大臣也低下了头。

    “也罢,为使君臣同心同德,中兴大明,朕再退一步,朕意裁撤东西厂,让尔等安心!”朱明复此言一出,大臣们先是一愣,而后面面相觑,这让他们猝不及防,被朱明复的一套组合拳打得晕头转向。良久,不知何人带头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邦华等忠臣则是松了一口气,心中也更加敬畏又增加几分。

    这东西厂的裁撤看似是皇帝的让步,实则是朱明复早已计划好的事情,因为东西厂到了如今,已经大不如前,随着阉党的倒台,这些太监们并没有强有力的靠山,曹化淳虽然精明,但此人并不擅长特务工作,加上朱明复深知太监这个特殊人群的弊端,所以决定顺水推舟,裁撤东西厂,一心一意改建锦衣卫。

    与裁撤东西厂本身的影响相比,让朝臣们更感到害怕的是朱明复的手腕和心机,这让大臣们感觉相处了了十六年的皇帝,似乎变了个人,从南阳大捷到招抚闯王再到昌平州惨胜,再到南巡护国税捐银,这无一不在昭示着皇帝的英明神武。

    有了文官集团的支持,裁撤东西厂的事情倒也顺利,大部分太监并入了宫中,年老体弱的则发了些抚恤银遣散,有本事的太监和不是太监的官吏兵丁则并入了锦衣卫。这期间曹化淳倒是找过皇帝,但皇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把锅甩给了文官集团,曹化淳倒也很快被打发走了。